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一本书读完人类音乐的历史》(16) - 一本书读完人类的历史 - 崔佳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七十四章《一本书读完人类音乐的历史》(16)

近现代以来音乐的发展

近现代是指中国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开始,直至当代的这一时间段。在这一时期内,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从清末英法联军入侵之后,中国就失去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直至新中国成立,中国才得到喘息的机会。在这一漫长的历史时间段内,由于社会的动荡等原因,中国的音乐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被扼制了,没有一个发展的土壤,自然就不能取得瞩目的音乐成果。

此外,这一时期的音乐也具有很多时代特色,如国统区的音乐,解放区的音乐等。

近现代音乐文化概述

近代,是指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开始到1919年五四运动这中间的一段时间。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贫弱的时期,由于所处的时代背景特殊,音乐的发展也具有其特殊的特点。

近现代音乐产生的背景

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得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渐转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时期。因此,中国文化发展的主题变为:古老的中国如何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面向世界的近现代化。

▲鸦片战争

戊戌变法之后建立起来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新思想文化体系中,主要围绕“变”与“不变”这一近代中学与西学之争而展开。严重的社会现实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必须改变现状,只有变才有出路。这一近代思想文化中特有的进化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近代音乐的发展。

鸦片战争后,农村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加速瓦解,沿海一带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并且迅速形成了像上海这样的繁荣的近代都市。与此同时,包括西方音乐在内的西方文化也逐渐渗入中国。

在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逐步进入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新民主主义阶段,中国的新文化获得了全面迅速的发展,特别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对该时期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影响巨大。音乐文化也在这一时期蓬勃发展。

近现代音乐分期

近现代的音乐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学堂乐歌为中心的启蒙阶段,开始于1840年,结束于1919年。这一阶段,中国出现了西方音乐基本乐理的介绍、记谱法和一些新音乐。

第二阶段是新音乐的初步发展阶段,时间为1919年至1927年。这一阶段的歌曲创作由依曲填词变为依词作曲。

第三阶段是以国立音专的专业音乐创作和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为中心的全面提高阶段,开始于1927年,结束于1937年。这一时期专业音乐创作大多集中在声乐领域并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家,如黄自、贺绿汀、聂耳、冼星海等。

第四阶段是以民主解放为中心的发展阶段,开始于1937年,结束于1949年。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沦陷区”、“国统区”、“解放区”三种不同政治区域并存的局面,因此出现了三种不同的音乐文化现象。这一时期音乐仍以声乐为主,但器乐创作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冼星海

近现代音乐发展的历程

1840年后,宫廷雅乐衰落,民间“雅部”(昆曲琴乐)渐衰,“花部”(地方戏曲)兴盛,剧种、曲种增加,新民歌(革命歌曲、工人歌曲)出现。

20世纪20年代,由于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专业学习西方音乐留学归国的音乐家的倡导以及新音乐教育发展的影响,促进了五四期新兴音乐文化的发展及深化。

20世纪初至五四运动前后,出现了大量有别于传统旧乐的歌曲——学堂乐歌。随着学堂乐歌的传播,西方音乐知识也被广为介绍。在此基础上兴起的专业音乐活动,在创作思想、体裁、审美、作曲技法等方面,从本质上表现出了与传统音乐文化的差异。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社会急剧动荡的年代。中国共产党组成了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而为全民性的群众歌咏活动及民族解放斗争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不少艺术家为了回避严酷的现实斗争,钻进了“为艺术而艺术”的象牙塔。臂如,黎锦晖创办的“明月歌舞剧社”专门表演商业性歌舞,以独特的创作手法和风格建立起了多元音乐观念的模式,对中国歌舞剧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但在当时,其精神与时代精神不符,因此遭世人不满。此外,以“美育”为宗旨创建的音乐院校以及专业音乐创作的活动,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20世纪40年代至新中国成立期间,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与国民党统治区,因处于不同的政治制度下,其音乐文化生活也有着各自不同的发展内容和趋向。在各个解放区(抗日根据地)中,歌唱音乐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此基础上,随着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音乐家们认真向民间音乐学习,创作了不少革命歌曲,使中国革命文艺有了较大的发展。国统区则相反,但也有一部分进步音乐家积极开展新音乐运动,他们在团结音乐界各方面人士,培训音乐队伍,发动组织群众音乐及发展音乐创作和音乐理论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中国传统音乐的新发展

清代中后期,封建社会逐步解体,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剧院的建立及交通运输的逐渐发达,民间音乐艺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1900年至1945年间,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农村民间艺术也进入城市,促进了传统音乐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许多业余、半业余民间艺术团体向职业化方向发展,各种传统民间艺术逐渐商业化。

民歌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民歌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歌、五四运动前后的城市民歌以及民主革命时期的民歌。

1.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歌

1840年后,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以及反帝反封建的群众革命斗争的影响,出现了不少反映这个时代和群众生活的新民歌。例如反帝反封建的《三元里抗英童谣》(广东)、《洪秀全起义》(山东)等,反映苦难生活的《种大烟》(河北)、《矿工苦》(河北)等。

这些新民歌多数是依旧曲改编而成的。

2.城市民歌的发展

五四运动前后,我国广大城乡涌现出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的城市小调或小调性的填词歌曲,这些小调称为城市民歌,也称为时调小曲。这些城市民歌除了一部分思想格调庸俗、低下外,大部分思想格调非常进步,譬如:抨击、讽刺军阀政府的《坚持到底》;揭露黑暗的旧社会的《苦百姓》;同情受压迫、受剥削人民的《孟姜女》、《凤阳花鼓》;要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十恨》、《尼姑思凡》等。

该时期还出现了为激励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感情,由知识分子根据古曲填词的歌曲。这些歌曲也在城市广为传唱,如《木兰辞》《苏武牧羊》《满江红》《金陵怀古》等。

3.民主革命时期(辛亥革命至解放战争期间)民歌的发展

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北伐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一系列重大的政治事件,在音乐领域最直接、最鲜明的反映,就是出现了一批具有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内容的新民歌。主要包括工农革命歌曲、根据地民歌、工农红军歌曲和革命民歌。

工农革命歌曲主要指1921年至1929年出现的具有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内容的工农歌曲。大多数工农歌曲是为配合当时的工农斗争需要而编写的,对当时的革命斗争及对唤醒广大工农群众起了不小的作用。其音乐特点是,大部分歌曲以现成曲调,尤其是民歌、城市小调填新词而成。如北伐战争中出现的《国民革命歌》、《工农兵联合起来》,以民歌小调填词改编的《醒国魂》《工人歌》《五一劳动节》,以外国革命歌曲填词改编的《少年先锋队歌》《二七纪念歌》等。瞿秋白的《赤潮曲》是工农歌曲最早的创作歌曲之一。

根据地民歌是指在根据地传唱的歌命歌曲。1927年后,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建立了很多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开始后,又开辟了不少敌后抗日根据地。自根据地开辟以来,党中央就十分重视革命文艺的建设和发展。如1929年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明确指出,革命文艺应成为革命宣传中的有力武器,革命的文艺必须与政治结合,为群众服务,并责令“各政治部负责征集及编制表现各种群众情绪的革命歌谣,军政委员会负责督促及审查之责”等。因此,革命的文艺活动在工农红军和根据地的群众中间,都获得了蓬勃的发展。而在音乐方面,就是出现了一批具有革命思想的根据地民歌。

工农红军歌曲指工农红军传唱的具有革命思想的歌曲。工农红军于1927年创建,1937年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期间创作了大量的红军歌曲。红军歌曲绝大部分是用现成曲调填词而成,这些曲调以民歌和苏俄歌曲为主,还有戏曲和古曲,以及其他外国歌曲和少数城市小调,如《八月桂花遍地开》、《上前线歌》、《打开米脂城》等都是用现成曲调填词而成。红军歌曲以其气壮山河之势和动人心弦之力,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面貌,不仅在当时发挥了很大的宣传鼓舞作用,就是在今天也很有教育意义。

革命民歌的种类很多,有反映根据地人民获得了自由幸福的新生活的,如《共产儿童团歌》、《婚姻自由歌》等;有反映对革命、对领袖、对红军的热爱和赞颂的,如《盼红军》、《刘志丹》、《十送郎当红军》等;也有反映当时根据地军民斗争生活的,如《秋收暴动歌》、《打碎敌人的乌龟壳》等。

此外,在革命歌曲中,有一部分是为了向根据地军民进行政策宣传和思想教育而编写的,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射击军纪歌》、《欢送白军兄弟》等。

这些歌曲大多是利用各地群众熟悉的民歌曲调填词而成。但由于生活、思想感情的变化以及新的歌词内容的影响,使得被填词的歌曲在流传的过程中其旋律和艺术形式也产生了新的变化和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内容,譬如革命乐观主义的感情和集体英雄主义的气概。

革命民歌又包括抗日根据地民歌和解放区民歌。

抗日根据地民歌主要有:反映根据地斗争生活的民歌,如《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歌颂党、歌颂领袖的民歌,如《东方红》、《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绣金匾》、《红旗歌》等;反映根据地新生活的民歌,如《秋收》、《刨洋芋》等。这些民歌的音乐基本上是旧曲填词,但精神气质则不同于旧民歌。

解放区新民歌主要有:歌唱党和领袖的民歌,如《东方红》、《绣金匾》、《感谢共产党》、《一心向着毛泽东》、《左权将军》等;歌颂革命战争的,如《百团大战》等;反映战时社会生活的《送郎参军》、《送子弟兵上前线》等;表现生产劳动的民歌,如《开展大生产》、《开荒》等;歌唱解放区幸福生活的民歌,如《解放区的天》、《十唱解放区》、《妇女自由歌》、《边区十唱》、《翻身乐》等。这些民歌鲜明生动地反映了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斗争和解放区社会生活的根本变化。

说唱音乐的发展

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时期,在说唱音乐方面上的发展仍以老曲种为主,但也出现了不少新曲种,例如北京琴书、西河大鼓等。

另外,流行在北方的大鼓类的说唱音乐,在流传过程中与各地方言与民间音乐相结合,成为后来山东大鼓、西河大鼓、京东大鼓、乐亭大鼓等不同曲种的雏形。而在这一时期得到较大发展的新曲种以山东大鼓、京韵大鼓和苏州弹词为代表。

辛亥革命至新中国成立时期,说唱音乐的发展表现为职业性艺人增多,曲种的流传面更广泛。其中以苏州弹词的发展最为突出,代表艺人有俞秀山(俞调)、马如飞(马调)。在此二人的基础上又出现了祁连芳(祁调)、徐云志(徐调)、蒋月泉(蒋调)、杨振雄(杨调)、徐立见(丽调)、朱雪琴(琴调)、尤惠秋(尤调)等著名艺人。

戏曲音乐的发展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