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一本书读完人类一战的历史》(4)
第三篇东线战场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东线战场是仅次于西线战场的另一个主要战场,主要是沙俄军队和德国、奥匈帝国联军在东线战场作战。东线战场总体上说比较沉闷,沙俄屡遭失败。后来由于内外交困,俄国爆发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沙俄走向覆灭,苏维埃红色政权成立,导致俄国退出“一战”。坦能堡会战,俄国的噩梦
坦能堡会战开始于1914年8月17日,结束于9月2日,最终的结果是德军以压倒性优势战胜俄军。从军事角度而言,坦能堡战役在战略上采取了以内线作战攻其一路的打法,在战术上采取了击溃两翼再合围中央主力的打法。
施利芬计划
“一战”前,德军的战略环境并不妙。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丧失了阿尔萨斯和洛林省,因此法国总想对德国展开复仇行动。而俄国作为欧洲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庞大的人力资源和广袤的领土,从不惧怕德国。俄法两国的工业实力在世界范围内也都相当可观。此时德国就夹在两个强国之间,而且不具备同时应战并击败两方对手的能力。
德军总参谋部基于这种战略环境,早在战争爆发前的1891年,就由当时德军参谋总长阿尔弗莱德·冯·施利芬伯爵制定了和两个方向上的对手——法国和俄国——进行战争的方案,史称施利芬计划。
施利芬伯爵在1891年、1892年、1894年和1905年分别提出的4份备忘录中,十分详细地制订了史利芬计划。此时德军的兵力部署是,主力79个师集中在西线,而在东线仅保留10个师和部分地方守备部队,两者之间的比例为8∶1。施利芬计划在大战爆发后,德国东线守备部队将协同奥匈帝国部队采取守势,将俄军阻挡在东普鲁士国境线一带;与此同时,德军主力将对法国采取猛烈攻势,在6周内彻底击溃法国。之后,德军主力将利用德国境内发达的铁路系统移往东线,再对俄国发起攻势。
▲冯·施利芬伯爵
施利芬伯爵对俄军的动员机制和其境内铁路网进行研究后,推断俄军需要至少6周到8周时间才能完成兵力动员,而6周到8周时间也成为该计划的时间标准。
施利芬的战略构想,师承于普鲁士传统军事思维,即集中兵力、主动出击、在一次大规模会战中击败敌人,在最短时间内结束战争。施利芬伯爵判定,德国在欧洲最强的敌人是法国,德军必须首先集中所有部队摧毁法国,为此,有必要在非主要战线的东线上冒次风险。施利芬伯爵甚至说:“整个德军都应部署在西线,不留一点兵力对付俄国。”
战前局势
正因为如此,德军在东线上部署的兵力很薄弱,只部署了第8集团军和部分地方军,再加上各个要塞的守备队,总计大约21万人。
▲今日马祖里湖区
根据施利芬伯爵的计划,开战时德军在东线采取完全的守势,以东普鲁士边界地区为主要防区,并配合奥匈帝国军队防御俄军的进攻。施利芬曾经以东普鲁士爆发战争为背景,举行过多次兵棋推演和军事演习。所以,德军对该地区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另外,德军还可以利用境内发达的铁路网络,及时从其他地区调来援军,以巩固东普鲁士防线。
德国从前为了防守东普鲁士,战前就在此地建设了大量防御工事,修建在维斯瓦河上游地区和柯尼斯堡周边地区的堡垒尤其坚固,正好用来阻挡俄军。另外,根据施利芬推演,俄军前进到一定程度,会发现自己被80千米的马祖里湖区分隔开。马祖里湖将进攻的俄军分成两股,而德军的作战计划就是集中第8集团军的有限力量,将两股俄军各个击破。由于俄军没有任何侧面交通工具,将在数日之内被完全分隔成孤立部队。按照施利芬计划,德军把整个集团军放在了这个地区,将对俄军两个集团军中的一个打击,然后再利用东普鲁士高度发达的铁路系统作迂回机动,打击另一个集团军。不过,如丘吉尔所评价的,这一计划要求德军的指挥官拥有拿破仑、马尔波罗和腓特烈大帝的才华和胆识,而类似这样的军事天才是少见的。
马祖里湖区
马祖里湖区在波兰东北部,维斯瓦河下游东侧直到波、俄边境,包括奥尔兹丁、苏瓦乌基两省及周围毗连地区,面积5.3万平方千米。为冰碛平原,分布有冰碛丘(最高点海拔312米)和小盆地。湖泊星罗棋布,多达2700余,统称“马祖里湖群”,面积1450平方千米,以希尼亚尔德维湖最大。湖间有河流或运河相连。湖区多森林沼泽,难以通行。分布着松林、混交林、常绿灌丛和草甸。如今这里是中欧最著名的湖区和度假胜地,每年吸引大量各国游客前来度假观光。
施利芬计划最大的误算就是低估了俄军的动员速度。在东线作战中,俄国从开战到总动员完毕,并没有如施利芬战前所料,需要6个星期,而是仅仅用了6天。
据丘吉尔记录,法国和俄国的总参谋部在战前就建立了十分紧密的关系:“双方相信,德国要用其主力对付法国,仅以最少兵力对付俄国。双方同意各自的军队应尽早采取攻势,他们首要目标是摧毁德军。1913年,约瑟夫·霞飞将军发表声明指出,法国在实施动员的第10天将集结150万军队,并于第11天开始作战。俄国的吉林斯基将军宣布,1914年,俄国在实施动员的第13天就能以80万军队进攻德国。”
事实上,到了8月中旬,俄军已经动员了65万人的军队,超过东普鲁士德国守军总数的两倍。德军保罗·冯·兴登堡元帅在其回忆录里不无后怕的写道:“我们对面的俄军总数超过80万人,拥有1700门大炮,相反我们只有约21万人和700门大炮的守备力量。”不过这位元帅统计的只是俄国此时在东线的一线部队总实力,而非进攻德国的所有俄军的实力,因为俄国第1集团军和第2集团军加起来也有40万人,而且俄军此时正集中兵力在加利西亚发起大规模攻势,使奥军遭受了严重的打击。
在战前,俄国重整军备,并获得了法国的财政支持,俄法双方于1911年达成协议,法国仅在1913年就向俄国提供约1.04亿英镑的贷款,使得俄国有能力获得更多的军用物资,并修建完成了通往其西部地区的战略铁路计划。
苏霍姆利诺夫将军从1909年起任俄国陆军大臣。他用了5年的工夫,致力于改善俄国的陆军。据他自述,他给自己确定了四大目标:第一,缩短长达三个星期的动员过程,消除德军动员速度超过俄军的差距;第二,实现军队的科技进步;第三,重振与日军战役失败后俄军的士气;第四,改进战时陆军的军需和增援的组织。他使征兵成为真正防卫本土的事业。他裁减了过多的要塞驻军,用裁下的军队组建了重炮连、气球兵和无线电通信机构,此外,他还组建了额外的6个师。他成倍地增加俄军配备的机关枪的数量,俄军一年一度的征兵额增加了25万人,也增加了军官人数,他还改善了俄军士兵的食物和服装。
▲苏霍姆林诺夫将军在战场
苏霍姆林诺夫
苏霍姆林诺夫(1848-1926)是俄国骑兵上将,生于立陶宛的泰尔希市,1906年获得骑兵上将军衔,1908年起任俄军总参谋长,1909年任陆军大臣。对俄国毫无准备地参加“一战”要负大部责任。当奥地利向塞尔维亚递交最后通牒时,他向沙皇政府保证俄军已做好战争准备。因此俄国下动员令参加“一战”,但局部动员即已暴露了俄军士气低落和无战斗能力等缺陷。当战争进行时,俄国的军事行动越来越受到武器、弹药和其他战争物资短缺的阻碍,但他仍坚称他会对军队提供充分补给。1915年6月信用破产的苏霍姆利诺夫被解职,由能干的波利瓦诺夫将军继任。
1914年7月30日中午,沙皇签署了总动员令,动员了大批军队。在俄国西部地区,俄军部署了30个军,总计有96个步兵师和37个骑兵师,总数大约270万人,另外还有90万特种后备军和要塞部队。到动员的第13天,原来驻扎在亚洲地区的军队加入战斗序列,因而俄军增加到了1830个营、1250个骑兵中队和6720门大炮,总计大约500万人,其中约有2/3为战斗人员。
相较于德军作战计划的守势态度,俄军的作战计划则是咄咄逼人的进攻。据丘吉尔记录,战前俄国人制定了两个可供选择的对德国和奥匈帝国的作战方案:g方案,即“德国”方案,它设想德军集中力量对俄作战。a方案,即“奥地利方案”,预期德国在东线对俄国取守势。在这两种情况下,俄国野战军将分为出动由第1和第2集团军组成的西北方面军和由第3、第5和第8集团军组成的西南方面军。第4集团军在实施g方案时加入西北方面军,实施a方案时加入西南方面军。第6和第7集团军保护侧翼和从波罗的海和芬兰延伸到罗马尼亚和黑海的这条战线。在这两种选择中,俄属波兰维斯瓦河以西地区准备在战争爆发时用玩的疏散人口,以确保军队从容不迫地集结。西北方面军沿东普鲁士边界集结,西南方面军沿奥地利加里西亚边界集结。
▲坦能堡会战中的俄军士兵
俄军“奥地利方案”及提前动员
针对以上两种方案,当时任英国第一海军大臣的丘吉尔曾指出:这些基本安排在两个方案中都是一样的,如果德国开始时就在东线以主力采取攻势,则俄军两个方面军都朝在普里佩特沼泽后面的南北延伸穿过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的一条线撤退,放弃整个波兰、华沙、维斯图拉河和纳雷夫河的全部堡垒群,以避免在狭窄的俄属波兰地区遭到德军的围歼。如果有必要,将再次使用1812年莫斯科战役的战略:俄国战线将进一步后撤,不惜一切代价赢得时间,等待三四周或更长时间,等待亚洲方面的军队,即5.5个西伯利亚军和2个突厥斯坦军的到来,使整个俄罗斯帝国兵力和资源完全集结,然后再努力进行决定性的反击。
如果德国在东线取守势,那么俄国两个方面军都将立即发起进攻,西北方面军攻入东普鲁士,西南方面军攻入加里西亚,征服这两个堡垒,并为这两个方面军在华沙以东重新集合和向德国中心联合进军做好准备。
当俄军总司令部了解到,位于德国东部的德军部队,已于8月6日开往西线,德国在东线采取了保守态势,俄军立即开始执行其“奥地利方案”。
涅曼河
在立陶宛语中涅曼河称为尼亚穆纳斯河。涅漫河属东欧平原西部河流。源于白俄罗斯明斯克西南50千米处,曲折流经立陶宛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的北部,注入波罗的海库尔斯基湾。全长937千米,流域面积9.82万平方千米,河口年平均流量为678立方米/秒。河道多浅滩、沙洲。支流有基利亚、鲁斯涅、别列津纳河、米亚尔基斯河、尼亚里斯河等。结冰期为4个月。3月中至5月末有春汛,可流放木材。自考纳斯以下可定期通航。上游有考纳斯水电站。有运河与第聂伯河、维斯瓦河相通。
但俄军的方案根据法国盟友的强烈要求,作出变更。战争初期,德国在西线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受到严重打击的法国急切要求俄国军队迅速往德国境内发起攻击,以减轻法军面临的压力。事实上,法国特使在战争爆发仅仅两天后,就向俄国提出了进攻东普鲁士的要求。俄军总司令尼古拉大公向特使表示,即使军队的集结没有完成,他还是会以最快速度打击德国人的军队。为此,大公下令在8月7日与10日之间在伊万哥罗德和华沙再组成第9、第10两个集团军,攻击德国托伦、波森和布雷斯劳的边境地区。
此外,为了加快这些集团军的组建和进攻,俄军总司令部决定跳过准备阶段,设计一种“提前动员”的形式,以牺牲成效为代价来赢得宝贵的八九天时间。但是,此次动员使得军队在尚未得到足够补给和完成各项必要准备时,就必须立刻开赴战场作战,为之后的战争留下巨大隐患。
吉林斯基将军在战争爆发初期就担任俄国西北方面军的司令一职。和他手下的保罗·冯·连内肯普将军与亚历山大·萨姆索诺夫将军一样,吉林斯基在俄军中享有很高威望。8月17日,吉林斯基命令连内肯普的第1集团军向涅曼河一线前进,两天以后又命令萨姆索诺夫的第2集团军向纳雷夫河一线前进。俄军的计划是从正面压迫东普鲁士的德军,并从波兰沿维斯瓦河一线突击,切断德军第8集团军与本土的联系,然后歼灭之。
德军施利芬计划的主旨就是采取守势,以第8集团军为主力防御东普鲁士地区,直到德军西线主力部队抵达东线后才转入对俄军的进攻。而俄军计划则是以第1集团军由维尔纳自东向西侵入东普鲁士,同时第2集团军从华沙出发,北进阻止沿维斯瓦河撤退的德军,配合第1集团军在东普鲁士围歼德军第8集团军。
▲东普鲁士农妇给东线战场的德国士兵分发食物
双方指挥官差距太大
法俄联盟早在1892年就形成了,从那时起到1913年双方最后一次会议的召开,两国的总参谋部起草、交换和修改了一系列计划。法国人煞费苦心地想使眼睛紧紧盯着奥匈边境的俄国人相信,他们的主要敌人是德国人,打败了它,就一切迎刃而解了。法国首先在西线打败德国人是非常重要的,而要做到这一点,俄国人应该对德国构成足够的威胁,以便把德国军队牵制在东部边界上。
俄国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但也给自己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俄国人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发布动员令后部队的组建问题。
他们发现,要在动员后的15天之内就把部队集结起来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他们的交通条件很差,而且部队最近刚刚经过整编,互相之间不熟悉。法军在动员后的第11天才能够出发,而德国人要快些,这样,对西线的法军来说,他们的动员时间与德军的动员时间存在着危险的差距。为了援助他们的盟国法国,俄国人在动员后制订的计划中,同意法国的要求,用2个集团军在东普鲁士对德军发动进攻。俄国人还同意组成1个新的集团军,该集团军将在适当的时候调到第2集团军的左侧,以便向柏林挺进。
这两个俄军集团军组成的西北方面军,由日林斯基将军指挥,司令部设在比洛斯托克。第1集团军由伦南坎普夫将军指挥,将在马祖里湖以北向前推进,迂回到敌人的左侧;第2集团军由萨姆索诺夫将军指挥,将在马祖里湖以南向前推进,切断并消灭马祖里湖与维斯瓦河之间的德国军队。
战役开始时,俄国第1集团军由3个军(第3、4和20军)组成,并得到5个骑兵师和第5步兵旅的支援。第2集团军由6个军(第1、2、6、13、15和23军,前2个军后来调到第1集团军)组成,并得到3个骑兵师和第1步兵旅的支援。这2个集团军的兵力分别是20万人和25万人,他们在数量上已大大超过了与他们对峙的德国第8集团军。但是,俄军在战前完全缺乏作战准备。
除人数外,德国军队在各方面都要强于俄国军队。德军由冯·普里特维茨将军指挥,下辖4个军(第11、17和20军以及1个预备军)以及各种守备部队和第1骑兵师。艾恩赛德将军估计,他们与俄军的兵力对比是:步兵为1:1.7,骑兵为1:2.7,处于劣势。这种数量上的劣势,因德军出色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而得到充分的弥补。
▲东线战场上的德国士兵和大炮
德国第8集团军有四位杰出的高级军官,参谋长鲁登道夫刚毅自信,聪明能干,精力充沛;军需部长冯·格吕纳特将军十分称职;军长弗朗索瓦将军是位富有冒险精神的天才,在这次战役中,他取得了最具决定性的战果;总参谋部的麦克斯·霍夫曼上校既思路活跃,思维深邃,又喜欢享乐,自在逍遥,他也许是他们中间最出色的一位。
与高水平的德国将军相比,俄军指挥官的素质实在很低。日林斯基虽然指挥过1个骑兵师,但他在大部分时间里搞的是参谋工作,因此并没有得到部属的信任。伦南坎普夫和萨姆索诺夫曾因在日俄战争中指挥出色而赢得很高的声誉,但在那次战争中,他们曾互相吵了起来,产生了极坏的影响。此后萨姆索诺夫一直在土耳其斯坦任职,已脱离军界多年,而且身体也不太好。伦南坎普夫对他的参谋人员态度粗暴,这使他成了一位不好共事的指挥官。他的拖拉作风是导致俄军灾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贡宾嫩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