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一本书读完人类兵器的历史》(16)
原子生化武器
原子弹主要由引爆控制系统、高能炸药、反射层、由核装料组成的核部件、中子源和弹壳等部件组成。原子弹的威力通常为几百至几万吨级梯恩梯当量,有巨大的杀伤破坏力。它可由不同的运载工具携载而成为核导弹、核航空炸弹、核地雷或核炮弹等,或用作氢弹中的初级(或称扳机),为点燃轻核引起热核聚变反应提供必需的能量。化学武器是指利用化学物质的毒性以杀伤有生力量为目的的各种武器和器材的总称。生物武器过去也称细菌武器,它是指以生物战剂杀伤有生力量的武器。生化武器的施放装置包括炮弹、航空炸弹、火箭弹、导弹弹头和航空布撒器、喷雾器等。
原子和生化武器是人类科技进步的产物,却可能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灾难。这些先进武器自发明之后,就不断演变为野心家和战争狂人的杀人工具。
纳粹德国的救命稻草
早在1942年,德国就拥有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核技术,但希特勒开始并不相信能造出原子弹。直到1943年末,前线德军的不断败退让希特勒开始将赌注押在新式武器上。他下令增加对核武器项目的拨款,想以此扭转战局。然而,希特勒没有等到梦想中的那一天,他和他的“千年帝国”在奥尔德鲁夫原子弹试验的2个月后就灭亡了。
成功阻遏纳粹德国制造原子弹的脚步
1942年年6月,美国罗斯福总统与英国丘吉尔首相会晤,全面衡量了德美双方研制原子弹工作进展情况。他们从情报中获悉,德国占领挪威后,便命令挪威一家生产重水的工厂每年向德国提供5吨重水。重水是使原子反应堆中的中子得以减速的缓冲材料,有了重水就能控制反应堆,制造原子弹就有了可能。为了阻止德国制造成原子弹,必须炸毁挪威的重水工厂,切断德国的重水来源。
1943年2月17日,盟国派出的突击队经过一次失败后,终于潜入了挪威重水工厂。他们把炸药贴在重水罐的桶板上,点燃了导火索,随着“轰”的一声爆炸,所有罐中的重水流入了下水道。
这次爆破的胜利,使这个重水工厂至少一年之内无法再生产出一滴重水。纳粹德国制造原子弹的工作受到了阻碍。
德三次引爆含钚炸弹
1945年3月3日21时20分,德国奥尔德鲁夫发出巨响,一股巨大的烟柱腾空而起,黑夜突然变成了白昼,人们甚至可以在窗口看清报纸上的小字。烟柱迅速膨胀,很快就变得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
爆炸过后,党卫队在靶场上焚烧了几百具被严重灼伤的尸体。此后,奥尔德鲁夫市发生了许多怪事:有人连续头痛了两个星期,有人的鼻子则经常出血,这些都是人体遭受核辐射后的症状。居民们还在附近的林子里发现了大片齐刷刷倒下的树木,树木表面已经烧焦。
这是德国纳粹科学家在奥尔德鲁夫进行秘密核试验的一个场景。他们引爆了一枚含有5千克钚的炸弹,试验品是700名苏联战俘。
纳粹的科学家至少试爆过三颗原子弹,其中有两颗在奥尔德鲁夫试爆。其第一次核试验时间为1944年秋天,在德国北部的吕根岛上进行。按照时间推算,最早进行核爆炸试验的国家是德国,它比美国试爆第一颗原子弹早了4个月。
破碎的德国法西斯核梦想
纳粹科学家们没有让希特勒失望,他们在短短的时间内造出了原子弹,但由于设计上的缺陷,这个炸弹威力并不太大。大部分核物理专家认为,按照现在的标准看,纳粹科学家们造出的更可能是“脏弹”,而不是货真价实的原子弹。这种核炸弹可以杀掉方圆500米内的所有人,在附近的土地上造成放射性污染,但威力远远赶不上4个月后美国在新墨西哥州试爆的原子弹。
然而,希特勒对这个武器寄予厚望,他打算用以轰炸伦敦、巴黎,并进攻进入柏林的苏联红军。企图以此作最后一搏,甚至扭转乾坤。
在柏林被包围的时候,纳粹核科学家们依然保持了良好情绪,他们告诉沮丧的德国工人,党卫队的保险柜里有两颗可以帮助德国赢得战争的神奇武器。纳粹装备部长施佩尔也对手下说,德国已经有了一种新型炸弹,只需一个火柴盒大小,即可将纽约夷为平地。认为只要再坚持一年,就能赢得战争。
纳粹领导人在投降前三个星期,认真讨论了与盟国进行小型核战争的方案,包括派自杀飞行员驾机携带“神奇武器”轰炸伦敦和巴黎。在东线战场,党卫队则希望能够利用这种核弹打击已对柏林形成包围态势的苏联红军,企图拖延苏联对柏林的进攻。但此时一切都晚了,纳粹科学家已没有时间收集足够的核原料来制造原子弹。
▲“小男孩”原子弹
对美国人来说,打败德国意义是多重的。仅军事技术领域,就足以令他们眼睛为之一亮。有人猜测那颗著名的“小男孩”原子弹,其加装的铀产自德国。德国投降时,德国海军的u-234潜艇正在运送各种新武器技术及铀原料前往日本。在接到德国无条件投降的消息后,u-234上德国官兵连同艇上物资向美军投降,两名随舰的日本军官则在艇上自杀。据闻,舰上的铀原料后来被美国用在“曼哈顿计划”当中。
“胖子”和“小男孩”
德国在“二战”期间为了获得最终胜利,加紧了对原子弹的研究。对于德国的行为,美国感到忧心忡忡。1939年8月,美国总统罗斯福收到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一封来信,信中建议美国赶在德国之前造出第一批原子弹。他采纳了爱因斯坦的建议,启动原子弹研制计划。这个举措意义非凡,它不仅使美军对日本实施核打击成为可能,而且为日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增加了筹码。
绝密的“曼哈顿”计划
1939年8月的一天,一封由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签名的信,放在了美国白宫椭圆形办公室罗斯福总统的办公桌上。爱因斯坦在信中指出,元素铀在最近的将来,将成为一种新的重要的能源。在不远的将来,有可能制造出一种威力极大的新型炸弹。目前德国已停止出售它侵占的捷克铀矿的矿石。如果注意到德国外交部次长的儿子在柏林威廉皇家研究所工作,该所目前正在进行和美国相同的对铀的研究,就不难理解德国何以会有此举了。
罗斯福总统默默地读完了爱因斯坦的信,他有些犹疑不定。这件事非同小可,这种谁也没见过的原子弹能否制造出来?人员、经费、保密问题如何解决?假如制造中不慎爆炸怎么办?科学顾问萨克斯提醒他,当年拿破仑就是因为没有采用富尔顿创造蒸汽船的建议,最终没能渡过英吉利海峡征服英国。如今,德国正在疯狂扩军备战,一旦他们得逞,美国就会处于危险被动的境地。
经过一周的思考和研究,10月19日,罗斯福决定对爱因斯坦的信作肯定的回答。按照罗斯福的指令,一个代号为“s-11”的特别委员会很快成立起来,开始了核试验研究。
1941年12月6日,美国正式制定了代号为“曼哈顿”的绝密计划,试验利用核裂变反应来研制原子弹。罗斯福总统赋予这一计划以“高于一切行动的特别优先权”。“曼哈顿”计划规模大得惊人。由于当时还不知道分裂铀235的三种方法哪种最好,只得用三种方法同时进行裂变工作。这项复杂的工程成了美国科学的熔炉,在“曼哈顿”工程管理区内,汇集了以奥本海默为首的一大批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家。科学家人数之多简直难以想象,在某些部门,带博士头衔的人甚至比一般工作人员还要多,而且其中不乏诺贝尔奖得主。“曼哈顿”工程在顶峰时期曾经起用了53.9万人,总耗资高达25亿美元。这是在此之前任何一次武器实验所无法比拟的。
负责人l.r.格罗夫斯和r.奥本海默应用了系统工程的思路和方法,大大缩短了工程所耗时间。于1945年7月16日成功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并按计划制造出两颗实用的原子弹。整个工程取得圆满成功。
这项全称“曼哈顿工程管理区”的计划,一直处于高度保密状态,就连时任美国副总统的杜鲁门对此都毫不知情,直到1945年4月他接任总统时才知道了这件事情。
杜鲁门语:小男孩要出动了
1945年夏天,美国人成功研制出3颗原子弹,他们给这些原子起了非常可爱的名字:“瘦子”、“胖子”和“小男孩”。
这年7月16日5时30分,“瘦子”在新墨西哥州爆炸。闪电划破黎明的长空,巨大的火球升上8000米高空,强大的冲击力使大地微微颤抖,巨大声响传遍美国西部,闪耀的强光照亮天地,以致很多人以为太阳提前升起。
“小男孩”为枪式起爆的铀弹,长3米,宽71厘米,重4400千克,梯恩梯当量为1.3万吨。
“胖子”是一颗内爆式钚弹,长约3.6米,直径1.5米,重约4.9吨,梯恩梯当量为2.2万吨,爆高503米。它由气压、定时、雷达和冲击4个不同引信组成。
“瘦子”爆炸成功时,美国总统杜鲁门正在参加波茨坦会议,他兴奋异常,暗藏玄机地对斯大林和丘吉尔说,“小男孩”要出动了。这两位巨头听得莫名其妙。杜鲁门认为,原子弹不仅是一种可以对付日本的军事武器,也是一种可以抑制苏联、提高美国国际地位的外交武器。他在8月2日的归途中,决定立即对日本使用原子弹。
▲波茨坦会议“三巨头”:斯大林、杜鲁门、丘吉尔
伤害力爆棚的核打击
美国陆军航空部为了这次行动,秘密组织了一支以飞行员保罗·蒂贝茨上校为大队长、番号509混合大队的轰炸机部队。
1945年8月6日,509大队的三架b-29型飞机按照指示,分别对日本的广岛、小仓和长崎上空的气象作最后侦察。混合大队决定以广岛为首选目标,如果气象有变,就攻击另外两个城市中气象条件较好的一个。
飞机飞到广岛之后,原本密集的云海现出一个缺口,地面的草地都能看清。气象观测机将这一情况报告给蒂贝茨,蒂贝茨非常高兴,他认为这是上天提供的绝好机会。7时50分,蒂贝茨机组驾驶装载着“小男孩”的b-29轰炸机起飞,不一会儿就到达了广岛,飞机保持3000米高度。在投弹计数前,蒂贝茨要求大家戴好护目镜。8时15分17秒,舱门打开,“小男孩”尾部朝下滑了出去,在空中翻了几个跟头之后,笔直地朝着广岛落了下去。在550米高度,重达4400千克的“小男孩”自动引爆。
不一会儿,冲击波出现了,它恶魔般的向城中的各种建筑物扑去,原有七万六千座建筑物的广岛市,只有六千多座残留。约7万人直接死于“小男孩”的攻击,还有7万人受伤。据统计,截止到1999年,死于“小男孩”原子弹的人数已上升至20万。
8月9日凌晨3时50分,两架b-29重型轰炸机从提尼安岛起飞,美军以长崎为目标,对日本实施了第二次核打击。原子弹轰炸造成长崎市23万人口中的10万余人当日伤亡和失踪,城市60%的建筑物被毁。
2007年11月1日,蒂贝茨在俄亥俄州首府哥伦布的家中逝世,享年92岁。蒂贝茨生前要求亲友不举办葬礼,不立墓碑,以防止批评者们借机搅局。他希望死后火化,骨灰撒入英吉利海峡,因为那是他二战时最喜欢飞过的地方。他的一个孙子继承祖父职业,成为一名美军b-2轰炸机飞行员,在欧洲服役。虽饱受争议,但蒂贝茨一生从未后悔当年向日本投下原子弹,他坚信那是“为尽快结束杀戮”所采取的正确行动。
原子弹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威力呢?大家知道,物质是由许许多多的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里又有质子和中子。所有这些都必须在高倍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20世纪初,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一个著名公式:e=mc2。e代表能量,m代表质量,c表示光速。他认为,原子核中有巨大的能量,这个能量等于物质的质量乘以光的速度的平方(光速为30万千米/秒)。这个公式是原子弹的理论基础。在引爆原子弹时,首先开动起爆装置,起爆装置引爆炸药,在炸药的作用下,中子源中无数个中子开始轰击铀235(一种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铀原子核裂变,放出巨大的能量。所有这些反应是在百万分之一秒内完成的,它能产生几百到几千万度的高温,释放出无比强大的能量。这就是一颗小小的原子弹为什么能毁灭一个城市的原因。
战略核武器和战术核武器
长期以来人们将核武器等同于“毁灭”,事实上也确实是这样。人类历史上的二次实战用核,虽然从正义性方面来看都不容怀疑。但它又确确实实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的伤害。
战略核武器
战略核武器指用于攻击战略目标的核武器,主要有陆基战略导弹,潜艇、战略轰炸机携载的潜地、空地战略导弹和核航弹以及反弹道导弹导弹等。战略核武器作用距离可远至上万千米,突击性强,核爆炸威力通常为数十万吨、数百万吨乃至上千万吨梯恩梯当量。可用以攻击军事基地,工业基地,交通枢纽,政治、经济中心和军事指挥中心等。
1945年美国首先研制成功原子弹,同年6月6日和9日,用轰炸机携载,先后袭击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20世纪50年代初期,又出现威力更大的氢弹,但当时的运载工具只有轰炸机。美苏两国为使核武器的运载手段多样化,着手研制携带核弹头的战略导弹。50年代中期,有的国家开始装备中程核导弹和携载核航弹的新型战略轰炸机。50年代后期,前苏联、美国两国先后试验成功洲际弹道导弹,前苏联还将战略导弹装备在常规动力潜艇上。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开始服役。这些新的运载工具的出现,使战略核武器的数量显著增加。到60年代中期,由于核弹头小型化和威力的提高,主要核国家给部分战略弹道导弹安装了集束式多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