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传奇名画·神奇艺术
1.为什么有人认为达·芬奇的很多发明是抄袭中国文明的成就?
达·芬奇(1452—1519年)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他学识渊博,思想深邃,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而且还从事许多种自然科学和技术的探讨,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最负盛名的艺术家、哲学家、工程师、机械师和科学巨匠。达·芬奇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是第一个正确、全面地描述人体骨骼以及肌肉组织的科学家,并发现了血液功能;在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之前,他就有过“太阳不动”的想法,否定了地球中心说,认为月亮只是反射太阳的光辉,并幻想利用太阳能;他设计了望远镜和聚光镜;他提出了连通器原理、惯性原理,发展了杠杆原理,指出了“永动机”作为能源的不可能性,还预示了原子能的威力;他研究过地形的演变和各种岩石的构造以及古生物的痕迹,最早确立了地史学和地质学的概念;他设计过飞行器、降落伞、攻城武器、簧轮枪、子母弹、三管大炮、战车、双层船壳战舰、潜水用具和轻便桥梁等;他设计了机器人、自动机床、纺织机、印刷机、起重机、钟表仪器和抽水机等;他设计过运河、水闸、拦水坝等方面的方案,还发明了室形水闸以及各种构造的扬水机。
然而,达·芬奇的成就却遭到英国历史学家凯文·孟席斯的质疑。孟席斯在自己的书中提出,达·芬奇的许多发明实际上是抄袭了中国几个世纪前就已经取得的文明成就。1430年,中国派出的特使曾经拜访过罗马天主教教皇,并向教皇尤金四世转交了天朝皇帝的大量礼品,礼品中包括一些详细介绍中国古代文明成就的书籍。后来,包括中国书籍在内的梵蒂冈部分秘密档案落入达·芬奇之手。因此,达·芬奇的很多发明创造实际是来源于中国,也就是说,中国的文明成就是文艺复兴的重要源头之一。这一观点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论证。
2.凡·高的艺术作品为什么到他死后才得到社会的认可?
凡·高被称为“时代中最热情和最抒情的画家”。作为一位超前的艺术家,凡·高的作品中所包含的丰富的内涵、强烈的个性以及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都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他着意于内心真实情感的再现,而不是局限于描绘眼睛所看到的视觉形象,从而促成了表现主义的诞生。法国“野兽派”、德国的“表现派”以及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派”等,都深受他的影响。
正如某些“自我表现”论者认为的“艺术只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一样,凡·高的作品所采用的大色块堆积的手法、不符合常理的对比色运用以及情绪化的笔触,都使他的作品很难被同一时代的人们所接受。
凡·高所有杰出的作品,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6年里完成的。他后期的作品一改过去的沉闷压抑而变得热情明朗,似乎要用欢快的基调和升腾的希望来感染尘世的苦难者。他的代表作有《向日葵》《邮递员鲁兰》《包扎着耳朵的自画像》《星光灿烂》《凡·高的卧室》等。
凡·高自画像
这是凡·高自残一耳后的画像,此时他的精神已极不稳定。
凡·高生前只卖出一幅油画——1890年,比利时一位画家以400法郎的价格买下他的《红色葡萄园》。死后,他的名气越来越大,其作品成了亿万富翁炫耀的资本。
1987年,凡·高的一幅《向日葵》以3950万美元的高价卖出。同年,《鸢尾花》以5390万美元的天价售出,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1998年,凡·高的一幅自画像以7150万美元售出。1990年,《加歇医生》以8250万美元的价格拍出。7年以后,《加歇医生》又以9000万美元的价格被捧走。此外还有许多售价在千万美元以上的作品。
3.《最后的晚餐》为何以院长的身份来塑造犹大?
《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取材于基督教的一个重要传说。故事情节是耶稣已经得知自己被弟子犹大出卖,便与众弟子在逾越节的晚上聚餐,目的是为了当众揭露叛徒。当耶稣说“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时,众弟子一阵骚动,每个人都作出了符合自己个性的反映,有的惊讶,有的困惑,有的恐惧,有的愤怒,整个场面陷于混乱之中。
在达·芬奇之前,这个题材被很多画家描绘过,然而由于画家们不擅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从人物形象上难以区别善恶,便把犹大画在餐桌的对面,使其处在被孤立的位置上,与其他弟子在空间位置上进行明显区分。达·芬奇在这一点上取得了突破,他在日常生活中对各种不同性格人物的形象进行观察,从中获得很多经验和灵感,并将其应用在自己的作品当中。
由于叛变者的形象是很难画的,达·芬奇在描绘犹大的形象时,也颇费脑筋,几天未曾动笔。不懂艺术的修道院院长对达·芬奇非常恼火,以为他是有意怠工,因为当时请达·芬奇作画是按时付酬的。于是,他让总管去催达·芬奇尽快作画。总管向达·芬奇传达了院长的意思,达·芬奇知道这并非总管的本意,便对他说,这幅画马上就要大功告成,只是犹大的模特儿不好找,实在不行,只好拿院长的头像来凑合了。从此以后,院长再也不敢来打搅达·芬奇的工作了。
据说,米兰大公看到《最后的晚餐》中犹大的面孔时笑了起来:“犹大简直和修道院院长一模一样,他妨碍你的工作,你巧妙地报复了他,就让他永远留在这张画里吧。正好,他总是把钱袋抓得紧紧的,舍不得在修道院的孩子身上花一分钱,使教士们吃尽了苦头。”可见,达·芬奇这样做并非完全出于个人的报复,而是发现院长和犹大在贪财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4.《手拿烟斗的男孩》画的是谁?
2004年5月5日,在伦敦举行的苏富比拍卖会上,毕加索的《手拿烟斗的男孩》以1.04亿美元的天价成交,在当时创造了世界名画拍卖史的新纪录。那么,这幅被誉为“具有达·芬奇《蒙娜丽莎》的神秘和凡·高《加歇医生》的忧郁的唯美之作”,到底是怎样一幅作品呢?
1905年,23岁的毕加索搬到巴黎一栋被称为“洗衣船”的破旧公寓里居住。这栋公寓之所以被称为“洗衣船”,是因为只要风一吹,它就会像塞纳河上的洗衣船一样摇摆。毕加索就是在这种生活环境里,创作了《手拿烟斗的男孩》。
这幅被认为是毕加索最有诗意的作品,描绘的是一位神情有些忧郁的青春期男孩,他身着蓝色衣服,头戴花冠,手里拿着一支烟斗,显示出一种颓废的神态,画面的背景是两大束色彩艳丽的花。画面上的少年是谁?他是真人的肖像,还是虚构的人物?
有些人认为,这个少年的形象是虚构的,毕加索的创作灵感受到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的影响。魏尔伦曾在诗中提到:在一座宫殿里有一群“年轻撒旦”,他们中最英俊的“恶魔天使”,是一个头戴花冠、爱做梦的16岁男孩,眼中充满了火焰和泪水。
不过,也有人认为画中的少年是真人的肖像,他就是居住在“洗衣船”附近的一个绰号为“小路易”的男孩。毕加索的原意是作一幅写实作品,但画到一半就因为失去了兴致而停笔。有一天,毕加索听到有人朗诵魏尔伦的诗句,突发灵感,回去在“小路易”的头上画了一个花环,这幅杰作就这样诞生了。
不过,这两种说法哪种更为准确,至今仍然无法确定。
5.名画《玛哈》的模特是谁?
但凡看过西方绘画册的人,想必都会对两幅油画过目不忘,她们就是《着衣的玛哈》和《裸体的玛哈》。这两幅画实在是太美了,让人回味无穷。两幅画中人物姿态都相同,双掌交叉于头后,身躯斜卧于床上,人物美丽而丰满。这是两幅同一构图的青年女子着衣和裸体画像。《着衣的玛哈》穿一件贴身白衣,束一玫瑰色宽腰带,上身套一件黑色大网格金黄色短外衣,以红褐色为背景,使枕头、衣服和铺在绿色软榻上的浅绿绸子显得分外热烈。而在《裸体的玛哈》上,背景减弱了,美人的娇躯在软榻上墨绿色天鹅绒的映衬下曲线分明。
两幅画的作者戈雅1746年3月30日出生于萨拉戈萨市附近的福恩特托多司村。父亲是一个手工业者,母亲出身一个没落贵族。这样的家庭环境不可能给他多少艺术熏陶。传说有一天他在村边的墙壁上乱涂乱画,碰巧一个修士走过,只看了一眼,就认定这个孩子有着神奇的绘画天赋,于是就说服他的父母,把他带到城里的修道院学习绘画。后来他就到欧洲各国游历,凭借他的勤奋和聪明,终于成为全世界著名的画家。
从戈雅的《玛哈》问世那天起,人们就对“玛哈”以谁为模特争论不休,时至今日,依然众说纷纭。
有人说《玛哈》是以和戈雅有特殊关系的阿尔巴公爵夫人为模特的。1792年,马德里很有影响力的阿尔巴公爵夫人的新居落成,为庆祝乔迁之喜,她举办了一个盛大晚宴。不料第二天上午公爵夫人神秘死亡,这个案子当时相当轰动,人们猜测和当晚的客人有密切关系。谁知在调查过程中,戈雅回忆起他与公爵夫人热烈、混乱的关系。另外,有人指出,《玛哈》中的女子在外貌上也和公爵夫人神似,因此,很多人都持此说,并凭空生发出许多艳情故事。作家孚希特万各的长篇小说《戈雅》中,就对此事做了极度的夸张和渲染。然而许多严谨的学者不以为然。他们认为,“玛哈”绝对不会是阿尔巴公爵夫人。第一,画中的人物外貌与公爵夫人只是有些“相似”而已,而在许多特征上都不一致。第二,这两幅画起初是由当时的宰相戈多伊收藏的,而阿尔巴公爵夫人与戈多伊素来不和,怎么可能把自己的裸体画交给他呢,向来高傲的公爵夫人是绝对不可能忍受这种奇耻大辱的。第三,当时在西班牙,画裸体画是被禁止的,当人体模特更为人所不齿,地位尊贵的公爵夫人又怎么可能让自己的裸体展览呢?此外,还有好事者翻出了公爵夫人生前的健康体检表,发现她的身材和“玛哈”几乎没有共同之处。
还有人说,戈雅画此画的模特是当时宰相戈多伊的一个宠姬。由于戈多伊极为宠爱这位美女,对她百依百顺,而美人知道戈雅的大名,就央求宰相让戈雅给自己画一张画像。戈多伊就把戈雅请到家里。可是戈雅画了《着衣的玛哈》之后,大为这位宠姬的美色所动,就要再画一幅裸体画。可是刚画完,宰相就闯了进来,严词指责了戈雅,认为画裸体是一种亵渎行为。可是事后,戈多伊发现这幅《裸体的玛哈》更为完美,就保存了下来。持这种说法的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解释这两幅画为什么最初为戈多伊所收藏。
另外还有人说“玛哈”是一位商人的妻子。据说一位商人重金请戈雅为他的妻子画像。可是戈雅见到这位美夫人之后,为她国色天香的娇姿所倾倒,于是说服她画一张裸体画。不料一位仆人无意间看到了此事,就密报了主人。商人闻知后,大为恼怒,气势汹汹地跑到戈雅的画室,结果在墙上挂着的,赫然是一幅衣着华丽的贵夫人画像,于是转怒为喜。原来聪明的戈雅在画裸体画之前,先飞快地画了一张着衣的画像。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两张画像构图、体态都完全一样。
裸体的玛哈
后来,戈雅的孙子马里亚诺对人说,《玛哈》是以马德里一个普通姑娘为模特的。马里亚诺提到,马德里有一个神甫,他的职务是给人送终,但是长期的工作使他厌倦了,他就雇了一个年轻漂亮的马德里姑娘,什么也不需要做,只要每天在他身边走来走去,让他感受到青春和生命的气息。一天戈雅到神甫家里做客,也为姑娘的青春魅力所震撼,就情不自禁地画出了这两幅流传百世的名画。可是有人怀疑这种说法,因为戈雅创作《玛哈》时,马里亚诺还没有出生呢,他的话也不过是道听途说罢了。
为什么这个谜如此难解?戈雅的传记作者们认为,一个原因是戈雅一生以风流著称,多情又多艺,身边从来就不乏漂亮女人,所以要找出这个模特来,实在不是一件易事;另外当时裸体画在西班牙还是相当“前卫”,为了不给裸体模特制造麻烦,戈雅肯定对“玛哈”的容貌进行了艺术处理。
6.《琉特琴演奏者》是男还是女?
卡拉瓦乔(1573—1610年)是意大利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对巴洛克画派的形成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琉特琴演奏者》是卡拉瓦乔25岁时的风俗画。画中有一位肤色红润的青年,柔嫩的双手抱着一把琉特琴,灿烂的阳光照射在他面前桌子上的小提琴和乐谱上。他身上有种柔性的美,额头的卷发富有魅力,红润的双唇微张着像在唱歌,但他的眼神和嘴角却流露出一种内心的苦涩。琉特琴演奏者为了生计不停地演奏,青春将像桌子上的鲜花和水果一样枯萎、凋零。
意大利画家非常重视美感,但是,卡拉瓦乔的作品却与众不同。作为一个现实主义画家,他所要表达的是真实的世界,如果现实本来是丑陋的,那就只能按照其本来的面目来表达,而不能将其美化。同样,我们对这幅画观察得越仔细,就会觉得这张男孩的脸越真实,而不是越美丽。
首次看到这幅画时,人们往往很难分清画上的青年是男还是女。一位评论家在描述这幅画时曾经写道:“一名身穿长袍的女子在弹琉特琴,她的面前放着乐谱。”《琉特琴演奏者》里的人物形象不但具有柔媚的特征,一些细节也暗示了作品的主题:画中的乐谱是一首情歌,开头第一句就是“我知道我爱你”。
那么,作者为什么会采用这种描绘手法?有人猜测,卡拉瓦乔本人或是委托他作画的人可能有同性恋倾向。卡拉瓦乔最初的赞助人蒙特主教生活放荡,据说他经常举办舞会,却拒绝女性参加,而是由穿女装的男青年冒充女人。而卡拉瓦乔也曾为他作过《被蜥蜴咬的男孩》等具有同性恋倾向的作品。
7.《伽拉忒亚的凯旋》源于怎样的故事?
拉斐尔(1483—1520年)是意大利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被誉为后世古典主义者不可企及的典范,与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并称为“文艺复兴美术三杰”。其代表作有油画《西斯廷圣母》、壁画《雅典学园》等。
壁画《伽拉忒亚的凯旋》源自一个凄美的神话爱情故事:独眼巨人波吕斐摩斯爱上了美丽的海中女神伽拉忒亚,然而伽拉忒亚却与英俊的牧人阿喀斯相恋。妒火中烧的巨人投掷石块将阿喀斯杀死,伤心欲绝的伽拉忒亚把自己的血液变成了西西里岛的河水,取名阿喀斯河。拉斐尔取材这个故事中的一小段:波吕斐摩斯爱上了伽拉忒亚,对她唱了一首情歌,粗鄙的声音引起了伽拉忒亚的嘲笑,于是驾起她的“小船”跑掉了。
拉斐尔描绘的就是伽拉忒亚跑掉时,与海中众神、水怪在一起的欢乐场景。海风吹散了伽拉忒亚的头发,掀起了她的衣服,将她的玉体展现出来,她正带着微笑转身去听那古怪的情歌。一群海神簇拥着伽拉忒亚,画面两边的两个海神正在吹海螺,前后各有一对海神在相互调情。画面上方的几个小爱神,张开了爱神之箭,对准伽拉忒亚的心。这幅画场面诙谐、色调鲜明,伽拉忒亚的形象甜美而不轻浮,充分体现了拉斐尔寓主题于轻松的风格特征。
8.名画《格尔尼卡》有什么象征意义?
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陷入内战。1937年,德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将其夷为平地,导致2000名无辜平民丧生。作为一位有强烈正义感的艺术家,毕加索仅仅用了几个星期便完成一幅达27平方米的巨画《格尔尼卡》,以表达对法西斯兽行的强烈谴责和愤慨。
在这幅巨作里没有飞机和炸弹的形象,却聚集了残暴、恐怖、痛苦、绝望、屠戮、死亡、惊慌、逃亡、呻吟和呐喊。
位于画面中心的是一匹正在回首嘶鸣的濒死的马,它被一根由上而下的长矛刺中,象征受难的西班牙。它的上方有一盏耀眼的电灯,好像一只惊恐、孤独的眼睛。
马的左边是一头表情茫然的公牛,似乎对身边发生的事件漠然置之。对于牛的象征意义一直是有争论的,有人认为公牛象征强暴,代表的是凶残的德国法西斯;也有人认为牛也是这场战争的受害者。
在公牛头部的下方,一位悲痛欲绝的母亲正抱着死去的孩子号啕大哭。地上躺着一具战士的尸体,他手握一柄断剑,剑旁是一朵正在生长着的白花,表示对人民英雄的哀悼。
画面最右边的一位妇女正从坍塌的楼房上跌落下来,是空炸受难者的真实写照,她那高举的双手显示出突如其来的灾难给她造成的无限惊恐,其绝望的姿态让人难忘。下方一位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样的仓皇。在最显眼的地方,有一位妇女手持油灯从窗口探头出来,把这部惨剧展示在光明之下,象征着揭露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