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乐舞风流·趣话体育
1.自然界有哪些“乐器”?
(1)音乐河。在委内瑞拉有一条能“演奏”音乐的河。原来,这条河在流动的过程中,被许多岩石分割成无数条溪流,最后穿出将近300米长的岩层。由于岩石缝隙宽窄不同,各条溪流的流速也会出现差异,于是发出各种声响,最后汇聚到一起就形成了动听的乐曲。(2)音乐泉。在突尼斯有一眼泉,每当人们从泉水旁走过时,都会听到变化多端的乐曲。原来这眼泉的出水处有一块空心的岩石,泉水流到这里后就会被分成无数条细小的支流,当这些支流撞击岩壁时,就会发出声响,汇集到一起就形成了曲调丰富的音乐。
(3)音乐山。在墨西哥有一座死火山,山上到处都是洞穴裂缝,只要懂音律的人,叩击山上的石头,就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来。这座山的音阶很丰富,抑扬顿挫、变化多端,如果多人同时叩击甚至能演奏出复杂的进行曲。即使在没人敲打的情况下,只要有风,也能发出声响。
(4)音乐柱。埃及有一根门柱,每当早晨太阳升起之时,就会发出像管风琴一样的声音。据分析,这属于一种热胀冷缩的现象。由于该门柱的历史比较悠久,中间有许多空洞,夜晚温度下降时,空洞中潜藏的空气收缩。等到早上太阳突然照射时,空洞里的空气迅速受热膨胀,由柱子上的小缝隙拥挤而出,于是就发出了声响奇特、旋律各异的乐曲。
(5)音乐石。这是一块巨石,位于加利福尼亚的沙漠中。每当皓月当空的夜晚,居住在附近的印第安人都喜欢聚集在这块巨石旁,燃起篝火,载歌载舞。年青人用手拍打被滚滚浓烟笼罩着的巨石,就会发出奇妙的音乐来。据分析,这块巨石里有许多相连通的洞孔,每当人们燃起篝火时,滚滚浓烟一会儿被这些孔洞吸进,一会儿又被排出,这一进一出,自然就形成了不同的声音,再加上人们有节奏地拍打,那乐曲自然就非常动听了。
2.卡拉ok是怎么产生的?
卡拉ok是一种伴奏系统,演唱者可以在预先录制的音乐伴奏下进行歌唱。“卡拉ok”能通过声音处理使演唱者的声音得到美化与润色,当再与音乐伴奏有机结合时,就变成了浑然一体的立体声歌曲。这种伴奏方式,给歌唱爱好者来了极大的方便和愉悦。
那么卡拉ok是怎么产生的呢?其发明的灵感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日本有一种风俗,一个男人如果回家太早的话,邻居们会以为他连个应酬都没有,进而看不起他。因此,很多日本男人下班后不得不聚集在酒吧或茶馆里,很晚才回家。后来他们觉得总这样也不是办法,应该找点娱乐项目,以消磨时间,于是就在酒吧里面边喝酒边用电视话筒等简单的工具来唱歌,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就演变成现在的卡拉ok。
还有一种说法是,制造这种伴唱机的灵感来自活跃于各酒店的“走唱乐团”。这种走唱乐团由2~5人组成,有人弹电子琴,有人唱流行歌曲,为客人助兴。
大约在1970年,日本出现了第一台伴唱机,不过那只是将留声机接上麦克风,让歌唱爱好者随着唱片同时歌唱。1978年,日本某公司正式研制出现在的伴唱机,3个月后,日本开始大量生产,不仅打开了日本国内市场,并且瞬间风行于整个东南亚。1983年9月,台湾产的伴唱机也正式推出,销售非常火爆。据统计,目前日本全国有30~40万家酒店安装有卡拉ok,供顾客们使用。
如今,卡拉ok已经风靡于世界各地,甚至走入了日常的家庭生活中。
知识链接
麦克风
麦克风是由microphone音译而来,它是一种能够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能量转换器件,也称为话筒、微音器。
麦克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包括贝尔在内的几位科学家致力于寻找更好的拾取声音的办法,用来改进当时的最新发明——电话。期间,他们发明了液体麦克风和碳粒麦克风。
20世纪,麦克风由最初通过电阻转换声电逐渐发展为电感、电容式转换,新的麦克风技术层出不穷,这其中包括铝带、动圈等麦克风,以及当前广泛使用的电容麦克风和驻极体麦克风。
3.竖琴是哪个国家的象征和标志?
竖琴是一种大型拨弦乐器,是现代管弦乐团的重要乐器之一,也是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最原始的竖琴的来源已很难考证,人们普遍认为它是从弓演变而来的。竖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埃及和中东都发明了形似竖琴的乐器。古埃及人将竖琴视为神圣的乐器,将其用于宗教仪式。考古学家在古埃及的文物中,发现了描绘着约有12个竖琴手的乐队在演奏的壁画。中东的一些地方曾发现过各式各样的古老竖琴的实物。在伦敦大英博物馆里,人们还可以看到一些古亚述王国竖琴的残骸及复制的古老竖琴。
竖琴的流传地区甚广,在欧洲、美洲和亚洲等地区也出现过类似竖琴的乐器,古埃及称之为贝尼琴,古希腊和古罗马称之为里拉琴,中国则称之为箜篌。
不仅在历史上,在文学和神话传说中也有许多关于竖琴的轶事传闻。在《圣经》中,犹太人是一个擅长弹奏竖琴的民族,以色列的第二个君王大卫就是其中的高手之一。在大卫还是个牧羊娃之时,犹太的第一个国王扫罗有头痛病,每次发作时都疼痛难忍,只有大卫的琴声能够安抚他。
然而在大卫王之后,竖琴却几乎销声匿迹。到了中世纪,竖琴才出现在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等凯尔特人的土地,并对这个地区的文化产生了极为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
而今,竖琴早已成为爱尔兰的象征和标志。13世纪初的爱尔兰硬币就铸有竖琴图案,银器上也刻有竖琴的标记。
知识链接
常用的西洋乐器
西洋乐器主要是指18世纪以来,欧洲国家已经定型的弦乐器、管乐器、键盘乐器和打击乐器等。常用的西洋乐器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弦乐器
弓拉弦鸣乐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倍低音提琴。
弹拨弦鸣乐器:竖琴、吉它、电吉它、贝斯。
(2)管乐器
1木管乐器
唇鸣类:长笛、短笛。
簧鸣类:单簧管、双簧管、英国管、大管、萨克斯管。
2铜管乐器
小号、短号、长号、圆号、大号。
(3)键盘乐器
钢琴、管风琴、手风琴、电子琴。
(4)打击乐器
有调打击乐器:定音鼓、木琴、钢片琴、管钟等。
无调打击乐器:小鼓、大鼓、三角铁、铃鼓、响板、砂槌、钹、锣。
4.维也纳为什么被称为“音乐之城”?
有人说,维也纳不像世界上其他名城那样可以用文字来描绘,它的美只能用乐曲和歌声来表达,这也正是这座闻名遐迩的“音乐之城”的魅力所在。
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诞生地,是著名的圆舞曲的故乡。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海顿和布鲁克纳这些享誉世界的音乐大师的名字,都与维也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被誉为“圆舞曲之父”的约翰·施特劳斯曾在这里创作了400多首圆舞曲和轻歌剧。漫步维也纳市区,一座座造型逼真的音乐家塑像几乎随处可见,城市里许多街道、公园、剧院、会议厅等都是用音乐家的名字来命名的。
作为音乐名城,维也纳有众多的歌剧院、电影院以及各式各样的音乐厅。坐落在内环城路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建于1869年,是座古罗马式的宏伟建筑,由建筑师凡帝·纳尔等人设计。歌剧院的演奏大厅有6层楼厢,可容纳1600名观众,是维也纳这座“音乐之城”的主要象征。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毁于炮火,战后又按原样重新修复,于1955年11月正式对外开放。每年新年,这里都会举行隆重的音乐晚会,奥地利国家元首以及政府重要官员及重要国宾均要出席。
每年5—6月间,维也纳都要举办文化节,在市政大厅广场举行文化节的开幕式,世界各地的知名艺术家、音乐家纷纷前来大显身手。
创始于1812年的“奥地利音乐之友协会”现有会员1万多人,可以称得上是历史悠久、人数最多的音乐爱好者自愿参加的组织。其音乐大厅(又称为“金色大厅”)是全世界最著名的交响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根据地。
值得一提的是,具有悠久历史的维也纳“少年合唱团”在音乐界具有特殊的地位,他们的演出博得了无数观众的喝彩,屡屡应邀赴世界各地演出,为“音乐之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知识链接
维也纳爱乐乐团
拥有160多年辉煌历史的维也纳爱乐乐团是全世界最著名的乐团之一,在国际乐坛享有盛誉,它是西方古典音乐发展的重要见证者,同时也是音乐历史的缔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