第三十六章《一本书读完人类文学的历史》(6) - 一本书读完人类的历史 - 崔佳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三十六章《一本书读完人类文学的历史》(6)

宋代时期

宋代文学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特殊地位,它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即处在中国文学从“雅”到“俗”的转变时期。所谓“雅”,指主要流传于社会中上层的文人文学,指诗、文、词;所谓“俗”,指主要流传于社会下层的传奇、戏曲。词作为新兴的诗歌形式,从隋唐发轫,至宋代进入鼎盛时期。宋词是我国词史上的顶峰,其影响笼罩以后的整个词坛。宋词实际上是宋代成就最高的抒情诗,使它取得了与唐诗、元曲等并称的光荣。散文,特别是所谓“古文”,在北宋曾有很显著的发展。所谓“唐宋八大家”中占了六位的宋人,全都生活于北宋中期,可见一时之盛。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向文学提出新的要求,也由于文学本身发展的规律,我国古典诗、词和散文逐渐度过了它的黄金时代,失去支配文坛的地位,小说戏曲等文学样式正在酝酿着更大的文学高潮,进而成为文坛的重心。宋代文学正是处在这样一个过渡的转变阶段。柳永词的新变

宋代立国之初的半个世纪,词并没有随着新王朝的建立而兴盛,基本上是处于停滞状态。直到11世纪上半叶柳永等词人先后登上词坛之后,宋词才开始步入迅速发展的轨道。柳永的词极富开创性,他在扩大词境、发展慢词、丰富词作表现手法上都有杰出贡献。柳永在北宋前期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才子词人

柳永,有兄弟三人,分别名为三复、三接、三变,时人称之为柳三变,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人,出身于儒宦世家。

柳永,不管你怎样看待,也得承认他是中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风流才子。他不仅是个风流才子,还是个屡试不中的补习生,常喝常醉的酒鬼,出没秦楼楚馆的浪子,仕途坎坷的小官,“奉旨填词”的专业词人,浪迹江湖的游客,自命不凡的“白衣卿相”,歌楼妓女的铁哥,放荡不羁的花花公子,市井街头的自由撰稿人,惹怒皇帝的笨蛋,不修边幅的小丑,敢恨敢爱的汉子,无室无妻的光棍,创新发展宋词的巨匠。

也许是应了“文章憎命达”的条律,柳永的一生太倒霉。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柳永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就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词中说考不上官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我有才,也一样被社会承认,我就是一个没有穿官服的官。要那些虚名有什么用,还不如把它换来吃酒唱歌。

发牢骚的柳永只图一时痛快,压根没有想到就是那首《鹤冲天》铸就了他一生辛酸。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被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

▲柳永

他终日出入歌馆妓楼,交了许多歌妓朋友,许多歌妓因他的词而走红。作为一介穷书生,流落京城,只有卖词为生。这种生活的压力,生活的体味,还有皇家的冷淡,使他一心去从事民间创作。这种扎根坊间的创作生活一直持续了17年,直到他终于在47岁那年才算通过考试,得了一个小官。

后来柳永出言不逊,得罪朝官,仁宗罢了官。从此,他改名柳三变,专出入名妓花楼,衣食都由名妓们供给,都求他赐一词以抬高身价。他也乐得漫游名妓之家以填词为业。

柳永尽情放浪多年后,身心俱伤,死在名妓赵香香家。他既无家室,也无财产,死后无人过问。谢玉英、陈师师一班名妓念他的才学和情痴,凑一笔钱为他安葬。谢玉英曾与他拟为夫妻,为他戴重孝,众妓都为他戴孝守丧。出殡之时,东京满城妓女都来了,半城缟素,一片哀声。这便是“群妓合金葬柳七”的佳话。谢玉英痛思柳郎,哀伤过度,两个月后便死去。陈师师等念她情重,葬她于柳永墓旁。

柳永的死,虽没有人说他重如泰山,却是难得的幸福和温馨。风流才子,生生死死都风流。千百年来,敢如此沉沦的唯有柳永,沉沦到如此精彩的也只有柳永。

柳永的词

政治上的抑郁失志,生活上的特殊经历,以及他的博学多才,妙解音律,使这位“浅斟低唱”、“怪胆狂情”的浪子,成为致力于词作的“才子词人”,并以“白衣卿相”自许。由于柳永对社会生活有相当广泛的接触,特别是对都市生活、妓女和市民阶层相当熟悉。都市生活的繁华,妓女们的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自己的愤恨与颓放、离情别绪和羁旅行程的感受,都是其词的重要内容。此外,也有一些反映劳动者悲苦生活、咏物、咏史、游仙等作品。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

他接受民间乐曲和民间词的影响,大量制作慢词,使慢词发展成熟、并取得了与小令并驾齐驱的地位。在词的表现手法上,他以白描见长;长于铺叙,描写尽致;善于点染,情景交融,抒情色彩强烈;语言浅易自然,不避俚俗,使其词自成一格,广为流传。其代表作《雨霖铃》(寒蝉凄切),此词把男女恋情与羁旅行役结合在一起来写,在倾诉与情人依依惜别的同时,也寓含着词人仕途失意的抑郁、知音不再的悲凉以及江湖飘零的凄苦,感情真切诚挚,情调哀怨伤感,是颇能代表柳词风格的佳作。

▲《雨霖铃》意境图

苏轼将宋代文学推向最高峰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流徙半天下,阅历丰富,学识渊博,天资极高,是文艺通才,诗文书画皆造诣极高。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他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人们争相从他的作品中汲取营养。苏轼还以和蔼可亲、幽默机智的形象留存在后代普通人民心目中。苏轼其文汪洋恣肆,豪迈奔放,与韩愈并称“韩潮苏海”。其诗题材广阔,清新雄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文豪一生行踪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家,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苏轼禀赋异常,天资绝人,在诗歌、词、散文、绘画、书法等方面均有创造性的贡献,是我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苏轼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20岁时,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第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与弟辙中同榜进士。

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20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不同意王安石的做法,因此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歪曲,大做文章。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他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贴补家用。“东坡居士”的别号由此而来。

▲苏轼

后来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王安石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被召还朝。这之后短短一两年内,苏轼从登州太守,拔升翰林学士,直至礼部尚书。

不久,苏轼向皇帝提出劝谏不被采纳,他因此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16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为官一任总能造福一方,他在治理西湖的过程中,修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没过多久,王安石再度执政,他就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之后苏轼几次入朝、贬官,饱尝宦海沉浮之苦。一度曾被贬到惠州、儋州(在今海南岛)。

1011年,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苏轼北返时在常州逝世,享年66岁。

▲黄州东坡赤壁

文如行云流水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

苏轼的文章风格平易流畅,收放自如。其代表性文赋有《刑赏忠厚之至论》《留侯论》《范增论》《贾谊论》《石钟山记》《晁错论》《记承天寺夜游》《赤壁赋》(或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等,对后世影响极大。

苏轼的二赋一出,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流文章大家的不朽地位。

《前赤壁赋》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

清代古文家方苞评论《前赤壁赋》时说:“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岂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如此适调而畅遂也。”苏轼通过各种艺术手法表现自己坦荡的胸襟,他只有忘怀得失,胸襟坦荡,才能撰写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赋》来。

《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续篇,也可以说是姊妹篇。前赋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赋却是以叙事写景为主;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一样的赤壁景色,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后赋则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在苏轼笔下都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都给人以壮阔而自然的美的享受。

▲《前赤壁赋》意境图

诗作清新雄健

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他在许多州郡做过地方官,了解民情,常把耳闻目见的民间疾苦写进诗中。更可贵的是,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如晚年所作的《荔支叹》,从唐代的进贡荔枝写到宋代的贡茶献花,对官吏的媚上取宠、宫廷的穷奢极欲予以尖锐的讥刺。苏轼在屡遭贬谪的晚年仍然如此敢怒敢骂,可见他的批判精神是何等执着!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在他眼中,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如《和子由渑池怀旧》。

在这类诗中,自然现象已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转化为理性的反思。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诗中的哲理是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经过逻辑推导或议论分析所得。苏轼极具灵心慧眼,所以到处都能发现妙理新意;另外他学博才高,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春。

以“元祐”诗坛为代表的北宋后期是宋诗的鼎盛时期,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创作将宋诗艺术推向了高峰。然而论创作成就,则苏轼无疑是北宋诗坛上第一大家。在题材的广泛、形式的多样和情思内蕴的深厚这几个维度上,苏诗都是出类拔萃的。清人赵翼评苏诗说:“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

词开豪放一派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诗人墨客只是以写诗的余力和游戏态度来填词,写成之后“随亦自扫其迹,曰谑浪游戏而已”。词在宋初文人心目中的地位,是无法与“载道”、“言志”的诗歌等量齐观的。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这个任务落到了苏轼身上。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