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巨匠轶事·文坛趣闻
1.深爱祖国的拜伦为何长期漂泊国外?
拜伦是19世纪上半叶英国名满天下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热情洋溢,受到了英国人民的广泛欢迎和喜爱。然而,拜伦却在1816年4月离开英国,流浪他乡,直到1824年4月在希腊迈索隆古翁病逝。流浪期间他不忘赞美英国:“英国哟!我爱你,尽管你有那么多缺陷!”如此深爱着祖国的拜伦为何要远走他乡呢?在这个问题上,世界各国的文史专家们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概括起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根据英国著名史学家麦考莱的考证,拜伦是因为无法忍受英国上流社会的毁誉无常而出走他国的。1815—1816年,拜伦与密尔班克小姐婚姻的迅速开始和结束,使得享有名声和地位的他,一夜之间身败名裂。英国的中产阶级视婚姻制度为神圣的信条,他们严厉地指责拜伦的行为。上流社会的人也觉得他是妖魔鬼怪。最终,拜伦无法承受世态的炎凉和人情的淡薄,决定离开英国。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拜伦与统治者之间的不同政治信仰导致他远走他乡。在拜伦的作品中,他从来没有掩饰自己与英国统治阶级之间的鸿沟。拜伦在议会的大胆演说,以及诗歌中蕴含的政治、宗教自由思想,引起了统治阶级对他的仇恨。因此,统治阶级推波助澜,制造有关拜伦的丑闻,使他处处受到打击。拜伦曾说:“如果那些低语、私议和传言是真的,我对英国是不合适的。如果不真,英国对我是不合适的。”这样说来,拜伦是受到迫害而不得不离开英国的。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婚姻的变故导致拜伦去国外追求自己的生活。亨利·托马斯和黛娜·莉·托马斯合著的《英美著名诗人传》认为,拜伦是不喜欢成家立业的人,结婚之后,他的妻子密尔班克妄想按照自己的想法改造拜伦。密尔班克找来医生,企图让其假称拜伦有神经病。失败之后,她带着小女儿离开英国,并散播出拜伦和其同父异母的姐姐奥古斯塔有乱伦行为的谣言,使拜伦身败名裂。拜伦被迫远走他乡。
尽管每一种观点听上去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此问题上,至今还没有定论。
2.安徒生真的是一位王子吗?
《海的女儿》《丑小鸭》《皇帝的新装》,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都出自同一位作家之手,那就是“现代童话之父”安徒生。
据权威的安徒生传记作家记载:安徒生在1805年4月2日出生于丹麦富恩岛上一间低矮破旧的平房里。他的父亲是一名穷鞋匠,终日为生计所累;母亲则是一名迷信的洗衣工。由于父亲早亡,家里生活拮据,安徒生不得不经常和饥饿打交道。然而,这位权威传记作家的说法却未能说服世人。在丹麦,民间一直流传着安徒生是王子的说法。那么安徒生究竟是平民还是王子呢?
一位名叫约根森的历史作家对安徒生的身世很感兴趣,通过多年的研究,他写了一本名叫《安徒生——一个真正的童话》的书。在书中,他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安徒生是当时丹麦的国王克里斯蒂安八世和劳尔维格伯爵夫人的私生子。劳尔维格伯爵夫人生下孩子后,王室的人便把他寄养在欧登塞的一位鞋匠家中。这位鞋匠和他的妻子把安徒生养育成人。约根森先生之所以作如此推测,依据是出身微贱的安徒生,成年后比较容易地打入了王族的圈子,甚至还曾在阿马林堡居住,要知道,阿马林堡可是寻常人难以接近的皇家宫殿。另一位丹麦作家皮特·赫固还为这个说法提供了一份证据,那是一位海军上将的女儿写给安徒生的信。那位女子在信中提到,安徒生发现自己是一位王子。
这些证据似乎说明,安徒生真的是丹麦王子。但是,对这个说法,还是有人提出疑议。他们认为,如果安徒生真的确认自己是王子,那么,为什么他在自传中只字未提?
为了搞清安徒生的身世之谜,很多人作出了很大的努力。著名历史学家塔格·喀尔斯泰格在查阅了有关国王克里斯蒂安八世的信件、日记等许多的档案资料后,通过反复研究认为,国王有私生子的情况是存在的,但却没有发现安徒生是王子的任何记录。所以,安徒生的出身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3.墨西哥女诗人索尔·胡安娜为什么会选择当修女?
墨西哥殖民地时期的著名女诗人索尔·胡安娜·伊内斯·德拉克鲁斯,文采出众,热爱生活。然而,她为什么在16岁的时候就进入修道院做了修女呢?这是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人们的一个问题。
索尔·胡安娜从小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3岁就读书识字,8岁就写诗。9岁起,她到墨西哥城的外祖父家居住,期间,她博览群书,逐步掌握了神学、哲学、天文、绘画、文学、语言等许多方面的知识,成为文明的、有学识的贵族小姐。14岁时,她被西班牙总督曼塞拉侯爵召进宫廷,做总督夫人的侍从女官,并被封为侯爵夫人。但是据说她看不惯宫廷的奢侈和虚伪的浮华,宫廷的一切与她格格不入。
索尔·胡安娜反对天主教会蒙昧主义的束缚,不知疲倦地追求着知识,提倡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宣传自由恋爱和个性解放,曾经写过很多讽刺教会的喜剧作品。她反对以神为宇宙中心的教会,但令人费解的是,她的作品却都是在修道院中完成的。
索尔·胡安娜一生中没有老师,也不能参加自由的交谈和讨论。虽是有成就的神学家,却不能宣讲教义、主持礼拜仪式。
从索尔·胡安娜一生的活动和作品来看,她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叛逆精神同教会是对立的。从这一点看,她不可能进入修道院。那么,她进入修道院的原因会是什么呢?
据说,索尔·胡安娜是一个贵族的私生女,并因此受到了社会的歧视。她曾经爱过一个贵族子弟,但最终没能和他结婚。爱情上的挫折也可能是她进入修道院的原因之一。
4.莎士比亚是别人假借的名字吗?
莎士比亚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作家之一,在国际上甚至有人专门研究莎士比亚并形成了一门学问即“莎学”。但是,有人提出莎士比亚只是一个化名而已,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早在几个世纪以前,就有人提出了疑问,因为莎士比亚是世界著名的伟大剧作家,他有很多作品为后人所传颂,但其生平不为人知之处仍有很多,他个人也没留下这类文字。有关莎翁身世的材料极少,这就给莎士比亚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即使是在莎士比亚的女婿霍尔医生所写的日记中,也难以寻到其岳父是杰出剧作家的一点说明。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当时没有人明确地指出哪些作品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也没有人对莎士比亚的去世表现出关注之情,因为没有一个人根据当时的习俗为他的去世写过表达缅怀之情的哀诗。因此,就连拜伦和狄更斯这样的大作家也对莎士比亚曾写过的那些杰作表示怀疑,狄更斯就曾经表示一定要揭开“莎士比亚真伪之谜”。
现在我们所知道的关于莎士比亚的生平只限于以下这些信息: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戏剧家和伟大的诗人,他出生于英国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镇一个普通的商人家庭中。年仅21岁时,他就告别了父母,到外面去寻找生活的门路。他曾做过剧场的杂役,后来又靠个人学习成长为一名演员,并逐渐成了一名剧作家。莎士比亚一生中创作了154首十四行诗和2首长诗、37部戏剧,可以说是著作颇丰。除了他生前自己发表的两首长诗以外,莎氏的其他作品都是别人在他死后搜集整理成书的。
首先明确表示出怀疑的是美国作家德丽雅·佩肯,他指出:“英国著名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才是莎剧的真正作者。”他还列举出了自己的理由。第一,莎士比亚生活于英国伊丽莎白执政的大动荡时代,上流社会认为写剧、演戏有伤风化,是一件可耻的事,但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知识分子中,仍有不少学者在悄悄地排戏。可能是迫于社会的压力,为之撰写剧本的人就虚拟出了一个“莎士比亚”的笔名。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培根才华超群,阅历丰富,理所当然是剧作者。
莎士比亚像
其二,莎剧内容博大精深,气势恢宏,涉及天文地理、异域风情、宫闱之事,而演员莎士比亚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市民家庭,从来没上过大学,因此不可能写出这样的剧本,说它出自才华横溢的培根之手才能说得通。
其三,将莎剧剧本(尤其是初版作品)和培根的笔记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二者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可以看作“莎剧系培根所著”的线索。
美国的文艺批评家卡尔文·霍夫曼于1955年提出了一个轰动一时的莎士比亚“新候选人”,他认为与莎氏同时代的杰出剧作家克利斯托弗·马洛才是莎剧的真正作者。霍夫曼认为1593年马洛假称自己受到迫害,离开英伦三岛,只身逃到欧洲大陆。他在以后的生活中以威廉·莎士比亚的笔名,不断地将他创作的一些戏剧作品寄回祖国,从而不断地在英国发表并搬上舞台。他的根据是与演员莎士比亚同样年龄的马洛是一个才华超群、阅历丰富的作家,毕业于剑桥大学,著名戏剧《汤姆兰大帝》就是他的作品。这位剧作家作品的文体、情节以及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和莎剧极其相像,据此卡尔文·霍夫曼断定这些剧本为马洛一人所创作。
还有学者认为,莎士比亚是伊丽莎白女王借用的名字,这个观点让人十分吃惊。莎士比亚第一本戏剧集是潘勃鲁克伯爵夫人出版的,而她正好又是伊丽莎白女王的亲信、密友和遗嘱执行者。那些学者们认为女王知识渊博,智力超群,对人的情感具有极高的洞察力,是完全能够写出那样的杰作的。莎士比亚戏剧中不少主角的处境与女王都出奇地相像。女王能言善辩,词汇丰富,据统计,莎剧中的词汇也非常丰富,多达21000多个。女王在1603年去世以后,以莎士比亚为名发表的作品数量大为减少,在质量上也大打折扣,这些很有可能是女王早期的不成熟之作,而在她死后由别人搜集出版的。
然而,和彻底驳倒各种各样的怀疑论者一样,要完全推翻莎士比亚的著作权也是极为困难的。到现在,绝大多数人仍坚持莎剧为莎翁创作的说法。
莎士比亚的作品是16—17世纪英国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莎氏博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众家之长,大大丰富了自己的新文化思想,从而创作出了能够代表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成就的作品。莎剧情节动人,语言优美,人物个性鲜明,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由于其作品反映的是当时英国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时的各种社会力量冲突的现实,因而其作品有“时代的灵魂”之称。众所周知,莎剧以“四大悲剧”最为著名,即《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和《哈姆雷特》,它们也是奠定莎剧在世界文坛崇高地位的力作。
正因为如此,莎士比亚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个时代的化身,他代表了那个时代。因此,许多人不再去关心莎士比亚真伪的问题,但随着新技术不断运用于历史研究,相信这个谜题一定会被揭开。
5.哈姆雷特为什么要拖延复仇计划?
《哈姆雷特》是世人比较关注的莎士比亚作品之一。在对这部作品的研究上,大多都涉及了剧中男主人公哈姆雷特拖延复仇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虽然哈姆雷特在独白中几次谴责自己拖延了复仇计划,然而在行动上却并未拖延复仇。英国文学家陈·吉阿认为,莎士比亚故意造成了拖延复仇的感觉,以便有更多的篇幅来表现哈姆雷特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但大多数的学者都认为哈姆雷特的确拖延了复仇计划,但在拖延复仇计划的原因上则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其中一种观点是内因论。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哈姆雷特拖延复仇计划的主要原因是他自我矛盾的忧郁性格。哈姆雷特的性格、精神、感情都是复杂的。他有崇高的理想,却又是个无法实现理想的“理想主义者”。他既要抓住行动的时机,但又错过了难得的机会。有关拖延复仇原因的内因观点有很多种解释:歌德认为拖延的原因是哈姆雷特性格太软弱、难当大任;布拉德雷认为,不幸的命运和病态的忧郁是哈姆雷特复仇的障碍;恩奈斯特·琼·恩斯则觉得哈姆雷特患上了男孩亲母的俄狄浦斯情结,没有把心思放在复仇上;等等。
另一种观点是外因论。普劳曼、瑞特逊等对外因论的解释是,哈姆雷特所处的外部条件对他有非常不利的影响,克劳狄势力强大、阴险狡猾,使得哈姆雷特在没有确切证据的前提下不敢贸然行动。还有的学者主张从社会历史和其时代局限性的角度来解释这一问题。
还有一种观点是综合论,是目前比较有影响的观点。持这一观点的人,从内、外两方面解释哈姆雷特拖延复仇的原因。他们认为,只从单独的一方面分析原因是片面的。哈姆雷特处在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而主观上他的性格稳重、谨慎,不善于行动,而且信心不足。这些都是酿成悲剧的原因。
虽然早在1898年,有关拖延复仇问题的解释就出现了很多,但至今人们还无法确定哪种见解更能说明问题,更令人信服。
6.尼采的著作被人篡改过吗?
尼采是备受后人关注的一位哲学家。“二战”后,学者们纷纷认为尼采的思想是德国法西斯思想的直接来源。有些学者还专门写论文论述了这方面的观点,并将尼采说成是一个极端的纳粹分子。但也有些学者的观点是与之对立的,据他们的研究,尼采始终反对法西斯主义理论的种族主义和反犹主义,之所以人们会对尼采产生误会,是因为他的著作被人篡改了。那篡改人是谁?为什么要篡改呢?
根据学者们的说法,篡改人是尼采的妹妹伊丽莎白·福斯特·尼采。她是种族主义的支持者,后来嫁给了反犹主义者伯恩哈特·福斯特。福斯特自杀后,她回国照顾已经疯掉的尼采。尼采去世后,她垄断了哥哥的遗稿,并在整理出版的时候,用自己和丈夫的种族主义与反犹主义思想曲解尼采的思想,将遗稿断章取义,使之趋向法西斯化。
德国的尼采研究专家卡尔·施莱希塔在1958年出版的《尼采事件》一书中,揭露了尼采妹妹的篡改行为,而且他也认为福斯特·尼采伪造了尼采的书信。同时要为尼采正名的人还有德国的理查德·卢斯和美国的瓦尔特·考夫曼。他们都认定尼采晚年的著作《权力意志》被篡改过。尼采在1885年时曾经计划要写一本《重估一切价值》的书,可是他没有完成。福斯特·尼采和彼得·加斯特将尼采留下的散篇整理成《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施莱希塔怀疑部分手稿被作伪,于是重新整理出版了《80年代遗稿选编》。1961年,意大利学者蒙梯纳里和科利也发现福斯特·尼采严重扭曲了尼采遗稿的真实面目。为了还尼采清白,他们编辑了《新的批判版尼采全集》。至此,尼采著作被人篡改的公案似乎已经了结。
然而,深入分析,福斯特·尼采到底是否篡改尼采的著作还很难确定。中国学者张念东、凌素心在翻译《权力意志》时,发现尼采妹妹编辑的文本与施莱希塔按手稿原件编辑的文本,虽然各条断片的顺序有不同,但内容却完全一致。尼采的这部著作用的是他独创的豆腐干式格言体,各条独自成篇,即使顺序打乱,内容和思想也不会发生变化。就好像是一份扑克牌如何洗都是54张一样。这样说来福斯特·尼采只不过是将遗稿重新排列了一番而已,算不上是篡改。
7.普希金为什么被称为“俄罗斯的太阳”?
普希金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1799年6月6日出生于莫斯科一个家道中落的贵族地主家庭,他童年时代接受了贵族教育,由法国家庭教师管教。在浓厚的文学气氛中长大的普希金,8岁时就用法语写诗,12岁时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
普希金生活的青年年代,内忧外患的俄国正处于痛苦的转型期,彼得大帝通过改革废除了落后的农奴制。在政治上向西方借鉴和学习的过程中,俄罗斯文学开始复兴,处在艰难的蜕变时期。就是这样的背景造就了普希金,他发表了不少作品抨击农奴制度,歌颂自由与进步。普希金的优秀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高度统一。他的抒情诗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结构精巧、韵律优美;散文和小说结构严整、描写生动简练,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高尔基称之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普希金在短短的38年中,给世人留下了800余首抒情诗、十几首叙事诗以及一些小说和戏剧。如抒情诗《致大海》《自由颂》《致恰巴耶夫》;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短篇小说集《别尔金小说集》等。他的杰出成就奠定了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基础。在俄罗斯文学中,普希金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造者,他的地位犹如英国的莎士比亚、德国的歌德、意大利的但丁。普希金是代表着俄罗斯民族精神的文化巨人,是俄罗斯文学上空一轮永不西斜的“太阳”。“俄罗斯文学的太阳”的称号对他来说,是再恰当不过了。
知识链接
俄罗斯文学史上的“白银时代”
一般情况下,人们会比较重视从普希金到契诃夫的19世纪俄罗斯文学,以及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文学,而忽略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文坛上出现的以象征主义为先导的现代主义文学的短暂繁荣时代——白银时代。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以诗歌为主,涌现了一大批较有才华的诗人,如索洛古勃、梅列日科夫斯基、吉皮乌斯、巴尔蒙特、勃留索夫等。在俄国社会动荡的特殊时期中,他们以反叛的形式宣泄自己的情绪,创作了大量内容独特、形式新颖的抒情诗和叙事作品。这些作品从独特的角度展示了那个时期俄国的社会现实和精神状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