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一本书读完人类兵器的历史》(17) - 一本书读完人类的历史 - 崔佳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三十章《一本书读完人类兵器的历史》(17)

未来新型武器

不言而喻,随着军事科技的快速发展,未来战场上必将出现新型的武器,而且一定是以智能型武器为主,它们集光电传感、高速处理、人工智能于一体,具有与人类似的记忆、分析、综合能力,一定程度上能够适应战场环境和目标变化情况,并迅速做出反应。虽然这些新型武器也是人类智能的凝结,但对于人类来讲却未必是好事。动能武器

动能武器是能发射超高速飞行的具有较高动能的弹头,利用弹头的动能直接撞毁目标,可用于战略反导、反卫星和反航天器,也可用于战术防空、反坦克和战术反导作战。

电磁炮

电磁炮是一种利用电磁力沿导轨发射炮弹的武器。早在19世纪,科学家们就发现,在磁场中的电荷和电流会受到力的作用,他们把这种力叫“洛仑磁力”即电磁力。当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席卷欧洲的时候,法国的科学家们提出了利用洛仑磁力发射炮弹的设想,并进行了开创性研究,但没能成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日等国的科学家又进行了大量秘密的研究,企求利用新式武器取得战场上的胜利,但也以失败告终。战后,其他国家的科学家们,虽都对电磁发射技术表示了极大的兴趣,进行了一些研究,一直未能取得理想进展。直到20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终于利用建造的第一台电磁发射装置,将3克重的塑料块(炮弹)加速到6000米/秒的速度,成功地打出了世界上第一颗电磁炮弹,这才引起了世界科学界尤其是各国军界的关注。

电磁炮与普通火炮或其他常规动能武器相比,具有很多独特的优势。

一是射速快,动能大,射击精度高,射程远。电磁炮的发射速度突破了常规火炮发射速度的极限。弹头具有的动能可达同质量炮弹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一旦瞄准目标,命中概率大,摧毁的可能性高。由于电磁炮是靠其动能毁伤目标的,一些采用抗激光、粒子束防护的“装甲”和一般加固措施的导弹,虽能突破定向能武器的防御,但也难逃脱电磁炮的摧毁。

▲电磁炮

二是射击隐蔽性好。电磁炮射击时,既无炮口焰、雾,也无震耳欲聋的炮声,不产生有害气体。无论白天还是夜晚射击都很隐蔽,对方难以发现。

三是射程可调。我们知道,常规火炮的射程及射击范围是通过改变发射角和发射不同弹药来调整的,操纵复杂,变化范围有限。而电磁炮只需调节控制输入加速器的能量即可达到调整目的,简便易行,精确度高。

此外,随着电磁发射技术的发展,未来的电磁炮不仅能用来发射炮弹,还可用来发射无人飞机、载人飞机,发射导弹、卫星,甚至航天器等。

风驰电掣的粒子束武器

自然界有许多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如电子、质子、各种离子等。这些极其微小的粒子也可作为“子弹”或“炮弹”去击毁目标,这种武器称为粒子束武器。

电子、质子、离子等粒子尽管很小,但当速度越来越大时,它们所具有的能量也就越来越大。当粒子的速度接近每秒30万千米的光速时,它们所具有的能量就足以穿过一切物体,这些高速运动的一个个微观粒子,就变成了一颗颗具有很大动能的“炮弹”。如果把这许许多多的粒子聚集成密集的束流,能量就更大了。把这样的粒子束流射向目标,几乎可以将一切坚硬的目标击毁。

粒子束武器按武器系统所在的位置不同,可分为陆基、舰载和空间粒子束武器。陆基粒子束武器主要设置在地面,用于拦截进入大气层的洲际弹道导弹等目标,担负保护战略导弹基地等重要目标的任务。舰载粒子束武器设置在大型舰艇上,主要用于保卫舰船免受反舰导弹的袭击。空间粒子束武器设置在空间飞行器上,主要用来拦截在大气层外飞行的导弹和其他空间飞行器。

粒子束武器的速度接近光速,所以具有激光武器的优点,可以随时射击目标,也能灵活调整射击方向,又可同时拦截多批多个目标。只要能源供应充足,能连续战斗。此外,粒子束武器不受气象条件的限制,战斗性能比激光武器还好。

反卫星动能拦截弹

反卫星动能拦截弹是一种靠弹头的动能,击毁敌方卫星的机载空对天导弹。反卫星动能拦截弹,基本上利用的是现成导弹技术。比如,前苏联从1963年开始研制的这种武器,导弹长为4.2米,直径1.8米,用ss-9洲际导弹或其改进型运送入轨。它由推进系统、侦察瞄准制导系统和战斗部等组成。

前苏联的这种反卫星拦截弹虽然比较笨重,只能拦截低轨道卫星,且反应时间长,生存能力与抗干扰能力较差,但它将成为未来世界上第一代具有实战能力的反卫星系统。

▲反卫星动能拦截弹

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核能反卫星动能拦截弹,70年代转向发展非核杀伤的战斗部,1977年开始研制非核杀伤的反卫星拦截导弹。研制成功的反卫星导弹全长约5.4米,直径0.5米,重1220千克,有效拦截高度500千米。

该导弹由三级组成,一、二级为火箭发动机,采用近程攻击导弹火箭和“牵牛星3”固体火箭。第三级为战斗部,即弹头。上面装有动能撞击杀伤器、8个红外望远镜、数据处理机、激光陀螺和56个操纵火箭,采用惯性加红外制导方式。

其拦截卫星的过程是:根据地面指挥中心指令,发射出去,脱离飞机后,靠弹上惯性制导,飞抵预定空间点;弹上红外传感器开始搜索目标,一旦捕捉到目标,即自动跟踪;当拦截弹达到最大速度时,战斗部与第二级火箭脱离;弹头依靠小型计算机控制,通过点火与熄灭自身火箭,进行弹道修正,直至战斗部以每秒13.7千米的高速度与目标相撞,将其摧毁。

▲“美国”爱国者“地对空导弹”

反导弹动能拦截弹

反导弹动能拦截弹是一种利用弹头动能,摧毁来袭导弹弹头的导弹。与反卫星动能拦截弹一样,反导弹动能拦截弹大部分也是采用现成的导弹技术。例如,海湾战争中,美国使用的“爱国者”地空导弹就属于此类。

“爱国者”是美国陆军研制的第三代全天候、全空域武器系统,能在电子干扰条件下以强大的火力快速投入战斗,用以拦截低、中、高空进攻的多个地空导弹、巡航导弹和近程弹道导弹等。该导弹系统于1965年开始研制,1985年开始装备部队。

“爱国者”武器系统由以下五部分组成:发射架/导弹发射厢、指挥控制车、雷达装置、天线/天线杆组合、电源车。每个“发射单位”由8辆至16辆发射车组成,每个发射厢有4枚导弹。“爱国者”导弹弹长5.3米,弹径0.41米,翼展0.87米,弹重约1000千克。最大速度是音速的三倍,战斗部重68千克。采用破片效应摧毁目标,杀伤半径为20米。战斗部装有高能装药或核装药,杀伤概率为90%,采用无线电近炸引信,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并装有反雷达导弹诱饵系统。它的作战半径为3里至100千米,作战高度300米至24千米。由于采用能对相当大空域内分布的100个目标实施搜索、监视的相控阵雷达tvm末段制导,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制导精度和抗干扰能力,该雷达可同时以9枚导弹拦截不同方向、不同高度的目标。此外,该系统还可安装于舰船上,并能用大型运输机或直升机空运具有很好的机动能力。

气象武器

气象武器是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人为地制造地震、海啸、暴雨、山洪、雪崩、热高温、气雾等自然灾害,改造战场环境,以实现军事目的的一系列武器的总称。随着科学和气象科学的飞速发展,利用人造自然灾害的“地球物理环境”武器技术已经得到很大提高,必将在未来战争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变天气为武器,让“雷公”、“电母”下凡参战,已不是异想天开。

人造洪暴

人造洪暴就是用人工降水的方法增加降水量,形成大雨、暴雨,以影响敌人的机动能力,甚至造成洪水泛滥,消灭敌人的气象武器。这是目前气象武器中研制最早、范围最广、效果也最显著的项目之一。它始于20世纪的40年代,并已在局部战争中得到试验性应用。

要想造成洪暴,首先要使空中降水。所谓降水,是指空气中液态的或固态的水汽凝结物从云中降至地面的现象。如下雨、雪、霰、雹等都是降水现象。其中尤以暴雨的降水量最大。

降雨大体上需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水汽、上升气流和凝结核。水汽是成云降雨的物质基础,上升气流是把水汽带到高空的运输工具,凝结核是使水汽得以凝结成水滴的核心。水蒸气从地面(水面)随着上升气流升入高空的过程中,温度不断降低。当气温降至0c以下时,如果空中有适当的凝结核,水汽便凝结成云。云是降水的必要条件,但有云并非一定降水,只有当云中水汽达到一定程度并且有相应的动力条件——上升气流时,云才会变成雨水降下。

所以,要想达到人造洪暴,必须在上述三个基本条件上下功夫。第一,人工向空中增加水汽。这样做难度太大,单靠向空中增加水汽,既无可靠的水源也无使水汽成云的技术保障,因而行不通。第二,通过人工造成强大的上升气流,把水蒸汽输送到空中,使其成云致雨。这样做也是非常困难的。第三,在凝结核上做文章。在某一空域已有云的条件下,通过飞机或其他工具向空中投放一些能够改变云的物理变化的物质,促使云内发生有利于降雨的动力状态,最后促成降雨或加大降雨效率。这就找到了人工造暴的可行途径。

试验中的人工造暴的实施方法通常是,用飞机、火箭及高射炮等将催化剂播撒到云中,或是用探空气球把装有火药和盐粉混合物的炸弹带到空中,令其在云底附近爆炸,产生的微小粒子随着上升气流进入云中,以促成降雨或加大降雨量。

在1966年至1972年的侵越战争中,美军为了阻止越南北方“胡志明小道”的后勤运输,阻断越南北方部队的机动。从1967年3月—1972年7月,美军利用东南亚地区西南季风季节多雨的有利气象条件,秘密地在老挝、越南、柬埔寨的毗邻地区进行了数百次的人工降雨,这是目前所知道的在战争中把气象武器运用于实战的第一次尝试

在此期间,美军曾先后出动飞机2602架次,向云中撒放碘化银炸弹47409枚,耗资达2160万美元,约有1400多人参加了这项计划。结果表明,由于降水量的剧增,使局部地区洪水泛滥,桥断坝毁,道路泥泞难以通行。以“胡志明小道”为例,1971年4月间每周约有9000辆运送物资的车辆通过,而到6月间美军实施人造洪暴的时候,每周仅能通过900辆汽车。另外,由于美军的气象武器作用,在越南北方造成的洪暴灾害中约有近100万平民死亡。

总之,无论美军在越南战争中的人造洪暴取得了多大的成果,但这一行动本身,就足以证明了气象武器已从设想开始走向了实战。今后随着这一领域的技术发展,人造洪暴必将在未来的战争中运用得越来越频繁,其破坏作用越来越大。

胡志明小道

1959年5月5日,根据抗美斗争的需要,越南中央军委决定正式开辟一条向南方运输的道路,这就是被美国人称之为“胡志明小道”的一条秘密补给线。越南南方称胡志明小道为“中央走廊”。胡志明小道是支援南方的“战略路”。胡志明小道的起点在横跨越南、老挝两国纵贯南北全境的崇山峻岭中。越南战争期间,北方及外界支援越南南方的军火、物资都通过这条小道,依靠人背、肩扛、牛车拉、自行车载等方式送到战火纷飞的南方。

人工制造臭氧层“洞穴”

我们知道,在大气层中,有一种无色、透明并且有特殊臭味的气体层,那就是臭氧层。它约占大气层气体体积的十万分之六。绝大部分集中在离地面25千米至30千米的高度上。臭氧的最大作用就是吸收太阳光中紫外线等短波辐射。较长时间的紫外线照晒能烤焦皮肤,破坏细胞组织,导致皮肤癌等。因此,如果臭氧层遭到了破坏,紫外线就会直射地面,使无遮蔽的人员和生物遭到伤害。

人工制造臭氧层“洞穴”就是设想在某个空间上空人为地破坏部分臭氧层,使太阳光直射地面,达到杀伤敌人或生物的军事目的。有人设想,将氟利昂或氮的氧化物送到臭氧层中,使局部空间的臭氧浓度减小,就好像在臭氧层上打开了一个“洞穴”,紫外线就可以通过“洞穴”直射地面,对这一地区无遮蔽人员和生物起到杀伤作用。实验表明,当太阳直射头顶时,从臭氧“洞穴”中穿过的紫外线只要照射几分钟,就可使地面无遮蔽的生命全被烤焦,或使人和生物体的细胞组织破坏,皮肤灼伤,皮癌增多。甚至还可引起地面平均气温降低和湿度增加,影响农作物的生长,给当地经济造成损失。可见,气象武器的研究发展及在未来的使用,是人类应该重视的问题之一。

超导武器

超导是一种物质在低温下的特别现象,主要表现为在一定温度下电阻完全消失。超导技术的零电阻和高载流能力等特性,一旦运用到军事领域,不仅会使武器装备性能大大提高,还会催生更尖端的武器装备。

超导海军舰艇

经过几百年的时间,海军舰艇的动力从蒸汽机、柴油机、燃汽轮机发展到核动力,但无论是蒸汽机,还是核动力,始终离不开笨重的螺旋桨推进部件,航速也无重大突破,使海上高速机动作战能力受到很大限制。为此,美、苏、英、日等国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积极开展超导技术在海军舰艇方面的应用研究,并取得初步成效。英国研制出650马力的超导电磁力推进装置,美国试制出7500马力的超导驱动系统,日本制成了世界第一艘超导船。试验结果表明,大型驱逐舰在负荷、航速、续航力相同的条件下,采用超导电磁力推进系统可少装一台燃汽轮机,可减少满载排水量,节省续航燃油,减少建造费用。如果采用新型常温超导材料,建造费用还可大量削减。

超导舰艇由于取消了传统的螺旋桨推动部件,因而具有构造简单、维修方便、推力大、航速高、无震动、无噪声、无污染、造价低等诸多优点。特别是潜艇应用超导推进系统后,能有效地消除噪音影响,降低红外辐射,更不易被敌方发现,从而大大地提高了自我生存能力和快速机动的突防能力。

▲未来激光武器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