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伟大发明·重大发现 - 世界文化1000问 - 文若愚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世界文化1000问 >

第七章伟大发明·重大发现

1.人类何时开始用火?

在人类文明史上,任何一项发明都无法与火相提并论,人类文明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火的作用和影响。毫不夸张地说,火是人类文明的第一个里程碑。在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解救饥寒交迫的人类,从天庭里盗来了火种,点燃了人类的智慧,为此,他受到众神之王——宙斯的严厉惩罚。而在中国上古神话中,燧人氏从鸟啄木啄出火花中得到启发,发明了钻木取火的方法。

当然,这些神话传说并不能作为科学的证据,为人类带来火种的只能是人类自己,而不是什么神仙异人。那么人类到底何时开始使用火的呢?

学术界对古人类用火的研究经历了一个非常曲折的过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没去认真甄别人类用火和自然野火的遗留,只要考古遗存中有木炭、灰烬、烧骨、烧石等痕迹,就认定是人类用火。在这种具有很大主观性和随意性的思维影响下,一些考古学家认为人类用火的历史可上溯至100万—200万年前。然而,这种推断缺乏有力的证据,不能令人信服。

2004年,以色列考古学家在美国《科学》杂志上提供了迄今为止有关人类开始用火的最古老、最确凿的证据,并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以色列考古学家对以色列北部的一处距今约79万年的遗址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考察和分析,在对遗址中数万件样本进行筛选后,发现了一些被火烧过的植物种子、树木和燧石。考古学家指出,由于被烧过的植物和燧石等在全部样本中所占据的比例不足2%,这意味着它们不是被野火烧过的,而是人为烧过的,否则其比例应该要比这高很多。也就是说,当时在该处遗址生活的早期人类很可能用火处理过橄榄树、野生大麦和野生葡萄等植物。而那些在不同地方成堆分布的被烧过的燧石,也许就是用来加工食物的炉膛的遗迹。

由于此次发掘研究的遗址恰好位于非洲和欧亚大陆交接的十字路口,新的研究成果可能有助于更好地解释早期人类如何成功进入气候相对寒冷的欧洲并长期定居下来的,因为懂得用火无疑可以大大增强其生存能力。

不过,很多学者认为,人类使用火的时间还可以继续向前推,只是需要更多的实证。

2.人类最先发明的工具是石器还是木器?

人类最先发明的工具是石器还是木器?

很多学者认为人类最先发明的工具是石器,他们的理由是“为了砍削木器……必须使用石器”。

这个理由真的很充分吗?

事实上,直到近现代时期,世界上还有一些落后部族,他们从来不使用石器,甚至在有些部族活动的范围内根本就没有石块,石器更是无从谈起。可是,他们使用的木矛却非常尖锐。虽然我们不知道他们是如何把木棒弄尖的,但至少不是用石器削尖的。

传统观念认为,古猿是通过制造石器而进化成人的,然而,时至今日,世界上所发掘的最古老的打制石器,距今也不到300万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已发掘的确定为人类的化石很多都超过300万年,甚至还有超过500万年的。也就是说,石器发明之前人类已经形成,古猿通过制造石器而进化成人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既然如此,促使人类形成的动因只能是木器的制造。毕竟,古猿在树上生活,经常会跳来荡去,追逐嬉戏,折断枝叶,建造巢穴,整天都要接触树木。古猿下树生活之后,为了生存,必须先拿起树棒对抗猛兽、挖掘块根、钓吃蚁虫。当使用和改造天然树棒的古猿经过进一步的发展,逐渐开始通过使用天然石块来砍削木器从而最终进化成人是合乎逻辑的。反之,如果说古猿下树之后就“以石击石”制造石器,则于理不通。因为接触石块、了解石块的性质到最终制成并使用石器,需要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根本无法满足古猿下树后生存的需要。

换个角度来看,无论是打野果、挖块根还是狩猎,都以使用木棒、木矛为宜,使用石器很难解决问题。

不过,由于木器容易腐烂,难以取证,木器先于石器之说尚未得到公认。

知识链接

国外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

呼唤而出:埃及人认为全能的神“努”创造了世间的一切,他呼唤“苏比”,就有了风;呼唤“泰富那”,就有了雨……最后,他呼唤“男人和女人”,转眼间,埃及就出现许多人。

原本存在:在毛利人的神话中,“兰奇”和“巴巴”是天和地,当时天地未分,一片漆黑,其儿子奋力将天地推开,光明出现,一直藏在黑暗里的人类便被发现。

植物变的:北欧神话中说,有一天,众神在海边散步时看到两棵树,一棵姿态雄伟,另一棵姿态绰约,天神奥丁下令把两棵树砍下,分别造成男人和女人。

动物变的:澳洲神话说人是蜥蜴变的;美洲神话说人是山犬、海狸、猿猴等变的,很接近进化论的说法;希腊神话也说某族人是天鹅变的,某族人是牛变的。

泥土造的:《圣经》里说上帝花了五天时间

创造了世间万物,第六天他用地上的尘土造了一个男人,取名亚当。接着又抽出亚当的一根肋骨,造成一个女人。

3.玛雅的祭祀历法与中国的干支纪历有何相似之处?

玛雅人有3种历法,分别是仪式用祭祀历专名表达法、太阳年民用历表达法和长期累积计日数表达法。这3种历法并行不悖,每一种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构成了玛雅人复杂、精确的历法集合。

玛雅历法中最基础的部分是祭祀历法,其最重要的目的是进行宗教占卜。玛雅祭祀历法的真实称谓已不可考,为了方便起见,现代学者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卓尔金历,按尤卡坦半岛的译意是“日子的计数”。

卓尔金历把一年看成是260天的循环周期,这无法用自然现象解释,因为重要的自然现象的时间长度或运行周期都不是260天。由此看来,这个周期很可能是人为的,是其两个亚循环周期20和13的排列结果,而20和13在整个中美洲都具有仪式上和象征上的重要意义。卓尔金历的260天不分月,顺序按20个专名来排列,分别是伊克、阿克巴尔、坎、契克山、克伊米、马尼克、拉马特、木卢克,喔克、契乌恩、埃伯、本、伊希、门、克伊伯、卡班、埃兹纳伯、夸克,阿华乌、伊米希。用数字1~13顺序与20个专名互相匹配,完成一次循环刚好是260。这与中国的干支纪历的原理非常相似,十个天干与十二个地支分别匹配,一个循环周期便是所谓的“六十甲子”。

玛雅的祭祀历法从公元前500年便已开始使用,中美洲各民族几乎都有它的变体。尽管玛雅历法的其他方面都差不多失传了,但祭祀历法直到今天仍在很多玛雅部族中保存着。

4.玛雅人的数字进位为什么要采用20进位和18进位?

数学是科学的基石。玛雅人在数学上的伟大成就之一,就是将“零”运用到计算中来,这一做法比欧洲人早8个世纪,让数学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的欧洲人大为震惊。

玛雅人有自己的一套计数符号,他们以一个圆点代表“1”,一横代表“5”。第一位到第二位采用20进位制,第二位到第三位采用18进位制。因此,“4”是4个圆点,“6”是一横加一个圆点,“9”是一横加4个圆点。“10”是两横,“11”是两横加一个圆点,“14”是两横加四个圆点,“15”是三横,“19”是三横加四个圆点。如果逢20进至第二位,则第一位上就用一只贝壳纹样代表“零”。

玛雅人使用的数字

玛雅数字由点、线和人头的侧面组成,一个点表示“1”,一条线表示“5”。“0”用蛇、贝和下巴被手代替的头部侧面组合表示。表示“20”的头侧面则较难辨认。

可见,玛雅人的数字进位采用20进位和18进位,之所以采用这种进位方式,很可能与祭司观察天象有关。

在古代玛雅社会,掌握数学的是祭司,他们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当好人与神之间沟通的桥梁。他们要告诉人们哪一天羽蛇神降临,给大地带来雨季;哪一天可以得到风神保佑的许诺,以便烧林;哪一天战神来临,战争和伤亡将不可避免。他们在玛雅世界中分量举足轻重,说话一言九鼎。据说,玛雅祭司在西班牙殖民者到来之前就曾预见到这一事件,并且从神谕中得知,这些远道而来的白种人将成为玛雅人的新的统治者。总之,在玛雅人看来,祭司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晓古今的先知型人物,凡事都要求教于他们。

既然如此,作为祭司本身,必须博学多才,从而尽可能使自己能够承担起这种重任。玛雅的天文学知识完全是从祭司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间断观察之中积累出来的,他们的数字记录系统便清楚地反映了这种纪年传统。玛雅人将一年划分成18个月,每月20天,每年有5个祭日,总和为365天。玛雅人的数学进位也分别采用20进位和18进位,这就很可能是出于逐日记录天象观察的现实需要。也正是这种现实需要,推进了玛雅数学的发展,更进一步促进了历法、农事的发达。

5.为什么在中国无法找到与日本正式颁行且施用了70余年的《仪凤历》同名的历本呢?

日本本来没有历法。公元7世纪初,日本与隋朝交好,并参照隋朝《开皇律》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大化革新后加快模仿唐朝的步伐,先后颁布《近江令》《净御原令》《元嘉历》(南朝宋何天成所创)与《仪凤历》,从而遵奉中国之正朔,正式成为汉字文化圈的一员,中国历法逐渐成为日本典章制度及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据推测,《仪凤历》自公元692年开始推行,直至764年被《大衍历》所取代,总共施行了71年。然而,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在中国却找不到与其同名的历本。总结学术界的各种说法,大概有以下几种解释:

《仪凤历》即《麟德历》(唐人李淳风所创)的别称,在仪凤(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年间传入日本,故名。

《麟德历》在仪凤年间传入新罗,被当地称为《仪凤历》。后来,《仪凤历》从新罗传入日本,日本也称其为《仪凤历》。

《麟德历》在仪凤年间曾一度改称为《仪凤历》。

唐朝颁布历法非常频繁,其中有些是改制的,有些只是换了个名字;有的施行了,也有夭折的。其中以年号命名的《光宅历》和《至德历》都不曾正式行世,《仪凤历》是否也曾经有过这样的遭遇呢?也就是说,仪凤年间曾将《麟德历》改头换面而称为《仪凤历》并短暂流通过,后来因为内容没有多少创新而又重新启用《麟德历》。这种情况在唐朝并非没有出现过,唐肃宗时韩颖所创的《至德历》就有过这样的经历。因此,第三种说法看似牵强,也不是无凭无据。

当今很多学者认为《仪凤历》是从新罗传入日本的,理由是仪凤年间中日没有建交,而新罗和日本却通使频繁。不过,至今还没有在朝鲜文献中发现《仪凤历》之名,因此,第二种说法不能成为定论。

日本佛教史籍里有这样的记载:公元653年,随遣唐使入华的僧人道光,留学25年后,于仪凤三年(公元678年)离唐归国。这为我们揭开《仪凤历》之谜提供了新的思路——在道光归国时携带的书籍中,可能就有这本《仪凤历》。

知识链接

世界上的常用历法

公历是世界上最通用的历法,也称阳历,以耶稣基督诞生前的年代称为公元前,耶稣基督诞生后的年代称为公元。12个月为一年,每100年为1个世纪。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