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百事百物·探根求源 - 世界文化1000问 - 文若愚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世界文化1000问 >

第二十章百事百物·探根求源

1.古代的匈奴人为什么要用骷髅制作器物?

在《汉书·张骞传》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载:“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从这一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匈奴人杀死月氏首领后,居然用月氏首领头盖骨作“饮器”。此举引发了月氏人的仇恨,但月氏苦于没有支援力量,无法去攻打匈奴为首领报仇。这段文字的“饮器”一词引发了后世人的争议。三国时期的韦昭认为这种“饮器”是椑榼,即一种椭圆形盛酒或盛水的器具;晋灼则认为此“饮器”是虎子,即溺器(便壶)。但唐朝的颜师古不同意这两种说法,他引用《汉书·匈奴传》中“以老上单于所破月氏王头为饮器者,共饮血盟”为证据,认为“饮器”就是指饮酒用的器具。

究竟谁说的是对的呢?为什么匈奴人要用骷髅做成“饮器”呢?或许我们可以从中亚、北亚一些游牧民族的习俗中探知一二。

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谈到了中亚的伊赛多涅人有一种风俗:当一个人的父亲死后,他们便会把死者的肉与羊肉混在一起供大家食用,把头的皮肉去掉之后镀上金当成圣物保存下来,每年还会为之举行盛大的祭典。13世纪的鲁不鲁乞在《东游记》中也记载了吐蕃人类似的风俗:他们会用死去父母的头盖骨做成漂亮的高脚杯,他们认为这样能在喝饮料的过程中回忆起父母。而《魏书·高车传》记载有:“肃宗初,弥俄突与蠕蠕主丑奴战败被擒,丑奴系其两脚于驽马之上,顿曳杀之,漆其头为饮器。”《续通考》则记载的是西夏人争斗双方解除仇恨时,就会把狗血和酒装在骷髅饮器中共饮之,发誓不再复仇。

从这些历史记载中可以看出,骷髅器物的功能或为纪念亲人,或为仇视敌人,或为发誓和解。而从有关匈奴人制作骷髅器物的记载来看,不管是当作酒杯还是便壶,都表示着对敌人的仇视,因为他们认为把敌人的头颅制作成骷髅器物具有增强自己、削弱敌人的神奇魔力。

2.玛雅人为什么要用可可豆做货币?

玛雅的城市很多,在公元后的800多年里,各个不同的玛雅部落共建立了100多个城市。城市的兴盛表明了古代玛雅的经济比较发达,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玛雅人发达的手工业。玛雅人会用陶土制成各种器皿,用燧石或黑曜石制成各种工具和武器,用棉花织成布匹,用金、银、铜和锡等制成合金,加工成各种器皿和装饰品。

手工业的发达使物品有了交换的需求,由此催生了市场交易。玛雅的市场十分发达,一般的集镇和城市都有交易市场,玛雅人可以在市场上自由地进行交易。

在人类没有发明纸币前,一般是以金银充当物品交换的货币,但玛雅人的“货币”既非金亦非银,而是可可豆。比如,一只兔子值10粒可可豆,一个奴隶约值100粒可可豆等。玛雅人为什么要用可可豆做货币呢?用这种年年收获的可可豆做“货币”会不会引起“通货膨胀”呢?一般关于玛雅商贸的资料中并没有涉及这个问题,即使有也语焉不详。

事实上,玛雅人的可可豆并不是一个可以与货币相提并论的东西,它很可能只是一个便于计数的交换单位,以可可豆的比例去衡量不同物品的价值。可可豆也不是玛雅人唯一使用的“货币”,他们偶尔也使用贝壳、布帛、铜铃、小斧等作为交换媒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玛雅人并没有严格规定货币本位,他们使用可可豆之类的“货币”最大的原因,可能就是这些小物品在贸易中便于携带。

3.贝冢是古人的垃圾场吗?

莫尔斯是美国的一名动物学家,曾在日本东京大学讲授达尔文进化论。1877年6月的一天,他从横滨乘车去东京,途经大森车站的时候,意外地发现了这里有一座类似坟墓的堆积场,外面零零散散地出现一些贝壳、鱼骨等的化石。莫尔斯立即意识到这个堆积场的重要价值。9月,他便组织考古队对这里进行了发掘,结果也证实了他的猜想,这里出土了贝壳、粗陶、石器、骨角器等数百件化石文物。后经专家证实,这些文物所处的年代是8000多年前的绳纹时期。

莫尔斯发现的堆积场因为其中有着厚厚的贝壳化石层而被形象地称为“贝冢”。我们知道,贝冢有着重要的考古价值。那么,贝冢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原来在新旧石器交替时期,人类生活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粗陶、弓箭、磨制石器等迅速普及,人类的生产活动也出现了转型。绳纹时期的人们发现大海中有着取之不尽的食物资源,于是慢慢就由原来的猎人变成了渔民。绳纹人在海边捕捞鱼类、拾捡贝壳之类的食物,食用之后就会把鱼骨、贝壳等食物残渣堆积起来,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今天所谓的“贝冢”。

由此可见,贝冢多为史前时代人们饮食残渣的堆积场。由于贝冢保存了不易腐烂的骨角器和动物遗体等,并在短时间内形成很厚的贝层,因此便于了解文化的变迁。

知识链接

鸟浜贝冢博物馆

贝冢中除了贝壳、鱼骨、兽骨等食物残滓,还含有石器、玉器、木器、粗陶、漆器等丰富的文化层,因此,人们也称贝冢为“天然博物馆”。

鸟浜贝冢位于日本福井县南部时川与高濑川合流之处,面对日本的若狭湾,是一处资源丰富的天然渔场。这里的文化堆积层始于岩宿时代晚期(12000年前),绳纹时代前期(6000—5000年前)达到鼎盛。

这里出土的文物十分丰富。如出土的有很多弓箭,仅小型弓箭就有10多面;还有制工精巧的女性装饰品,如发饰、首饰、腕饰等;更让人惊叹的是,这里还出土了木器、漆器、渔具、独木舟等。

4.箸墓有着怎样动人的传说?

箸墓位于日本奈良县,全长有276米,大约建造于3世纪或4世纪初期,是日本最早的前方后圆的古坟之一。

据《日本书纪》中所说,箸墓是白天由人类、晚上由神建造而成的。关于箸墓的由来,《日本书记》中还记载着一段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

据说,古时候,日本有位公主生得十分端庄美丽。后来,公主嫁给了三轮山之神大物主为妻。婚后她发现,丈夫每天总是到了晚上才回来,第二天天还没亮就会走。有一天,公主便恳求丈夫不要走,她想看一看心上人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大物主答应了,便告诉公主说第二天早上打开梳妆盒的时候,就会看到他。大物主还提醒公主不管看到什么,都不能害怕,公主应允了。

第二天早晨,公主满怀期待地打开了梳妆盒,她看到盒中有个东西在蠕动,拿起一看,原来是条极小的蛇。这时,她才知道她的丈夫的真身是一条蛇。她失声惊叫,早把说过的绝不害怕的诺言忘了,扔下梳妆盒就跑开了。大物主看到公主如此表现,感觉这是对他的一种侮辱,于是就变回了人形飞回了三轮山,再也没有回来找公主。公主后悔莫及,便用箸(筷子)自杀了。公主死后,所建的坟墓被称为“箸墓”。

5.酸奶是怎样产生的?

酸奶是一种半流体的发酵乳制品,因其含有乳酸成分而带有柔和的酸味,乳酸可以帮助人体更好地消化吸收奶中的营养成分。

酸奶在全世界流行起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当时一位叫伊萨克·卡拉索的西班牙商人在美国建立了一家酸奶工厂,他以前也开过酸奶工厂,只不过那时他是把酸奶作为一种“长寿饮料”放在药店销售,销量很不理想。所以这次他吸取了教训,不再把酸奶放在药店销售了,而是放到咖啡馆、冷饮店出售,并加大广告宣传力度。很快,美国人就喜欢上这种营养价值高的酸奶了,不久,酸奶便风靡世界。

有关酸奶的起源,据说最早是由保加利亚人制成的。很久以前,生活在保加利亚的色雷斯人过着游牧生活,他们身上常常背着灌满了羊奶的皮囊,带着羊群在大草原上放牧。由于外部的气温,加上人的体温等作用,皮囊中的羊奶常常变酸,而且还会变成渣状。当他们要喝时,常把皮囊中的奶倒入煮过的奶中,煮过的奶也会变酸,这就是最早的酸奶。

20世纪初期,俄国科学家伊·缅奇尼科夫专门研究人类长寿问题时,来到了保加利亚进行调查,发现这里长寿的人生前都爱喝酸奶。缅奇尼科夫对色雷斯人喝的酸奶进行化验后发现,酸奶中有一种能有效消灭大肠内的腐败细菌的杆菌,并将它命名为“保加利亚乳酸杆菌”。伊萨克·卡拉索开始制造酸奶就是从伊·缅奇尼科夫研究成果得到启发的。

其实在公元前200多年,印度、埃及和古希腊人就已经掌握了酸奶的手工制法,在中国古代医书《齐民要术》中也有如何制造酸奶的记载。不同于现代酸奶的是,古代的酸奶是靠天然发酵制成的,而现代酸奶则是由纯种的微生物菌种制作的。

6.英国人为什么对红茶如此钟爱?

在当今世界上,除中国的茶文化之外,日本茶道文化及英国红茶文化也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自17世纪英国人接触到红茶以来,经过300多年的发展,终于形成了一套优雅的红茶文化,并成为世界红茶文化的主流。

红茶原产于中国,漂洋过海传入英国时,由于长途贩运,数量不多,故价格十分昂贵。只有富有的英国贵族才有钱品尝到这种珍贵奢华的红茶。由于英国贵族阶层的喜爱与推荐,红茶逐渐成为英国王室和上层人物的宠物。后来,红茶逐渐普及到英国的百姓人家,成为英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一天中的不同时刻,英国人会多次将手头之事暂停下来喝杯茶。一大清早苏醒时分是晨间茶,然后是早餐时分的早餐茶,早上11点左右在办公室里休息时分喝一杯早午茶,午后3点到5点则是至少一到两次的下午茶,到了晚餐后,也许还来点清爽解腻的晚餐茶……

英国人喝早餐茶的风气据说是深受英国女皇爱好饮茶的影响。而下午茶则是19世纪安娜玛丽亚女爵带动的,安娜玛丽亚很懂得享受生活,每天下午她都会差遣女仆为她准备一壶红茶和点心,她觉得这种感觉真好,便邀请友人共襄盛举。很快,下午茶便在英国上流社会流行起来。之后,维多利亚女王更是每天喝下午茶,将下午茶普及开来。

英国人钟爱红茶,并赋予红茶优雅的形象和华美的品饮方式。由此而形成了内涵丰富的红茶文化,更将红茶推广成国际性饮料,红茶文化随之在全世界传播。

19世纪初,受英国的影响,下午茶在世界盛行。

7.芳香四溢的香槟酒是如何产生的?

香槟酒具有奢侈、诱惑和浪漫的色彩,是葡萄酒中之王,产于法国巴黎东北部的香槟地区。香槟区很早就是一个葡萄酒产区,其酿酒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当时香槟区的一个主教用他所知道的知识栽培葡萄并酿造成酒送给当时的法国国王。从公元987年开始,法国的国王在香槟区的兰斯接受加冕成为一项传统,前后共有37位国王在此加冕。由此,兰斯成了中世纪法国的宗教和政治中心,这也让周围葡萄园的建设受益匪浅,葡萄酒借此开始了它的辉煌时期。

虽然香槟区的酿酒历史很悠久,但直到17世纪中叶,世界上才出现第一瓶香槟酒。1668年,香槟区有位叫佩里农的传教士,因为喝腻了酒味浓郁的葡萄酒,便突发奇想,要酿造一款甘甜清爽的酒。于是,他像做化学实验一样,将各种葡萄酒随意勾兑后,用软木塞密封放进酒窖。第二年春天,当他取出酒瓶时,发现瓶内酒色清澈透明,他一摇酒瓶,只听到砰的一声,瓶塞被冲飞,酒喷出了瓶口,酒的芳香也四处弥漫开来。大家争相品尝这种新酒,把这种酒称为“爆塞酒”“魔鬼酒”。后来,人们用产地的名称呼这种酒,香槟之名由此传播开来。

8.高跟鞋是怎样产生的?

穿上高跟鞋能使女人的站姿、走姿都富有风韵,因而成为女子钟爱的物品,盛行全球。关于它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

一种传说是,15世纪时,威尼斯有个商人娶了一位美丽迷人的女子为妻,商人经常要出门做生意,他担心自己不在时漂亮的妻子会风流,就给妻子定做了一双后跟很高的鞋。因为威尼斯是座水城,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认为妻子穿上高跟鞋无法在跳板上行走,这样就可以把她困在家里。可他的妻子看到这双奇特鞋后,觉得十分好玩,就让佣人陪着她走街串巷,上船下船,出尽了风头。人们觉得她的鞋很美,讲求时髦的女性争相仿效。于是高跟鞋很快就流行开了。

另一种说法是,路易十四王朝时期的法国,王宫里许多年轻貌美的宫女常常溜出宫去参加各种民间的社交活动。路易十四很生气,颁布了一系列宫廷禁令,但仍阻止不了宫女们的外出。后来,他便想了一个办法,授命鞋匠设计一种刁钻的鞋子以整治那些爱溜出去的宫女。这种鞋后跟很高,宫女们穿上行动十分不便,因此也不能轻易出宫了。可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后,宫女发现穿高跟鞋能使身材显得修长优美,竟喜欢上了高跟鞋。巴黎的时髦女性见到这种高跟鞋,大为赞叹,竞相仿效。于是,高跟鞋由宫廷传遍法国,又传遍了世界。

一般人认为高跟鞋是起源于西方的,但实际上在中国明朝就有了最早的高跟鞋。明朝时新的女鞋,鞋底后部装有4厘米至5厘米高的长圆底跟,以丝绸裱裹。北京定陵就曾出土尖翘凤头高底鞋,鞋长12厘米,高底长7厘米,宽5厘米,高4.5厘米。

9.日本的和服有什么讲究?

和服是日本人的传统民族服装,也是日本人最值得向世界夸耀的文化资产,至今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宽大舒适、色彩绚丽而又端庄大方的和服,不仅是一种服饰,更是一件艺术品。日本的绘画、戏剧艺术的发展都与和服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风俗版画——浮世绘中的美人画,更是离不开和服。日本的陶器、漆器、金属工艺品等也多采用和服的花纹。

和服的种类很多,不仅有男、女,未婚、已婚之分,而且还有便服和礼服之分。和服大致分为“黑留袖”“色留袖”“本振袖”“中振袖”等。男式和服款式少,色彩较单调,多深色,腰带细,穿戴也方便。女性和服款式多样,色彩艳丽,腰带宽,不同的和服腰带的结法也不同,还要配不同的发型。

已婚妇女多穿“留袖”和服,未婚小姐多穿“振袖”和服。此外,根据拜访、游玩和购物等外出目的的不同,穿着和服的图样、颜色、样式等也有所差异。和服的穿着技巧,是随着时代的风俗背景蕴育而生的。

通气是和服的一大优点和特征,和服的袖口、衣襟、衣裾均能自由开合。不过,这种开合(尤其是衣襟的开合)有许多讲究。不同的开合具有不同的含义,显示穿着者不同的身份。例如,艺人穿着和服时,衣襟是始终敞开的,仅在衣襟的“v”字形交叉处系上带子。反之,如果不是从事该职业的妇女在穿着和服时,则须将衣襟合拢。同样是合拢衫襟,其程度也有讲究,并以此显示穿着者的婚姻状况:如果是已婚的妇女,那么衣襟不必全部合拢,可以将靠颈部的地方敞开。但如果是未婚的姑娘,则须将衣襟全部合拢。事实上,和服的穿着有许多讲究,以至在日本还出现了专门教人如何穿着和服的“教室”。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