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人名称谓·正本清源
1.俄国沙皇伊凡六世为什么会成为“一号囚徒”?
1740年10月,一位刚出生3个月的婴儿成为一个国家的皇帝。但他在皇帝的宝座上稀里糊涂地只坐了13个月,便被人赶下台来。从此,他便开始了漫长的、暗无天日的囚徒生涯。在长期的牢狱生涯中,因为他身上所“肩负”的重大秘密,与他有关的一切信息都讳莫如深。看守他的士兵不知道他是谁,也不知道他的名字,只好按照编号称呼他为“一号囚徒”。1764年7月,在度过23年的漫长的居无定所的铁窗生涯后,“一号囚徒”终于迎来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根稻草。一天晚上,人们发现“一号囚徒”身中数剑,倒在血泊中,明显已气绝多时。他的死没有引起伤悲,相反还让一个人惊喜不已,直呼:“天意可真是神奇得不可思议呀!”这个人就是彼得三世的妻子,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
在后来的日子里,俄国枢密院发布了一则宣告:前沙皇伊凡六世因病去世。至此,“一号囚徒”的神秘面纱被揭开,他就是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第八位沙皇——伊凡六世。
伊凡能当上沙皇是因为他祖母的妹妹安娜·伊万诺夫娜。1730年,彼得二世去世,安娜·伊万诺夫娜成为了俄国女皇。安娜把自己视为伊凡五世这一支系的继承人,她认为俄国的皇帝必须从伊凡五世这一支系的后人中产生,而不能让彼得大帝的后人登上皇位。于是在1740年,她把皇位传给了伊凡。
伊凡六世登基不到半个月,皇宫禁军首领米尼赫发动政变。米尼赫掌权后不久,马上就被奥斯特尔曼伯爵推翻。不出一年,彼得大帝的女儿伊丽莎白再次发动政变,推翻奥斯特尔曼,逮捕了一岁多的伊凡及其母亲。为防止有人假借伊凡六世名义叛乱,伊丽莎白女皇把伊凡单独看押,并不时转移关押地点。
就这样,伊凡一直生活在牢房里,直到最后被害。
伊凡六世,一个生不逢时的囚徒沙皇,他只不过是俄国宫廷斗争的一个牺牲品罢了。
知识链接
伊丽莎白的密旨
伊丽莎白登基后,秘密把伊凡六世关押在不同地点,使他完全与世隔绝。1756年,她把伊凡六世押到圣彼得堡附近的施吕瑟尔堡监狱,并对监狱长官下了一道密旨:一旦有人企图劫狱,救出被关押的伊凡六世,狱卒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杀死伊凡六世,总之不允许伊凡六世活着离开施吕瑟尔堡监狱。
自从伊凡六世被转押到施吕瑟尔堡监狱后,支持伊凡六世的贵族们就开始暗中策划解救他,想拥立伊凡复位;如果复位不成,至少也要把他救到国外去流亡。
1764年,吕瑟尔堡监狱部分狱卒发动武装暴动,试图解救伊凡六世。在危急关头,监狱长官拿出当年伊丽莎白的密旨,先是当众宣读,然后奉旨处死了伊凡六世,解救行动就此流产。
2.“巴丁盖”是一个通俗且具有讽刺意味的绰号,为什么人们会将其送给拿破仑三世呢?
贝桑松城曾有一个公司,主要业务是清除粪便,公司名称叫“巴丁盖”。有一天,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拿破仑三世(路易·波拿巴)来到这个城市,在街上行走的时候刚好与该公司的粪车队相遇,有人认出波拿巴来,于是便高呼“瞧,这就是朝廷的銮驾,皇帝万岁!”这一声呼喊使“巴丁盖”从此成为拿破仑三世的绰号,并且传遍全国,尽人皆知。
当然这上面的小故事只是一个传说,事实证明并不是真实的,但拿破仑三世有“巴丁盖”这样一个通俗且具有讽刺意味的绰号却是不争的事实。据拿破仑三世的密友捷莱夫人说,拿破仑并不认为这个绰号是对他的不尊敬,而且还乐于默认甚至说巴丁盖是个勇敢的人。于是有人据此猜测1840年路易·波拿巴被关押在汉姆要塞时,是一个叫巴丁盖的泥瓦匠帮助他脱险的。但有人对当地法院有关档案和其他材料进行调查,并没有发现其中有过一个叫巴丁盖的泥瓦匠,波拿巴成功越狱其实是得到一位名叫科诺的医生的帮助。
那么,“巴丁盖”这一称号起于何时、出于何地、为什么会成为拿破仑三世的绰号呢?各种说法不一,其中有位叫保罗·芒图的学者还专门对此做过研究,但他还是未能说清此绰号的由来。
有人认为拿破仑三世获得这一“尊号”是因为他曾在汉姆与一个叫巴丁盖的姑娘有一段风流韵事。但据查,当地并没有名叫巴丁盖的女人。还有一种说法便是,有个陶瓷工曾在自己制作的陶瓷烟斗上绘制过一幅拿破仑三世的漫画头像,并刻上了“巴丁盖”的字样,随着陶瓷烟斗的流通,“巴丁盖”这一绰号亦传播开来。但这种说法也被证实是假的。
于是有语言学家从方言学方面追根溯源。他们认为“巴丁盖”是从庇卡底方言“巴丁基”动词派生出来的,意思是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人们以此来讽喻拿破仑三世人格上的缺陷。但后来有人研究发现庇卡底方言土语中并没有“巴丁基”一词,这种解释亦不能成立。
这样看来,“巴丁盖”似乎是一个无法解释产生来源的绰号。
3.“列宁”这一笔名是为了纪念他的母亲和已故的姐姐吗?
列宁的大名众人皆知,但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他的原名。列宁的原名其实叫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只是他比较常用的一个笔名。
列宁这一名字,最早见于1901年12月俄国社会民主党的机关刊物《曙光》杂志上,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在该杂志发表了《土地问题和“马克思的批评”》一文,署名列宁。
关于列宁这个名字的命名缘由,到底怎样来解释,至今仍是众说纷纭,没有最后的结论。据伏尔佩《弗·伊·列宁的著名》一书,大体上有3种解释。
第一种认为是西伯利亚的一条大河——勒拿河的名字。勒拿河是位于西伯利亚的一条大河。1897—1900年列宁曾在西伯利亚流放,有人据此猜测“列宁”这个笔名是为了纪念这3年对他产生重大影响的生活,于是挑选了这条美丽雄壮的河流作为自己的名字。而列宁的弟弟德米特里·伊里奇·乌里扬诺夫也支持这种说法。
此外,还有人认为“列宁”这名字是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为了纪念母亲和已故的姐姐,而采用她们的名字中共有的词根“莲娜”构成其笔名。但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似乎对这种看法持不同的态度,她认为“列宁”这个名字和他的母亲姐姐并没有关系,只是偶然采用的。
知识链接
列宁的笔名
在长期的革命岁月中,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为了有效地保护自己,迷惑警察和密探,使用过无数的笔名。“列宁”不是弗拉基米尔·伊里奇最早的笔名,也不是他唯一使用的笔名。
据统计,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一生总共用过150多个笔名、化名。1898年10月,他署名“弗拉基米尔·伊林”出版了一本文集《经济评论集》,此外,他还使用过“弗·普”“特·赫”“波得罗夫”“尔·西林”“局外人”“卡里奇”“观察家”等笔名。“列宁”是他使用得最多、最喜欢的一个笔名。
4.伊万一世为什么会有“卡利塔(钱包)”的外号?
伊万一世,即伊万·达尼洛维奇,他是莫斯科大公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幼子达尼埃尔·亚历山德罗维奇的儿子。
伊万一世时期,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公国虽已分裂成若干公国,但金帐汗为便于控制罗斯各公国,仍然册封其中一个王公为弗拉基米尔大公并为其征收贡税。伊万一世成为莫斯科大公后不久,当时担任弗拉基米尔大公的特维尔大公试图摆脱金帐汗国的统治,金帐汗国遂于1327年派兵征剿,结果引发了特维尔人民的起义。伊万主动向金帐汗请兵镇压了特维尔起义,并在1328年得到了弗拉基米尔大公的称号,同时也得到了为金帐汗征收贡税的权利。利用这个职位和权力,伊万把一部分贡税留作自己的活动资金,而且他对贫困者大方慷慨,因此获得了“卡利塔(钱包)”的外号。伊万用这些钱去贿赂金帐汗的妻妾近臣,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同时,他还借用金帐汗给他的权力去削弱和控制其他公国。
伊万大公的种种策略,使得莫斯科的实力不断增强。同时他还实行吸引人口的政策,以少缴或免缴赋税的政策把其他公国的农民、市民吸引到莫斯科公国来。
随着土地的扩展和人口的增长,莫斯科公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进一步发展,城市不断扩大,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对其他公国的领主们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他们纷纷来到莫斯科公国,或聚集到莫斯公国周围,如契尔尼戈夫领主罗季翁·涅斯捷罗维奇举家迁到莫斯科公国,主仆共达1700人之多。
在位13年,伊万一世把所有的罗斯国土合并为了一个统一的国家,为俄罗斯后来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克里斯汀娜为什么被称为“北国的米娜薇女神”?
1632年,有着“国王指挥官”称号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在一次战役中阵亡,继承王位的是年仅6岁的小女孩克里斯汀娜。1633年2月1日,克里斯汀娜成为了瑞典国王。但是,由于年纪幼小,此后的13年里,瑞典王权都掌握在摄政者艾克索·欧森史登那手中,一直到1650年,克里斯汀娜才真正成为瑞典的国王。
克里斯汀娜成为国王后我行我素,对于皇宫礼仪及穿着打扮毫不在乎。据说,她每天梳妆打扮的时间绝不超过15分钟,穿着也十分随意,看到身边有什么衣服就穿,根本不会考虑与皇宫形象比配之类的问题,她的脚上甚至还常常穿着男人的鞋子。
不过生活中的这些“丑陋”并不能遮盖克里斯汀娜的聪明。她很有语言天赋,通晓德文、希腊文、拉丁文、法文、西班牙文与意大利文,并且对文化与学习具有很高的热情,加上她的机智,这一切为她赢得了“北国的米娜薇女神”的称号(米娜薇女神是罗马神话中掌管智慧、技艺和发明的女神)。
这位“北国的米娜薇女神”不光以邋遢的外表著称于世,她的另一举动更是震惊欧洲。1654年,仅仅统治瑞典4年的克丽斯汀娜国王便决定逊位,她选择了侄子查理斯继任。这一决定令她的子民十分不解,但她毫不留恋,逊位之后,她便离开了这个国家,定居罗马。
知识链接
克里斯汀娜在罗马
1654年12月23日,克里斯汀娜正式进入罗马。她的到来受到罗马主教和参议员的欢迎,圣诞节当天,她还获得教皇本人召见,进入天主教会。
克里斯汀娜很快便熟悉并融入了罗马文化。她的住所里收藏了很多威尼斯风格的画作以及无数书籍与文献;她还创设了研究哲学和文学的阿瞳笛雅学院,并成功地在罗马启用了第一家大众歌剧院;她还赞助了意大利作曲家克卡拉第和柯列里,并致力于保护罗马城中的犹太社区。
6.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为什么会被人看成“吹牛大王”?
哥伦布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出色的航海家之一,他发现美洲大陆的事迹为人们所熟知。
哥伦布出生在意大利热那亚一个纺织工匠家庭。他从小就在家中的纺织作坊中帮工。多年的劳作及动手实践,培养了哥伦布细致、耐心的性格和极强的动手操作能力。热那亚是地中海北部重要和著名的港口,每天数以万计的船只在这里停泊。港内肤色不同、着装各异的人们,异国的香料、热带的馨香、千奇百怪的海上见闻,以及海产品的腥臭,给幼小的哥伦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约在满14岁之后,哥伦布投身海洋当了一名见习水手。后来他曾多次参加远航,南到几内亚,北到冰岛,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1476年,他偶然到了葡萄牙,从此在那里学习航海知识。他学会了葡文及拉丁文,并利用这些语言深入研究了航海所必不可少的宇宙学和数学,且学会了绘制地图和使用各种航海工具。他阅读了《马可·波罗游记》,对东方的富饶遐想无限,于是产生了到东方去的想法;他接触了学者托斯卡内里,接受了其“地圆学说”,并根据托斯卡内里“向西航行,即能到达那个生产各种香料和宝石最多的国家”的指引,大胆地为自己制定了一项西航去印度的计划。他认为从加那利群岛到日本只有2400海里,到中国只有3350海里,这也就等于把地球缩小了70%。
1478年,他向裘安王子兜售自己的计划时,也许是害怕他的计划被别人窃取而隐瞒了关键部分,加上他平时爱说大话及要价太高(一年用的粮食、三艘船、船员、要求封为骑士,并且担任新发现地方的总督和分得该地一切财富的1/10),所以没人相信,认为他是个“吹牛大王”,拒绝了他的要求。
哥伦布愤然离开葡萄牙,移居西班牙。而哥伦布的计划正中西班牙统治者的下怀,王后伊萨贝拉同意资助哥伦布西航探险,并与其签订了著名的“圣大菲协定”。1492年8月3日,哥伦布率领船队起锚出海了。不久,哥伦布就发现了美洲大陆,“吹牛大王”成了名垂青史的航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