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传统宗教·要事趣事 - 世界文化1000问 - 文若愚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世界文化1000问 >

第十六章传统宗教·要事趣事

1.佛教起源于印度,为什么最大的佛塔却在印度尼西亚?

提到世界上最大的佛塔,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佛教的诞生地印度。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世界上最大的佛塔——婆罗浮屠塔并不在印度,而是在印度尼西亚。这座巨大的佛坛矗立在印度尼西亚日惹市西北约40公里处的墨拉比火山的一个山丘上,它以精美的浮雕闻名于世,可与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柬埔寨的吴哥城并称为“东方文明的四大奇观”。婆罗浮屠塔是用岩石砌成的实心塔,没有梁柱和门窗,共有9层,高31.5米。它并不是印度佛教文化的简单移植,而是融合了印尼文化的复合体。“婆罗”一词来自梵文,是“庙宇”的意思。“浮屠”则采用的是古爪哇文,有“山丘”之意。此外,婆罗浮屠塔周身一共有1400多块浮雕,是世界石刻艺术宝库。佛塔是公元8—9世纪印尼夏连特拉王朝建造的。这个王朝虽然给世人留下了千年不朽的伟大建筑,但有关它的文字记载却少之又少,从而引发了后人的种种猜测。

印尼为什么要建一座规模如此巨大的佛塔呢?佛教创立后不久便传入了印度尼西亚,当时的夏连特拉王朝是爪哇一个非常崇尚佛教的王族,并以佛教思想作为其统治思想。在王朝渐渐强大和兴盛起来之后,统治者为了让人们在心中树立一个崇拜的偶像,就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起了这座堪称“奇观”的佛教建筑。印度的学者认为,“夏连特拉”是梵文“山岳之帝”的音译,而“山岳之帝”又是当时印度对湿婆神的尊称,所以夏连特拉王朝很可能是为了尊重佛教而建造的这座佛塔。

无论婆罗浮屠塔是出于什么原因建造的,它都是佛教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去珍惜和保护。

2.为什么会有千手观音?

千手观音又称为“千手千眼观世音”“千眼千臂观世音”,是阿弥陀佛的左胁侍,与右胁侍大势至菩萨及阿弥陀佛并称为“西方三圣”。

千手千眼观音宋山西平遥双林寺

据佛经记载,千手千眼观音的形象,是观世音菩萨的“六种变相”之一,以此象征洞察人间祸福,用“千眼”照见众生的烦恼,用“千手”拔除众生的苦难。

佛教典籍中记载,千手观音菩萨的千手是用来遍护众生的,千眼则用来遍观世间。看来,观音出现千手、千眼是应大众的需求。中国自唐代以后,千手观音像才在许多寺院中逐渐作为主像被供奉。千手观音的雕像或画像,一般是用42只手象征千手,每一只手中各有一眼,代表千眼。

佛教认为,众生有各种各样的苦难和烦恼,也有不尽相同的需求和愿望。因此,佛教中就应有众多相对应的无边法力和智慧,以便更好地度济众生。千手观音的出现是佛教发展的必然结果。《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中记载,观世音菩萨在过去无量劫听千光王静住如来讲《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时,受到感化,心中装满了众生的一切利益,所以发誓为了庇护一切众生的利益,自己要生出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发誓之后,立刻就具备了千手千眼,有葡萄手、甘露手、白佛手、杨柳枝手等,可以变出如意宝珠、日精摩尼宝珠。自此之后,众生无论是想拥有财富,还是想消灾免难,千手观音都能大发慈悲,替他们达成愿望。信佛之人认为,只要虔诚地信奉千手观音,就能享受到“息灾”“增益”“敬爱”“降伏”四大益处。

3.观音为什么要转换性别?

现在广为流传的观音像,在中国唐朝以前是男人的相貌。《华严经》中记载:“勇猛丈夫观自在。”观自在指的就是观音,而“勇猛丈夫”则证明观音原为男子。

根据古印度佛教的雕塑和中国早期观音造像可知,观音都是男人相,嘴上两撇小胡子就是很好的证据。《悲华经》也有这样的记载:“有转轮圣王,名无诤念。王有四子,第一太子名不眴,即观世音菩萨……”

白衣观音南宋大足县北山佛湾第136窟

白衣观音头戴花冠,外罩素洁披风,身穿敞胸天衣。双手捧摩尼珠于腹前。衣饰厚重繁絮,于堂皇中见静穆庄重。

观世音菩萨大概在东汉末年传入中国,到南北朝后期,出现了女性观音像,唐朝之后盛行起来。观音相貌丰腴也是受到唐朝文化的影响。《北齐书·徐之才传》中说:“武成酒色过度,恍惚不恒,曾病发,自云初见空中有五色物,稍近,变成一美妇人,去地数丈,亭亭而立,食顷,变为观世音。”由此可见,观音是女性的形象在当时已经深入人心了。

那么,观音为什么要转化自己的性别,以女身教化众生呢?其实,观音的性别是根据众生的需求而来的。众生希望观音以男相来化度,观音就会显示男相,反之亦然。所以观音的性别不是观音本身的问题,而是众生的需求问题。观音后来固定成为女相,仔细推究起来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在重男轻女的古代,女性的地位低下,所经受的苦难要比男性多。救苦救难观音救助世间的女子时,就以女相献身,解除她们身心上的痛苦。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观音的相貌定为女相了。二是女子心中的善良和慈爱,本来就胜过男子,观音以女相献身,只不过是将世间的母爱加以扩大和净化,降慈悲给每一个受难的世人。

4.印度的僧人为何要结婚生子后才出家修行?

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把结婚看作是一件庄重而神圣的事情,印度也不例外。古印度有着独特的种姓制度和浓厚的宗教氛围,这使得印度人非常重视婚姻。他们认为,一个人只有结婚之后,才能生育后代和建立家庭,也才能实现“法”“利”“欲”和“解脱”。

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记载,没有儿子的男人是有罪的。这与中国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颇为相似。印度人一生需要完成五大祭祀——梵祭、神祭、鬼祭、祖祭、人祭,进行这些祭祀的过程中,必须要有妻子的加入和陪伴。因此,对印度的男子来说,结婚生子是一种义务,是必须要履行的。

在印度,不管出身何等显赫,凡是想要出家修行的男子,必须要在修行之前完成结婚的义务。从古印度的文献中,可以看出那些苦行僧或仙人,都是在完成生儿育女的世俗义务之后才出家的。

5.古代的印度僧人穿什么样的僧服?

我们所知的古印度僧服,大都是根据佛经而来的。然而印度佛经有书面记载之时,已距佛陀逝世500年之久,期间佛经的传送都是口口相传,直到出现贝叶经书。所以,有关古印度僧服的情况,就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说法,至于哪一种才是真实的情况,至今还无法完全弄明白。

有关印度僧服的样式,主要流传着3种说法——三衣、五衣和粪扫衣。

“三衣”是佛陀在世时定制的,指的是安陀会、郁多罗僧和僧伽黎,总称袈裟。“安陀会”的意译是中着衣,即由五条布缝缀成的衬衣,又称为“五衣”。“郁多罗僧”的意译是上衣,由七条袈裟组成,所以又叫“七衣”,是三衣中常穿之服。“僧伽黎”的意译是聚时衣,是大众集会或外出时为表威严而穿着的大衣,有三种等级,由9~25条布缝缀而成,又称为“祖衣”。三衣都是方形的样式,被称为“田相”。

“五衣”是在上述三衣基础之上,加上僧祗支和涅槃僧。“僧祗支”译为覆肩衣,是三衣的内衬。“涅槃僧”译为裙子。

“粪扫衣”又叫衲衣,据记载:“火烧牛嚼鼠啮死人衣月水衣等,天竺之人,弃之于巷野,与拭粪之秽物同,故名粪扫衣。浣洗缝治之而着于外也,又补纳粪扫之衣而着用之,故亦名衲衣,比丘着此粪扫衣,不更用檀越五施衣,为十二头陀行之一。”

有关“三衣”或“五衣”的制作,大乘佛典中规定,不准用上色或纯色的布料,新衣还必须点上其他的颜色,以破坏衣色的整齐美观。另外,佛陀规定用10种色彩混杂给僧衣上色。而《萨婆多毗尼毗婆沙》《五分律》《摩诃僧祗律》等典籍中则记载,僧衣不能用黄、白、黑、红、青等鲜艳色彩染制。但是从《魏志》卷三十引用《西戎传》中的文字可得知佛陀穿的是黄色的僧衣。《大唐西域记》《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善见律毗婆沙》等典籍中记载的僧衣也都有赤黄或赤色。这些典籍中相互矛盾的记载让世人心存怀疑,孰是孰非也很难断定。因此,古印度的僧服到底是何种样式、何种颜色,还有待于我们的进一步考证。

6.为什么印度在佛教产生几百年后才开始出现人形佛像?

佛教在公元前6世纪就在印度产生了,然而直到公元1世纪,印度才出现了人形佛像,这是为什么呢?

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帝国孔雀王朝的第三代皇帝阿育王十分笃信佛教,在他统治期间,不仅派使节将佛教传播到阿富汗、缅甸、斯里兰卡等国,而且还为了藏佛陀舍利建造了几万座佛塔。在阿育王时代,留下了大量的佛传故事浮雕,而在这些浮雕中,都没有看到人形的佛像。这主要是受到了南传佛教观念的影响。

南传佛教认为,释迦牟尼是因为舍弃了肉体之躯,才进入了涅槃的境界,他是超越凡人的神,绝不能以凡人的姿态来显示佛的存在。因此,早期佛教雕刻中表现得最多的是佛传和本生。佛传是释迦牟尼悟道成佛的故事,本生是释迦牟尼前世普度众生的故事。佛传故事中仅以菩提树、法轮、台座、足迹等象征物暗示佛陀的存在。本生故事中则多以动物形象表示佛陀。因此,隐喻和暗示,是印度早期佛教雕刻在表现佛陀时所惯用的手法。

那么,人形佛像是何时在印度出现的呢?据考古发掘,印度人形佛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贵霜王朝迦腻色迦时代。孔雀王朝之后,贵霜王朝建立,东西方贸易及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加上迦腻色迦时代的宗教政策比较宽容,佛教开始由南传向中期大乘转变。大乘佛教吸收了婆罗门教的多神论思想,附佛陀以化身,这引起了印度佛教艺术的改革。古希腊有模仿健美的人体建造神像的习俗,贵霜王朝在犍陀罗地区建起大批佛塔寺院的同时,也仿照希腊、罗马神像的艺术风格雕刻了大量佛像、菩萨像。自此,印度才开始出现人形佛像。

知识链接

古印度佛教的雕刻艺术

印度佛教雕刻艺术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早期王朝时代、贵霜王朝时代、笈多王朝时代。早期王朝时代,印度佛教雕刻多表现佛传和本生,没有佛陀的人形佛像,多使用隐喻和暗示的手法,表现得温和平静,又富有人情味。从贵霜王朝时代开始,印度佛教中出现人形佛像,雕刻艺术既有印度的传统艺术特色,又融合了西方的艺术风格。发展到笈多王朝,雕刻艺术已形成独特的印度派别,有印度式的生命感,肃穆静雅,表现出超然的理想美。

7.日本佛教徒为什么要为猫超度灵魂?

在日本,猫是一种极受欢迎的动物,招财猫尤其流行。相传400多年前的江户时代,有一家名门望族越后屋。越后屋的少主整日沉溺于赌博,听不进任何人的劝阻,最后将家产败光了。少主的宠物是一只猫,平日里最受少主的优待,它不忍心少主受苦,于是就为少主衔来一枚金币。少主拿着金币就又去赌场了。输光了,就回来祈求猫再给他一个金币,但他也发现猫的身体越来越小了。后来,他得知猫是用自己的身体换的金币,非常伤心,可猫已经消失了,给他留下了3枚金币。少主因此而醒悟,用3枚硬币再次将家业兴盛起来。为了纪念自己的猫,他在家门前立了一座手拿金币的猫雕像。这一做法渐渐地被人模仿,发展成现在的招财猫。

如今日本已经形成特有的猫文化。猫是日本的吉祥物,日本各地都建有猫寺,虔诚的日本人每年都会举行猫祭,比较著名的猫寺有东京的豪德寺、自性寺、西方寺等。而且每座寺庙都有一个灵猫救人的感人故事。日本的佛教徒还会为死去的猫超度灵魂。这个仪式举行的目的是为了纪念作为吉祥物的猫吗?或许这占有一定成分,但真正的起因与佛教的关联甚大。

据说佛教东传日本时,为了避免存储的佛经被老鼠咬坏,日本就从中国引进了猫。出土的8世纪中叶的日本古籍中记载,猫在佛寺担任看守文库免于鼠害的任务。还有记载说,日本宇多天皇曾接受过中国皇帝赠予的两只黑猫,之后猫在日本被视为吉祥动物。既然猫是佛经的看守者,为佛法的传播做出了贡献,那么佛教徒理当崇敬它,为死去的猫超度灵魂也在情理之中。

8.奈良时代,为何会有众多僧侣不顾朝廷的禁令离开寺院?

日本奈良时代佛教的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统治阶级将佛教视为“镇护国家”的工具,僧侣犹如身披袈裟的公务员,一心关心和参与国家大事,忽视了宗教事务;二是大多数高僧沉溺于书斋学问,追求知识欲的满足,没有经历和兴致再去探究佛学哲理,更没有传播教义的热情。可以说,奈良时代的佛教已经沦为政治的工具,唯重知识,完全没有参悟世界、拯救苦难众生的佛法本意。

奈良时代,天皇颁布了《僧尼令》,规定“凡僧尼非在寺院,别立道场,聚众教化,并妄说罪福”。行基是奈良时代名噪一时的游化僧,《续日本纪》中记载,行基在民间“妄说罪福”,“诈称圣道,妖惑百姓”,闹得“道俗扰乱,四民弃业”,朝廷认为他的做法违犯了《僧尼令》,遂“布告村里,勤加禁止”。然而民间对此的态度则是截然相反的。据说,行基讲经之时,人们争相来拜。

公元736年,道璇东渡弘法,在奈良大安寺传授佛法,朝廷委其以要职。后来,道璇因不满日本佛教的世俗化而辞去职务,之后隐居比苏山寺,在读书、修行、参悟中度过余生。

由此看来,奈良时代已经有宗教信仰强烈的僧侣意识到佛教依附朝廷的弊端,他们不顾朝廷的禁令,毅然离开寺院,到民间传教。也有的直接隐居山寺,坐禅修行,参悟人生真谛。然而这两种僧侣对佛教政治化的反抗,终究是势单力薄,没有产生多少影响。

9.普化宗的僧侣有什么奇特之处?

普化宗是日本临济宗中的一个派别,以中国唐代的普化禅师为鼻祖,又称为“普化禅宗”“虚无宗”。在日本,普化宗以心地觉心为始祖,以“明暗双打,虚无吹箫”为宗旨。普化宗的僧侣被称为普化僧、虚无僧、荐僧、暮露等。

普化本是一位法嗣,言行狂妄,经常手拿铎(古代乐器),口中唱着偈(佛经的一种),来往穿梭于城市之中。古时河南地区的一位叫张伯的人仰慕他的举止行为,就用竹管效仿他的铎音,被称为“虚铎”。后来,日本心地觉心来华。心地觉心欣赏“虚铎”的清调妙曲,并学习了其中的奥秘,带回日本发扬开来,并创立了普化宗。

普化宗的僧侣与其他僧侣相比有一些不同之处,他们游历四方,到处住宿,睡在草席之上。他们还蓄发,也没有受戒,胸前佩挂袈裟,吹奏着一种叫作尺八的乐器在民间乞讨米钱。普化宗的僧侣在日本曾经盛极一时。

江户时代,普化宗成为武士修行的宗派,若非为武士,不得进入此宗派,因此那时的虚无僧多是勇士浪人。他们身穿袈裟,头戴天盖(斗笠),吹着尺八,有的还被允许持有木太刀和怀剑。自江户中期以后,市井无赖多借口自己是虚无僧而横行于世。至明治四年,普化宗被废止,宗徒多被编入民籍。明治二十一年才又复兴起来。虽是这样,虚无僧的人数也已经大减,不像以前那样兴盛。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