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咬文嚼字·解读名著 - 世界文化1000问 - 文若愚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世界文化1000问 >

第十二章咬文嚼字·解读名著

1.象形文字是最古老的文字吗?

所谓象形文字,是指用文字把要表达的事物的外形特征描述出来。如中文里的“月”字和“马”字,就像一弯月亮和一匹四条腿的马一样。我们知道,很多国家或地区在文明的早期都产生过象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出现于5500年前,而且其中有700多个文字流传下来了。早在5000多年前,中国也有了自己的象形文字,只略晚于埃及。那么,象形文字是不是最古老的文字呢?

过去的学者们一般都认为,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人类最早的文字。这种说法一直盛行于19世纪,尤其是在法国学者商博良成功解读古埃及文字之后。埃及象形文字产生于约公元前3500年前,因大多书写在纸草上,又叫纸草文字。埃及象形文字用半圆表示面饼,用有圆心的圆表示太阳,用三条波纹表示水,等等。由于气候条件和埃及人的习俗,部分写有象形文字的纸草卷得以保留下来,使我们得以了解埃及象形文字的面貌。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应该是两河流域产生的楔形文字。据记载,早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便创造了楔形文字。苏美尔人居住在两河流域的下游,地势低洼,取用泥土十分方便,他们用小尖棒在潮湿的泥版上压出字迹,记录事件和数字。因为所书笔画的形状很像楔子,所以叫楔形文字。

从时间上看,象形文字与楔形文字的产生几乎在同一时代,所以,持“象形文字最早说”和持“楔形文字最早说”的人都不赞同对方的观点。可是,双方谁也拿不出更多证据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故而一直争论不休。

看来,要想搞清象形文字是不是最古老的文字,还需要更多的考古资料。

2.象形文字没有确定的书写方向吗?

大约5000年前,古埃及人发明了一种直接描摹物体形象图形的文字符号,称为象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体系之一,一直使用到公元2世纪。象形文字的主要使用者是僧侣,通常被刻在庙墙和宗教纪念物上,因此在古希腊文中,象形文字被称为“神圣的雕刻”或“圣书”。公元前196年,埃及孟菲斯城的僧侣们给当时的国王——法老托勒密写了一封歌功颂德的书信,信的内容用希腊文、古埃及象形文字和后期的埃及文字3种文字分别刻在碑上。这块碑就是“罗塞塔碑”。

1799年,一批法国学者发现了罗塞塔碑。石碑上的3种碑文刻录的是同样的内容,希腊文很快就被翻译出来,石碑中间的那段文字也确认是古埃及后期的通俗体文字,学者们虽然能根据希腊文的含义领会到通俗体和象形文字的含义,但是却无法成功破译象形文字。

当时,年仅11岁的法国少年商博良决心破译“罗塞塔碑”上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并为此努力了21年。最后商博良终于成功破译,他发现古埃及象形文字的书写方向非常有趣,它不像世界其他地区出现的象形文字一样有一个固定的书写方向,而是有的从右向左,有的从左向右,有的从上到下,甚至有的是从中间向两边书写。

虽然看上去比较烦琐,但是这其中还是有规律可循的。象形文字书写的方向可根据文中的人物或动物来判断,一般脸部所朝的方向就是文字的走向。假如文中有一只老鹰,它的面朝向右的,那么文本就要从右向左读。象形文字之所以排列的如此“凌乱”,是因为这种没有固定走向的排列可以增加整个文本的美观度。

在象形文字的语法还没有发现之前,由于其没有规律,人们一度认为它是没有书写方向的。不过经过人们的悉心研究,象形文字的书写方向之谜终于被发现。

3.科普特文字为什么被称为“古埃及文字的活化石”?

“科普特”一词源于古希腊文,是“埃及”的意思。科普特文字产生于公元3世纪,是古埃及文字发展的最后阶段。那个时期埃及被罗马帝国吞并,埃及人们改信基督教,科普特文字取代传统的象形文字和祭司体文字,成为当时埃及的通用文字。科普特文字由希腊字母组成,其中包括24个希腊字母和7个作为补充字母的世俗体文字。它是古埃及文字发展过程中唯一写出元音的文字。

科普特文字与古埃及文字的主要区别是,从象形文字、祭司体到世俗体,都是在埃及本土文化氛围中“土生土长”起来的,而科普特文字则是埃及文字在托勒密王朝时期与希腊语相互融合而产生的。罗马征服托勒密王朝后,埃及纷纷建立希腊化王国,进入希腊化时代。托勒密王朝把科普特文字定为埃及的官方文字。统治埃及的希腊人和受过教育的埃及人讲希腊语,而埃及的平民所讲的埃及语言则受希腊语的影响,逐渐发展成为科普特语。

公元642年,埃及被阿拉伯人征服,在阿拉伯人的统治下,阿拉伯语开始在埃及盛行,科普特语受到排挤,并逐渐从民间退出。后来,只有一些信仰基督教的埃及人在科普特教堂里使用科普特语。至此,古埃及的文字从此绝迹,被世人遗忘。

但是,科普特语并没有因此而绝迹,在现在的埃及还存留着5种科普特方言。在语言学界,科普特语被学者称为“古埃及文字的活化石”。之所以有这样的称谓,是因为它在破译埃及象形文字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许多象形文字的释读就是借助科普特语。19世纪早期,法国著名的学者、现代埃及学的创立者商博良能破译出“罗塞塔碑”上的象形文字,就是因为他精通科普特文字。借着科普特文字他才寻出了精读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秘密。

知识链接

罗马帝国与古希腊的关系

罗马在历史上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早期的古罗马,二是罗马帝国。古罗马和古希腊最初是两个独立并存的奴隶社会制度国家。两国基本上处于同一时期,但古希腊先于古罗马出现,其文明程度远远高于古罗马。古罗马在共和时期借鉴和吸收了古希腊文明的许多方面。随着古罗马的渐渐强大和古希腊的四分五裂,古罗马征服了古希腊,成立了罗马帝国。因此,罗马帝国是包含着古希腊的。而古希腊虽然被吞并了,但是因为其先进的文化和艺术,人们并没有把它遗忘。从某一角度上说,罗马人征服了希腊的领土,希腊人则征服了罗马的文化。

4.玛雅的象形文字都是头像吗?

玛雅文化高深莫测,玛雅的象形文字更像谜一样,阻碍了我们对玛雅文明的认识和了解。被发现的玛雅象形文字,有的被刻在石碑、庙宇、墓室的墙壁上;有的被雕在玉器和贝壳上;也有的用毛发笔写(描绘更为合适)在陶器、榕树内皮和鞣制过的鹿皮上。现存的玛雅象形文字总量非常多,单是闻名于世的科潘遗址中的“象形文字梯道”上就有超过2500个玛雅象形文字。令人兴奋而又费解的象形文字布满8米宽、共90级的石头台阶上。

玛雅的象形文字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相比,似乎要先进得多。文字的发展一般是由简单不规则到复杂却规则,甲骨文、金文以及半坡陶器上的刻画纹都印证了这一点。由此说来,我们发现的玛雅文化中的象形文字已是比较成熟的文字。然而从世界上文字的发展阶段上来看,玛雅的象形文字还是处在稚嫩的初级阶段。

世界范围内的文字基本上都经历了3个不同发展阶段:一是图画或象征的文字,由代表性的场景画面来讲述整个故事;二是会意文字的阶段,用符号代表一定的意义;三是表音文字,文字与语言完美地结合到一起。玛雅的象形文字显然是属于文字发展的第一阶段,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形式上的完美已经远远赶超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那么,玛雅象形文字究竟像什么呢?

一种说法是玛雅文字发展的动力是宗教。玛雅人最初所象之形,非常有可能是那些形象特别的神祇。象形文字抓住了那些神祇突出的特点,并加以夸张而成。通常来说只画头像,所以,奇怪的头像即是玛雅的象形文字,当然是简化、抽象的或是以部分代整体。

1960年,学者塔约娜·普罗斯科拉亚科夫又提出了一种新的说法。他认为玛雅文字里记录的不是宗教,而是玛雅的历史。这些象形文字系统地记录了玛雅王族的诞生、统治、死亡及战争。人们开始从新的角度理解玛雅的象形文字,对玛雅的文化和社会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学者们虽然已经能够理解十之七八已发现的玛雅文字,但是对它们的读音和字义仍然不甚了解。

5.今天的玛雅人仍然讲玛雅语,却为什么破译不了流传下来的玛雅文字呢?

玛雅平民中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多词素语言,一个单词相当于英语或法语中的一个句子。这一点和汉语有很大的相似性。从词汇上来看,玛雅词汇的使用很有规则,只要区分出名词、形容词、动词等不同的词类,就可以分析出句意了。

数千年来,玛雅的政治、版图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然而玛雅语却保留了下来,使得我们可以聆听古老玛雅语的回声,找到古代文明的踪迹。虽然玛雅语言有很大的封闭性,然而现代的玛雅语在流传之中,在词汇、语法、语音等方面,还是受到了西班牙语的一些影响。玛雅语系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方言,但它们是同一的,不同的方言出自同一母语系统。

玛雅文明还没有消失的时候,社会的等级制度非常严密,精英阶层和普通百姓的界限极度明确,不允许有任何逾越。玛雅人的宗教观念和学问知识大多数处于“秘传”的状态,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由少数人来传承。贵族等上层人士的后代被送到隔离的学校,学习那些秘传的东西。这样的传授体制,使得玛雅人中只能有一部分人具备专门研究某种问题的条件,这就为文明的巨大的进步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专职的秘传使玛雅文明高深莫测,创造出了精美的文明“乐章”。

然而,这种非平民化的知识体系也是玛雅文明没落和消失的原因之一。玛雅的象形文字是由专门的“神职人员”主持刻写的,普通的玛雅人根本不能了解其中的奥秘,更不用说是玛雅民族以外的人了。所以即使现在的玛雅语仍然完好的存在着,也不能帮助学者们破译那些难懂的象形文字,似图似画的玛雅文字的奥秘还有待人们的进一步研究。

6.楔形文字是怎样产生的?

古代苏美尔人的文字最早是写在泥板上的。由于书写时用芦苇角或木棒角按压,在按压的地方印痕较宽、较深,抽出时留下的印痕则较细、较窄,因此,这种文字符号的每一笔开始部分都较粗,而末尾部分都较细,看起来就像木楔一样,于是后来的英国人将其称为cuneiform,即“楔形文字”。

cuneiform来源于拉丁语,是cuneus(楔子)和forma(形状)两个单词构成的复合词。这个名称表达了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字的外在特征。其实楔形文字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字一样,经历了从符号到文字的发展过程。考古发现已经证实,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最初的文字外观形象并不像楔形,而只是一些平面图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交往越来越频繁,要表达的事物愈来愈复杂、抽象,原始的图形越来越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为此,苏美尔人不得不对图形文字进行改革,开始逐渐用楔形符号代替象形符号,最终创立了楔形文字。

苏美尔楔形字的泥版

这块插在泥封中的泥版文书记录的是一桩诉讼案:一名叫阿般的人和他的妹妹白塔提分割财产。这桩诉讼案由公元前18世纪的国王尼克美帕判决。

楔形文字是苏美尔人的重要发明,对西亚许多民族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西亚的巴比伦、亚述、赫梯、叙利亚等国都曾以楔形文字为基础,对其略加改造,来作为自己的书写工具,甚至腓尼基人创制出的字母也受到楔形文字的影响。然而,由于楔形文字极为复杂,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到公元1世纪,楔形文字就完全消亡了。

楔形文字究竟是怎样起源的,一直是人类文化史上的未解之谜。对于这个问题,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

传统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认为,楔形文字与美索不达米亚特殊的渔猎生活方式关系密切。这是较为通行的看法,西方的各种百科全书一般都持这一观点。

有些学者则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楔形文字的起源与古代苏美尔地区发达的社会组织有密切关系。苏联科学院编的《世界通史》这样写道:“两河流域各族人民文化的最大成就,就是文字的发明。公元前4000年中叶,苏美尔人就有了文字的雏形。为了行政管理,他们需要比较有条理的通讯,于是,这种文字的雏形进化成真正的文字。”

7.6000年前爆发的超新星与楔形文字的形成有关吗?

20世纪70年代,考古天文学家提出了一个爆炸性的观点:楔形文字起源于6000年前的一次天文事件——船帆座x号超新星的爆发。这个观点引起了世界学术界对楔形文字起源的新一轮争论。

这一观点起源于一个苏美尔学专家乔治·米查诺斯基的假设。在对楔形文字的研究中,乔治·米查诺斯基发现了一个现象,即在较早的泥版文书记载中大量出现对同一颗星的记录,因此,他提出了苏美尔文明的起源与这颗星有关的假设。

1980年,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的天文学家里查德·斯特塞经过精确计算,论证了这一假设的合理性。他认为,米查诺斯基所说的这颗星,就是6000年前爆发的船帆座x号超新星,这是人类历史上能记忆的最大一次天文事件。这颗星在今天只能勉强分辨,但在6000年前,其光芒白天可以与太阳同辉,夜晚与月亮并悬,在两河的水面上拉开了一条长长的光带。可以想象,这种神秘的自然现象给早期人类带来的心理影响是极为深刻的。他们对这颗星的敬畏逐渐演化成了神话和宗教,关于这颗星的图画就逐渐演变成了最初的文字。专家们果然发现,在楔形文字中最早和最多使用的两个字是“星”和“神”,而这两个字惊人地相似。

自然科学对楔形文字起源上的探索让人兴奋,但仍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这个起源说和世界上其他种类文字的起源有着太大的出入,一颗星的威慑力会如此巨大吗?这样的质疑让楔形文字的起源更具神秘色彩。但不管是什么,文字由画图到符号再到字母发生的发展阶段,已经得到了考古学界普遍的证实。

8.破译楔形文字竟源于一个赌注?

破译楔形文字这样艰难的事情,竟然源自一个赌注?会有这样意气用事的人吗?

17世纪,瓦莱把第一块带有楔形文字的砖块带回欧洲。欧洲的东方语言学家一直想破译这种奇怪的文字,但是由于他们见过的楔形文字太少,也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图形,所以释解起来非常困难,一直到19世纪中期,楔形文字的破解才具备了一些条件,一位叫博塔的人发掘了大量与楔形文字有关的文物。

然而,在楔形文字的破译上有突出贡献的人是一个叫作格罗特芬德的德国人。1802年的一天,格罗特芬德和几个朋友一起喝酒,他突然预感到自己可以破译出楔形文字,于是他便与朋友拿自己的预感打了一个赌。“大话”已经说出去了,他只能努力去实现它。他仅凭着手头上几份波斯波利斯铭文的粗糙摹本,苦苦钻研,成功破译了波斯波利斯楔形文字的起首10个字母。格罗特芬德对楔形文字的研究既不是出于对楔形文字的好奇,也不是想在学术上有一番作为,唯一的驱动就是和朋友的赌注,但是他却完成了学识渊博的学者都无法完成的事情。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