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沈家祖坟
如果不是张斌早早承认自己跟沈重有血缘关系,我几乎要以为他们就是亲爷俩,因为实在是长得太像了。和二十出头的张斌比起来,年近五十的沈重少了稚嫩,多了稳重,虽然喜怒不形于色,但眉宇间的沟壑里藏满了风尘,颇有一些不怒自威的派头,除此之外,两人眉梢眼角鼻翼下巴,竟然有五六分的相像。从迎接的排场能看出沈重对我们这一行的重视,除了他自己亲自迎接之外,还带了七八个家族成员一同前来。首先是先感谢之前夏老头赠给符咒保家宅安宁,然后一一介绍身后诸位,其中沈重的平辈和小辈,但从介绍上来看,这几位应该就是沈家当代的主事之人了。在相互介绍之后,我随着众人缓步前行,慢慢的也直观的了解到了这沈家的真正实力,
沈家所处在一个山寨之中,这地方名叫响水寨,因五里外一处瀑布而得名,据说逢雨季的时候,那瀑布声响可传出十余里外之远,乡间传说山水有神,这瀑布声响如此之巨,也是因为有神明护佑,故此多有人来此取水,而距离瀑布最近的寨子,就是这响水寨了。响水寨中建的都是当地的吊脚楼,用当地的竹子平地起高一米有余才开始建房,房子也都是竹子搭建,少有木材。这种建筑形式跟当地水土潮湿多有蛇虫有关,起高之后可以避开湿气,竹节中空又可以放置虫药,让其中住户不惧蛇虫。眼看着吊脚楼,脚踩着黄土地,漫步在这寨子中间,倒是颇有一番独特的风味。
沿着寨字大门迈步往里走,沿途不少人停下来对我们躬身行礼,甚至有人从自家住的吊脚楼里探出身子来向我们打招呼。这种热情看的我颇有些诧异,便问走在我身边的张斌,他十分坦然的告诉我说,这里说是个寨子,其实更多是为了掩人耳目罢了,响水寨里有两百多户人家,总计七八百口人,而姓沈的只有一户这几十口人,但这寨子就是姓沈的说了算,别说村民了,什么村长、村委会,那都是摆出来给别人看的,真正说了算的那还是沈家。对于这种情况,解释起来也非常简单,这寨子里所有村民的祖上,都是被沈家救下来并养活的。早年间的祖上就欠沈家的,现在沈家也对他们不薄,每个人都靠着沈家吃饱喝足衣食无忧,又凭什么不对沈家人恭敬呢?
说到这里,曲非直在一旁插话,他说湘西这地方在古代就是流放罪犯之地,山高路远加上地势崎岖难行,算得上是真正山高皇帝远的所在,但凡有些实力和手段,在这荒野山村中做个土皇帝,并不是特别稀奇的事情。
他说这话的时候没怎么背着张斌,不过张斌倒是没生气,笑了笑说道,早年山民们困在这山沟沟里靠山吃山穷困潦倒,虽不敢说衣不蔽体,但也是身无长物,沈家人来了之后带他们开山种地,又拿着自己家的药来治病救人,这才算带着乡民们过上了好日子。再到后来不管是修路、接电还是通网,沈家人一直都是身体力行的冲在前面出人出钱,帮乡民们争取来各种福利。说到这里,张斌指着在路边行礼致意的乡民说道,他们对沈家的爱戴是发自内心的,没有任何的强迫和制约。
我随着张斌的话随声应和,眼神不由自主的往那路边的乡民身上飘,诚如张斌所言,每一位乡民无论男女老少,他们的表情是轻松自然的,他们的笑意是发自内心的,他们行礼的动作流畅而自然,即便我们已经走过,他们也会面带微笑的目送我们走远,行为上看不出一丝的牵强和不耐。不过这又引发了我的另外一个疑问,沈家能养活这么大一个寨子的人,而且还是绵延数百年,哪来的这么大的财力呢?就我这点历史知识而言,也想不出哪朝哪代有哪位沈姓的达官贵人被贬到湘西大山中来,难不成是为了避免祸端,所以事后变姓为沈?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事情可就难说了,有时间还是问问曲非直吧,这书呆子记这些历史典故和野史特别有一套,说不定就能从他那里找到答案。
说话间的功夫,我们已经从村口来到了一处大宅门前,这里才是真正的沈家大宅,正中间的朱红大门足有三丈高,两个侧门也有一丈开外,不说别的,单单就这三扇大门就比之前看到的那一排排的吊脚楼不知道强了多少倍。迈步进门,半尺厚的院墙把院里院外隔成了两个世界,里面深宅大院,气氛肃穆,中间走道青砖漫地,两侧院墙高耸深遂安静,虽然建筑的中原风格明显,雕梁画栋颇为华丽,但院内安静异常,几乎每扇门窗上都贴着黄色的符咒,看起来比外面的吊脚竹楼看起来少了颇多的人气,且多了几分的诡异。
走在我身边的张斌在进院之后,下意识的把声音压低了不少:“沈家大宅原本就是个五进的院子,后来不断的加盖扩建,大院里面套小院,小院里面有别院,经过这三百多年的发展,现在的沈家大宅里差不多有七八十个大小院子了。”
“嗯?沈家还有这么多人?不是一直不足百人?”我下意识的反问了一句。
张斌笑道:“这院子里住的肯定不都是沈家人啊,沈家人丁不旺,不过外戚也都住在这里,加上厨房、仓库以及给工人们预备的临时住房,所以规模才会这么大。”
听到这里,我算多少明白了一点,不过他这说的也有点含混,沈家人丁不旺,所以家人住在一起也不算什么奇怪的事情,可这外戚也住在沈家大宅到也是个挺有意思的事,倒招女婿也就罢了,难不成这女婿的家人也要搬来一起?毕竟外戚这两个字涵盖的意思可是太广了。
说话间的功夫,一行人来到了一个小院,据张斌所说,这小院算是前院的待客之地,平日里简单议事也在这里。院子不大,中间种着一棵槐树,树下一张石桌四个石凳,正对着三间堂屋。走进堂屋分宾主落座,旁边有人给张罗着沏茶倒水,在那一刻,我甚至有些穿越回古代的感觉。
客套话和感谢的话都在路上说完了,茶点上齐之后,另外几位沈家人客客气气的告退离开,只留下沈重和张斌以及我们师徒三人,于是双方直接进入了主题。沈重命人取来一个盒子,打开之后,里面装得是沈家祖坟的图谱,这张绢做的图谱一拿出来,我们师徒就惊了一下。原本以为沈家祖坟就是一片坟地而已,去了刨个坑把沈周氏老太太遗骨请出来就得了,万没想到这所谓的“祖坟”其实应该叫“祖陵”才对,沈家的祖陵就是一个超大无比的墓葬,三四百年的先祖都葬在了里面。
说个直观点的,那就是别人家的祖坟是在地面上平铺开的,十几亩、几十亩甚至几百亩的都有,地底下埋着先人遗骨,地面竖着各式墓碑,和普通坟地略有不同的是,大家族的祖坟对下葬人的身份有要求,直系、旁系、嫡亲、外戚、忠仆这些该葬在什么位置、采用什么葬制都是有严格规定的。从“事死如事生”的角度来说,大家族祖坟的规矩不比活人宅子里的规矩少,尤其是在古代的时候,被逐出家门的罪罚后面往往会跟着一句“死后不得葬入祖坟”,意味着这人被彻底逐出家门,就算日后开恩能准入葬入祖坟,那也得是有了不得了的功名来抵消自己之前的罪孽才行。
规矩先放一边,光看这形制,沈家的祖坟就跟别家的布艺昂,他们的祖坟几乎就是完全人工建成的,以一个烟囱状的“葬井”为周,竖着挖出了一个压葬式的墓葬群,从图上看的话,就像是一片倒置的脉络清晰的树叶,最深处的叶尖葬的是沈家老祖,然后各代沈家先辈都被依次葬入了这个墓中。比起其他合葬墓来说,这个祖坟的奇妙之处在于非常合理的利用了地形和地貌,它的每一层都是圆形的平铺而开,平辈之人都葬在一个平面上,身份没有高低之分,算是把横截面利用到了极致。但即便如此,经过三百多年的“积累”,这个巨型墓葬距离地面也只有十几米的距离了,按照一般埋葬的标准来算,到了沈重的孙子辈,就没法葬在这祖坟中了。
夏老头看着陵图直嘬牙花子,这难度比起之前想象的难度可不是高了一点半点,这是真正的穿山大墓,这看似简单的一片“树叶”是挖空了一座山头才建成的,可以想象里面绝不像普通坟地那么简单。但之前早就跟人说好了,现在反悔不像话,更何况去取的还是酒镇人的尸骨,这事怎么也推脱不了了。
自从拿出陵图之后一直没吭声的沈重这会突然说话了,他用手指了指张斌,开口说道:“让小斌陪你走一趟,他从小在这里长大,周围地面都熟悉,山头也没少跑,有他跟在身边,你们需要点啥都方便。”张斌一听这话愣了一下,但随即点头答应,脸上的表情却已经不是刚才那么轻松了。
大事基本就是这样了,双方没什么大问题,就是细节方面的沟通,比如需要什么工具,时间怎么安排等等,沈家在当地家大业大,我们提的要求都不算事,甚至人家早先准备的都比我们想到的周全,除了一个带路的张斌之外,还给安排了三辆车六个人,说方便路上照顾。这话一说出来,我心里又有点不痛快,感觉这次算是掉进了坑里,这活真要干起来,必然比想象的难度要大出去很多。
次日一早,师徒三人起身出门,张斌早早的侯在了大门外,他身后停着两辆越野车和一辆商务车,车前站着六个精壮的汉子。实话实说,这架势看的我一哆嗦,心里那一抹不详的预感又加重了几分。
一行人分别上车走人,在前面车的带领下,我们在山路上又绕了足足两个钟头,才终于在一处缓坡停了下来。张斌率先跳下车,略带着一丝不好意思的指着远处说道:“各位,前面那个山头就是沈家祖坟所在了,只不过前面路窄难行,接下来只能步行前往了。”
我顺着他的手指方向看去,有一座同周围略不同的山包,那里就是沈家祖坟所在。湘西百万大山,山山奇秀各不相同,但大抵样子都是差不多的,只是因为此地水土丰富,植被茂盛,才造成了各种别处不易见到奇景。但眼前这个山包明显不同,山体形如馒头,底坡缓、顶坡平,远眺之下恍如一个巨陵之上的封土,隐约还能看到山顶上立着一通石碑,只是隔着太远看不到石碑上的字而已。
六名帮忙的壮丁显然之前来过,他们自顾自的收拾着一会要带的装备,完全不理会我们。夏老头则倒背双手,慢悠悠的晃到了我的身边,也远远的观察那座山包。看了片刻之后,夏老头突然“咦”了一声,声音不大的说道:“沈家这祖坟,有点意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