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失落文明·历史碎片
1.非洲本土到底有没有文明?
非洲是大多数人公认的人类发源地,其历史之悠久是其他大洲无法比拟的。然而就是这样一片古老的土地,却一度被认为是没有文明的。这不能不让人心生疑惑,既然人类发源于此,又为何没有在这里创造文明呢?难道自人类文明产生后,人类就全部撤离非洲了吗?这显然是说不通的。包括黑格尔在内的一些西方学者认为,非洲本土(撒哈拉以南)没有文明,只有黑暗和停滞。如果事实果真如此,那么在非洲本土就不应该存在任何人类文明的遗迹,但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却证明了这种观点的荒谬。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居民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已经开始驯养动物和培植农作物。西非是大部分非洲农业的发源地,并在公元前几千年就出现了精制的赤陶器物。公元前3世纪左右西非进入铁器时代后,先后出现过加纳、马里、桑海等强盛的古代帝国。
在中南部非洲,到处可以看到铁器时代的遗迹,以及古时梯田和人工灌溉工程的遗址。建有数千幢房屋的恩加鲁卡古城遗址、建于公元500年左右的大津巴布韦石头建筑物遗址都是中南非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非洲中部和南部也先后出现过一些繁盛的国家,诸如拥有发达农业、采矿业和对外贸易的莫诺莫塔帕王国,建立起高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刚果王国,雕刻艺术品水平极高的库巴王国,社会分工很发达的布干达王国等。
濒临印度洋的非洲东海岸,自古以来贸易发达,早在纪元前就进行铁和盐的交易。15世纪上半叶,非洲东海岸已发展到能派使者远渡重洋到中国访问。
由此看来,非洲本土不仅有文明,而且其文明程度还曾非常发达。
2.为什么会有两个巴比伦国?
巴比伦最初不过是幼发拉底河边的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城市。在阿卡德人的一块碑文中,列举了许多被征服的城市,巴比伦“荣登”此榜。在公元前2200年左右,来自叙利亚草原的另一支闪族阿摩利人攻占这座小城,建立了国家。从此,阿摩利人以巴比伦为中心,南征北讨,不断扩张,终于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巴比伦帝国。为了与后来的巴比伦帝国区别,学术界习惯上称之为“古巴比伦王国”。
古巴比伦王国在汉谟拉比统治时期达到极盛,但是汉谟拉比死后,帝国分崩离析。古巴比伦王国先后受到赫梯人、加西特人的入侵,公元前729年被亚述帝国吞并。
公元前630年,迦勒底人的领袖那波帕拉萨尔乘亚述帝国内乱之机,发动了反抗亚述统治的起义,并于公元前626年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新巴比伦王国在尼布甲尼撒二世统治时国势达到巅峰。后来与在伊朗高原西北部的米底结成联盟,共同进攻亚述帝国,最后在公元前612年攻陷亚述首都尼尼微,消灭了亚述帝国。
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把首都巴比伦城建成一座堡垒般的城市。城市呈方形,每边长22.2公里。围绕城市的城墙大约有8.5米高,是用砖砌和油漆浇灌而成的。4匹马拉的战车可以在宽阔的城墙上奔驰。全城有100扇用铜做成的城门。城墙周围还有很深的护城河。幼发拉底河从城墙下流进来,穿城而过。巴比伦城里有一座很大的皇宫,皇宫内修建了一个“空中花园”,被后世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新巴比伦王国最后一个国王伯沙撒与马尔杜克神庙的祭司发生冲突,试图另立新神。公元前539年,巴比伦城内的祭司在波斯王居鲁士二世入侵时打开城门,放波斯军队入城,波斯人俘虏了国王,新巴比伦王国灭亡。
3.为什么有人说巴比伦文明的本质是商业文明?
美索不达米亚工商业发展的顶峰应属巴比伦时期。由于两河流域南北的统一,城市经济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巴比伦城成了全国贸易甚至是国际贸易的中心。因此有人说,巴比伦文明本质上是商业文明。的确,流传下来的文献,大多带有浓厚的商业色彩。就国内贸易而言,从大量的借贷、契约、合同、期票的泥版文书,可以看出当时商业活动频繁的程度。自从马传入后,交通工具的革新使巴比伦的商务由国内市场推向了国际市场,成为近东的贸易中心,与地中海诸国也有商业往来。
古巴比伦时期的对外贸易具有如下特点:其一,商人在生意结束后往往向神庙和国家交税;其二,商人常常采用合伙经营的方式;其三,商业资本多半来自私人,一般的借贷契约都有5~8位证人,并有证人的印章;另外,这一时期出现了专营某种商品的大商人。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到,除国家和神庙控制和组织的商业贸易外,巴比伦的私人商业活动也十分活跃。在当时,许多商船云集在巴比伦的码头,这里成为商贸的集散地,这些商业活动多半是属于私人性质的。
汉谟拉比法典中提到了两种主要商人,一是大商人“塔木卡”,一是小商人“沙马鲁”。塔木卡的活动包括:从事商业贸易、高利贷、贩卖奴隶、为国家征收租税,塔木卡因此享有王室份地。沙马鲁既是塔木卡的代理人,也是其商业伙伴,他所从事的商业活动有的是为塔木卡推销商品,塔木卡付给其工资;有的则是与塔木卡合伙经营,参加分成。沙马鲁在社会经济地位上虽比不上塔木卡,但也可能比较富有,基本是独立的私商,而不是王室官员。
关于巴比伦商业的繁荣景象,历史学家这样描述道:
巴比伦商人们领着毛驴商队缓慢地穿梭于城镇之间,做着生意,他们能渗透到周围很远的社区。他们在幼发拉底河上游一带时常出没,这样,在这里出现了一个叫作哈拉的城镇(哈拉的意思就是“旅行”)。在许多人家的院子里,都堆有很高的货包,每一捆包上都印着商人姓名的泥章。
4.闪族人起源于哪里?
闪米特人,又称闪族人,是起源于阿拉伯半岛的游牧人民。闪族人的概念来自古希伯来人在《圣经》中对各种族由来的记载,相传挪亚的儿子闪是其祖先。约在公元前5000年,阿拉伯半岛气候剧变,闪族人开始东迁,陆续来到两河流域和叙利亚草原。至公元前3000年初,闪族人按语言明显地分为东、西两大支。
东闪米特人生活在两河流域的北部,操阿卡德语,在与苏美尔人的接触中吸收、融化了对方的语言。约在公元前3200年至公元初,其代表为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按现代分类法,此支称为“闪米特北支”。
西闪米特人又分3个分支,分别是西北支、中支和南支。
西北支(现称闪米特北中支)系指分布在巴勒斯坦、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北部的各族,最早的代表为阿摩利人、迦南人、乌加里特人,约在公元前2000年后,又有腓尼基人、犹太人、阿拉米人、莫阿比特人、亚奥迪人等。
中支(现称闪米特南中支)约生活在公元前2000年至前1000年,其代表为利希亚尼特人、萨姆德人等,随后统一共称阿拉伯人。阿拉伯人是闪族人最年轻的一支,起源于阿拉伯半岛,公元7世纪随着伊斯兰教的兴起,开始了闪米特人的一次大迁移。现分布在埃及、苏丹、摩洛哥、阿尔及利亚、伊拉克、沙特、叙利亚、也门、突尼斯、黎巴嫩、约旦、利比亚、科威特等国,按方言、历史、文化传统和地域可分为47个民族。
南支(现称闪米特南支)分布在阿拉伯半岛的南部,古代代表有马闪人、萨巴人、卡塔班人、哈德拉人等。南支部分曾于公元7世纪越过红海到达非洲之角,是今埃塞俄比亚闪米特各族的祖先。
从以上来看,阿拉伯半岛很可能是闪族的摇篮,闪族在这个地方成长之后,迁移到肥沃的新月地区(即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和约旦),后来就成为历史上的巴比伦人、亚述人、腓尼基人和希伯来人。
5.圣奥古斯汀文化是谁创造的?
圣奥古斯汀文化遗址位于今哥伦比亚境内马格达雷那河的源头,即所谓的哥伦比亚群峰坡地上。从那里,一种独特的古代土著文化影响扩展到极其广阔的地区,但至今人们还不能确定其界限。圣奥古斯汀文化的主要特点是:拥有数以百计的巨石雕刻,再加上巨大的建筑工程。
现在,根据一些零星的材料,可大致勾划出它们的历史文化轮廓。到公元1500年左右,包括圣奥古斯汀文化在内的一些较发达文化,是以具有阶级结构的酋长国为特征的一种文化类型。其主要的社会经济特点是:它们可能已有较发达的农业,不断增高的人口密度和深化的军事和宗教实践。在神权政治下,宗教是巩固社会团结的主要手段。从其分布情况看,酋长国并不限于高山地区,而是向下扩展到低地热带稀树草原的广大地区。其自然条件是,没有极大面积的热带森林地区,且在一些地区内耕地需要进行灌溉。在一些部落里,精耕细作的农业提供了经济生活的基础,所以打猎、捕鱼和采集的意义变得不再那么重大。在一些地区,人们还用修筑梯田的方法来扩大耕地。另外,作物的多样化是其另一特征。它不仅提供了更丰富的食品,而且保持了日常饮食营养的均衡。
然而,由于缺少对陶器形式的系统研究,所以几乎不存在这段文明的编年史。在这种情况下,至今人们还不知道是谁创造了圣奥古斯汀文化。不过,根据其主要的历史文化特点和所处的地理位置,关于其文化创造者问题,我们可以作出以下几种假设:
一是哥伦比亚的马格达雷那河上游地区土生土长的居民创造的文化。但是,从其文化特点看,它缺乏鲜明的广性和可靠的历史基础,因此,这一假设还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二是来自秘鲁的古代移居者创造的文化。圣奥古斯汀文化主要是以巨石雕刻为特点,同时引种了许多中部安第斯山区的作物,这表明它与古代秘鲁文化有密切的关系,但是目前还需要大量的材料来充分论证这个问题。
三是来自中美洲的古代移居者创造的文化。这一假设可能现实性不大,因为圣奥古斯汀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特点与中美洲古代文化差异较大。
以上3种假设的任何一个论点都还没有达到无懈可击的程度,都需要进一步探究。
知识链接
南美洲重要文明
也许,与辉煌灿烂的中美洲文明相比,南美洲的文明略为逊色,但南美洲的文明同样拥有悠久的历史。大约3000年前,秘鲁中部安第斯山区出现了查文文化,成为秘鲁日后其他文化的基础。他们爱用大石建筑,能制造精美的金器,而且和中美洲人一样崇拜美洲虎。
查文文化之后,几乎在同一时期,秘鲁北部和南部分别出现了莫奇卡文明和纳斯卡文明。莫奇卡人建有金字塔,拥有发达的陶器制造技艺。纳斯卡人则擅长保存物品,他们的印染制品令人赞叹,染料能保持千年不褪色。但更有名的是他们的祖先在地上遗留下的巨型地画,甚至有人将其与世界第七大奇迹相媲美。
秘鲁和玻利维亚边境的的喀喀湖附近,在公元5—10世纪出现了蒂亚瓦纳科文明,其太阳门是美洲最著名、最卓越的古迹之一。从公元7世纪到1438年期间,秘鲁诞生了多个从都市发展出来的国家,其中以秘鲁北面的契穆王国最为繁盛,首都昌昌建筑尤为宏伟,是世界上最大的土城。
在安第斯高原及太平洋沿岸一带,正是这些神秘而又灿烂的古老文明,最终催生出美洲三大文明之一的印加文明。
6.玛雅文明与奥尔梅克文明有什么渊源?
奥尔梅克文明于公元前1200年左右产生于中美洲圣洛伦索高地的热带丛林之中。圣洛伦索是早期奥尔梅克文明的中心,在繁盛了大约300年后,于公元前900年左右毁于暴力。其后,奥尔梅克文明的中心迁移到靠近墨西哥湾的拉文塔。
关于奥尔梅克文明的突然出现,中外一些学者提出了“殷人东渡美洲论”。当年武王伐纣,殷商灭国之后,留驻东夷的十多万精兵却从此杳然无踪,史无所载,成为千古之谜。而恰在此时,在中美洲尤卡坦半岛突然兴起了带有强烈殷商文化色彩的奥尔梅克文明,于是学者们猜测:殷人是否东迁到美洲?学术界为这一谜案争论了几百年,至今依然没有定论。
在公元前400年左右,奥尔梅克文明神秘消失,但它对中美洲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奥尔梅克文明的许多特征,如金字塔和宫殿建造、玉器雕琢、美洲虎和羽蛇神崇拜等,成为后来中美洲各文明的共同元素。
大多数学者认为奥尔梅克文明是玛雅、托尔特克等文明的母体。但也有人认为奥尔梅克文明和其他中美洲文明的关系是姐妹关系。不过,我们与其在这个问题上费脑筋,还不如把奥尔梅克文明看成玛雅文明在较早阶段的代称。
其实,“玛雅”这个称谓不过是近500年才出现的。10世纪以后,尤卡坦半岛上有3个强大的城邦,其中之一叫玛雅潘,它曾一度成为尤卡坦半岛北部最具政治主导力的中心。在12—14世纪即它的鼎盛时代之后,西班牙人来到此地,他们把这个城邦的名字用于整个玛雅地区,这才有了我们如今所熟知的“玛雅地区”“玛雅民族”“玛雅文明”的说法。
而某些时候,人们囿于概念,把奥尔梅克文明和玛雅文明作了严格的区分;甚至有时只把公元3—9世纪危地马拉低地的古典期文明视为真正的玛雅文明,把这一地带文明的衰落和转移称为“玛雅文明的消失”。
7.西班牙人为什么将玛雅文化视为“魔鬼之作”?
西班牙殖民者入侵玛雅之后,不仅在军事上与玛雅人展开了反复的较量,在文化上,两个民族也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西班牙人信奉的天主教教义与玛雅祭司集团所代表的信仰格格不入。结果,西班牙军队的随军主教迪那戈·德·兰达,竟然策划了一次大规模的“焚书坑儒”,1562年,他下令将所有玛雅书籍付之一炬,并将玛雅祭司全部处以火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