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草船借箭 - 民间传说与故事 - 碎山的黄色闪光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民间传说与故事 >

第13章草船借箭

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三国鼎立之时,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欲一统天下。此时,刘备与孙权结盟,共同对抗曹操的强大势力。在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被派遣到东吴,与周瑜共同策划抵御曹操的策略。

这一天,阳光明媚,微风拂面。然而,在营帐中的周瑜却眉头紧锁,一脸忧虑。原来,他正在筹划一场重要的军事行动,但面对即将到来的大战,他发现自己急需十万余支箭矢来装备军队。然而,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筹措到如此大量的箭矢,实在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正当周瑜感到无助时,诸葛亮走进了营帐。周瑜将这个难题告诉了诸葛亮,并表示自己对此事非常担忧。诸葛亮听后,微微一笑,似乎对这个问题早有对策。他胸有成竹地对周瑜说:“公瑾不必担忧,只需三日,亮自能为公瑾献上十万支箭。”周瑜惊讶地看着诸葛亮,心想:“此人莫非真有神助?竟能在短短三天之内变出十万支箭!”但他还是决定相信诸葛亮的能力,毕竟诸葛亮一向以智慧著称。于是,周瑜点头答应,让诸葛亮去筹备所需的箭矢。

周瑜半信半疑,却也同意了诸葛亮的提议,并暗中吩咐手下观察其行动。诸葛亮随即挑选了二十艘快船,命人扎制了数千个稻草人,穿上士兵的盔甲,分布于船上。

到了第三天的深夜,江面上起了大雾,能见度极低。诸葛亮命令士兵们将装满稻草人的船只,当船靠近曹军水寨的时候,诸葛亮命令士兵们开始擂鼓呐喊,声音震耳欲聋,仿佛要将整个江面都震动起来。他们制造出一种即将发动攻击的假象,让曹军误以为东吴军队正在逼近。

曹操站在水寨的高台上,透过浓雾凝视着江面上的动静。他心中充满疑虑和不安,因为雾太大,他无法看清对方的真实情况。他担心这可能是东吴设下的陷阱,也许有大量伏兵隐藏在雾气之后等待出击。

曹操的谨慎使得他不敢轻易出兵,他害怕陷入敌人的圈套。于是,他下达了一道命令:“众将士听令!立刻向江上射箭,以防敌军来袭!”曹军的弓箭手们纷纷行动起来,他们拉开弓弦,搭上箭矢,瞄准江面上的黑影,然后松手放箭。

一时间,数以千计的箭矢如同密集的雨点一般飞射而出,划破空气,发出嗖嗖的声响。这些箭矢纷纷落在东吴的草船上,有些射中了船身,有些则深深地插入了稻草人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箭矢越来越多,草船逐渐被覆盖得密密麻麻,宛如刺猬一般。而那些稻草人,则承受了大部分的箭矢,它们的身体上布满了箭杆,仿佛变成了一个个刺猬。

待得东方既白,晨雾渐散,诸葛亮便下令让士兵齐声高呼:“谢曹丞相赐箭!”声震江天,余音袅袅,经久不息。曹操闻之,懊悔不已,但也无可奈何。诸葛亮见目的达成,旋即下令返程。

须臾,二十艘船驶回南岸,周瑜早已等候多时。他见到船上插满箭矢的稻草人,以及满载而归的士兵,不禁瞠目结舌。片刻后,他回过神来,对诸葛亮赞不绝口,连声称道其智计过人。

诸葛亮微微一笑,谦逊地表示此乃雕虫小技耳。周瑜则慨叹道:“公瑾自愧不如,愿与先生竭诚合作,共破曹军。”二人相视一笑,尽释前嫌。

此后,孙刘联军士气大振,众将士皆对诸葛亮钦佩有加。而诸葛亮“草船借箭”之事,亦如长坂坡赵云单枪匹马闯敌阵般,迅速传遍天下,成为脍炙人口的佳话。

“草船借箭”之计,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勇气。它不仅解了东吴箭矢匮乏之急,更重要的是,此计令曹操损兵折将,锐气大挫。

而诸葛亮以智谋化解危机、化险为夷的事迹,则被后世视为千古美谈,流芳百世。此计成为智谋与勇气的象征,激励着无数后人在面对困境时勇往直前,用智慧和勇气创造奇迹。。

草船借箭的故事,充满了智谋和策略,展现了诸葛亮如何巧妙地利用天气、敌人的心理以及自己的聪明才智来实现战略目标。不仅仅是对诸葛亮智慧的颂扬,更是中国古代战争中运用自然条件与心理战术的经典案例。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