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历史事件·玄机重重
1.神秘的楼兰古国是怎样消失的?
楼兰古城遗址是1900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罗布泊西部探测时意外发现的。此后,各国探险家争相前往,掠走了一批重要文物。后来,中国考察队到达楼兰古城进行考察,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楼兰古城平面近正方形,边长在330米左右,面积约10万平方米。城墙由扎成束的芦苇或编织起来的柳条抹上黏土筑成,民居均为木质结构。有古运河从西北至东南斜贯全城。运河东北有一座土丘,原是居民拜佛的佛塔。塔南的土台上,有一组高大的木构建筑,曾出土汉文、佉卢文书,以及简牍、五铢钱、丝毛织品、生活用品等。城中心有唯一的土建筑,墙厚1.1米,残高2米,坐北朝南,可能是楼兰古国统治者的住所。考古学家还发掘出一具已有3380多年的少女干尸,在国内外引起轰动。
楼兰历史上是丝绸之路上一个强悍的小国,从公元前176年以前建国,到公元630年消亡,共有8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记载:“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这是中国文献上第一次记载楼兰城。李白、王昌龄等诗人也曾写过有关楼兰的诗句,可见,楼兰在唐朝仍是边陲重镇。那么,楼兰城为什么会在历史上销声匿迹呢?学术界有以下几种观点:
(1)与频繁的战争有关。楼兰城地处交通要冲,战争频繁。公元5世纪后,楼兰国逐渐衰弱,北方强国趁机入侵,楼兰城破被废。(2)与罗布泊的南北游移有关。天灾人祸,导致罗布泊周边的生态环境恶化,罗布泊成为南北游移的湖泊,从而造成楼兰城水源枯竭,楼兰人不得不弃城出走,楼兰城也随之废弃。《水经注》中曾有敦煌、鄯善、焉耆、龟兹四国士兵引水进入楼兰的记载,可见水是楼兰城的根本和要害。
(3)与丝绸之路北道的开辟有关。经过哈密、吐鲁番的丝绸之路北道开通后,丝绸之路的旧路被废弃,楼兰国变得无足轻重,并逐渐走向衰亡。
(4)与瘟疫疾病有关。一场瘟疫夺去了楼兰城内绝大多数居民的生命,幸存者纷纷奔走他乡。
(5)与生物入侵有关。一种从外地传入的蝼蛄昆虫,成群结队进入楼兰,给楼兰城造成极大的破坏。楼兰人无法消灭它们,只好弃城而去。
知识链接
楼兰美女
1980年春天,考古学家在挖掘一座古代楼兰人的墓葬时,发现了一具完整的古代楼兰女性的干尸。这位楼兰女性脸面清秀,高鼻梁,双眸深邃,甚至连长长的睫毛都清晰可见,下巴尖翘,具有鲜明的白种人种特征,毛发、皮肤、指甲都保存完好。这具女尸头戴尖顶毡帽,帽插数支翎羽,身穿粗质毛织物和羊皮,足蹬粗线缝制的毛皮靴,静静地躺在一座沙质土台中,就好像刚刚睡去一般。
据考证,这具女尸已有3380多年的历史,是迄今为止新疆出土古尸中最早的一具。后来,一些艺术家相继为这具女尸制作还原头像,其姣好的面容令世人惊叹。一时间,“楼兰美女”之名响遍世界。
2.曾经盛极一时的佩特拉古城为什么被遗弃?
佩特拉是约旦著名古城遗址,建于公元前6世纪前后,是由游牧民族纳巴特人建造的,一度为纳巴特王国的都城。公元前1世纪,极盛时期的纳巴特王国曾将疆土扩展到大马士革。公元106年,纳巴特王国被罗马军队吞并。
佩特拉古城位于海拔1000米的高山上,城市里所有的寺院、宫殿、浴室和民居等建筑几乎都是在悬崖峭壁上雕刻而成的。古城核心是一个大广场,广场正面是宏伟的哈兹纳宫。宫室依山雕凿,分上下两层,高约50米,宽约30米,有6根罗马式门柱。柱与柱之间是神龛,主要用于供奉神像。墙壁、横梁等处则用壁画或雕刻进行装饰。古城有一座可容纳6000人的古罗马剧场遗迹,看台依托山坡呈扇形展开,舞台由巨石铺就。古城遗址的欧翁宫可能是王宫,几百平方米的大殿没用任何柱子支撑。
佩特拉古城的多数建筑采用的是古罗马建筑的风格,表明纳巴特人曾深受古罗马文化的影响。因此,佩特拉古城遗址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纳巴特文明,还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古罗马文化。
佩特拉作为商路要道曾盛极一时。公元3世纪起,因红海海上贸易的兴起代替了陆上商路,佩特拉开始衰落,之后古城湮没了1000多年。佩特拉为什么被遗弃?难道仅仅因为商路控制权的丧失吗?
有些学者认为,导致佩特拉古城衰亡的可能是天灾。公元363年,一场地震给佩特拉城造成了严重的打击,许多建筑沦为废墟。公元551年,又一次强烈地震将佩特拉城彻底摧毁。房屋的主人们无力修复自己的家园,只好弃城而去。
然而,这一解释并不令人满意,因为许多城市都能在灾后重建。有些学者认为:环境恶化可能是导致佩特拉衰亡的因素之一。经过实地分析证明,当时人们无节制地乱砍滥伐,致使林区退化成为灌木林草坡带,而过分地放牧羊群使灌木林和草地也消失了,这个地区开始逐渐沦为沙漠。当周围的环境再也无法为庞大的人口提供足够的自然资源时,城市的彻底消亡也就在所难免了。
3.庞贝古城因何而毁灭?
庞贝是意大利西南沿海坎帕尼亚地区的一座古城,位于维苏威火山东南麓,距那不勒斯约20公里。
庞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世纪,那时的庞贝还只是一个小集市,以农业和渔业为经济支柱。公元前3世纪,强大的罗马帝国将庞贝划入自己的版图,庞贝开始成为一座繁华的城市,人口超过2.5万人,经济贸易十分发达,城中集中了许多宏伟的建筑和精美的雕刻。同时,庞贝也是闻名遐迩的酒色之都,贵族富商纷纷到此营建豪华别墅,尽情寻欢作乐。
然而不幸的是,公元79年8月24日的中午,庞贝城附近的维苏威火山突然爆发,火山灰、碎石和泥浆刹那间将整个庞贝吞没。18个小时后,庞贝彻底消失。直到18世纪中期,这座深埋在地下的古城才被挖掘出土,得以重见天日。
考古专家正对庞贝古城遗址进行勘察
1863年,庞贝挖掘活动频繁。工人把清理出来的垃圾放在筐里背走。泥水工正在修屋顶,竖起柱子,架上横梁。
庞贝城呈长方形,有城墙环绕,东西长1200米,南北宽700米,城内面积1.8平方千米,有城门7扇。城内有4条大街,呈“井”字形纵横交错。主街宽7米,由石板铺成,沿街有排水沟等必备设施。西南部有一个长方形的公共广场,广场周围设有神庙、公共市场、市政中心大会堂等城中最宏伟的建筑物,这里是庞贝政治、经济和宗教的中心。庞贝城中作坊店铺林立,都按行业分街坊布置,连同大量居民住宅,构成研究罗马民用建筑的重要实物。富裕之家一般都有花园,主宅围绕中央天井布置厅堂居室,花园中有古典柱廊和大理石雕像,厅堂廊庑多施壁画,是古典壁画重要的遗存。这些壁画都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它们被发现后,对欧洲的新古典主义艺术影响很大。另外,城内还有公共浴池、体育馆和大小两座剧场,街市东边则有可容纳1万多名观众的圆形竞技场。
在庞贝出土的一幅壁画上写道“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永恒”,可突如其来的灾难在毁灭了庞贝的同时也使得当时的古城风貌得以永生。庞贝保留了大量古罗马帝国的建筑遗迹和艺术文物,成为世界上最为著名的古城遗址之一,为研究古罗马社会和历史提供了最翔实的资料。正如伟大的诗人歌德所说:“在世界上发生的诸多灾难中,还从未有过任何灾难像庞贝一样,带给后人的是如此巨大的愉悦。”
4.阿兹特克人是如何在其他部落的土地上迅速崛起的?
阿兹特克是北美洲南部人数最多的一支印第安部落。他们原本是生活在墨西哥北部的阿兹特兰游牧民族,经过两个世纪的漂泊生活后,于1276年定居在墨西哥谷地,开始了定居务农的生活。
阿兹特克人以勤劳和英勇善战著称。他们天生好战,不断侵扰附近的部落,终于激怒了这些部落。各部落决定联合起来,共同讨伐阿兹特克人。结果,阿兹特克人战败了,他们中的大部分被俘虏,一小部分逃到特斯科湖中的一个小岛上。后来被俘虏的人和这部分人在小岛上汇合了。小岛在他们的经营下发展成为特诺奇蒂特兰城,并迅速建立起阿兹特克帝国,盛极一时。那么,阿兹特克人是如何在其他部落的土地上迅速崛起的呢?
阿兹特克的主要社会组织是部落联盟,每个部落有20个氏族组成,并设有部落议事会,由4名行政官吏实行集体管理。同时,部落的组织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变化着,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统治者的“随机应变”不能不说是促进阿兹特克崛起的重要原因。
阿兹特克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岛上淤积的土地肥沃,他们种植玉米、豆类、棉花、烟叶和剑麻等农作物,满足了日常的生活需要。沿海的居民则从事渔业。随着经济的发展,阿兹特克出现了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萌芽,武士和祭司是社会的上层,商人和工匠是中间阶层,奴隶为最底层。社会的进步也是阿兹特克变得强大的推动因素。
此外,还有较为重要的一点是,阿兹特克人吸收、发展和丰富了托尔特克人、米斯特克人的文化,出现了象形文字,文字是一个国家发达的标志。总的来说,是阿兹特克人本身的特点和所处的自然环境,让他们在一块陌生的土地上迅速崛起。
5.罪恶之城所多玛是如何被毁灭的?
所多玛位于死海的东南方,如今已沉没在水底。《圣经·创世记》中记载,古代西订谷的南端有所、蛾二城,有肥沃的平原。“所、蛾二城”指的是所多玛和蛾摩拉,是摩押平原五城中的两个。据考古学家的论证,所多玛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城市,位于今死海南部的浅滩处。因为考古学家们在邻近浅滩的高地处发掘出一座城市,城中发现有宗教祭坛,发掘出的陶器约制造于公元前2300至前1900年,正是亚伯拉罕的时代,但此城在这一年代就被废弃了。后来,这座城市因为地震和地陷而沉落地下。
不过在《创世记》中,所多玛的毁灭却是另外一种情形。所多玛沉溺于男色,罪孽深重,耶和华知道后,就派两位天使去毁灭这座城市。亚伯拉罕为所多玛城求情,耶和华答应他,城内只要有10个义人就不毁灭它。两位天使晚上降临所多玛,一位叫罗得的义人在城门口迎接,并将他们接到家里盛情款待。没多久,所多玛的老老少少就围住了罗得的房子,并向罗得叫嚷道:“今晚在你家的男客人呢?把他们交出来,任我们处置。”他们的行为惹怒了天使和耶和华。天使将罗得和他的妻子、两个女儿从重重包围的房子中救了出来,让他们逃往琐珥。之后,耶和华从天上降下硫黄与火,将所多玛剩余的居民和生灵都毁灭了。罗得一家逃跑之时,罗得的妻子没有听天使的话,回头望了所多玛一眼,结果变成了一根盐柱。
6.印加人有什么克敌制胜的法宝可以确保屡战屡胜?
印加帝国经过1个世纪的征战,疆土迅速扩张。16世纪初,印加的国土已经比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的总面积还要大。如此迅速的扩张是因为印加人在战争中有几个特别的克敌制胜的法宝,可以确保他们屡战屡胜。
第一个法宝是印加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一套高效调动兵力的“金字塔”式体制,能迅速集结起一支庞大的军队。印加的全盛时期,可在短时间内集中20多万人的军队。第二个法宝是印加的军队行动迅速,擅长打出奇制胜的闪电战,这往往会让敌人措手不及。第三个法宝是印加军队有高明的请君入瓮的战术,他们首先派出大军将敌人团团围住,但只是围住而已,并不发动进攻,然后把敌人的粮食抢过来,让敌人处在饥饿之中,最后不得不缴械投降。第四个法宝是印加统治者擅于运用心理战术。在和敌人对峙时,虽然抢了对方的粮食,但印加军队会给敌方的老人、妇女和小孩送粮食吃。这样做提高了印加军队的威望,瓦解了敌人的意志,刀枪未动就轻而易举地获得了胜利。
征服一个民族之后,印加人会采取一些必要的强制手段巩固自己的统治。如有犯上分子,印加王就会格杀勿论。另外,印加王还将征服民族的神像运送到首都库斯科,并将民族最高统治者的长子“扣押”在库斯科,以防他们发生叛乱。
知识链接
雅纳库纳
印加社会中存在着一大批“雅纳库纳”,他们没有人身自由,是高层人们的奴隶。“雅纳库纳”是帝国强权的证明。据说,他们是某个被征服民族的后裔。这个民族曾经发动过起义反抗印加王的统治,起义被镇压后,几千名起义者被送往雅纳库纳城处死。当时,善良的印加王后不希望几千条人命就这样消失了,于是就替他们向印加王求情,让他们免于死刑,而是改为劳役。从此,这个起义的民族就被称为“雅纳库纳”。他们虽然逃过了被判处死刑这一劫难,却沦为奴隶,他们的子孙后代也要和他们一样,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承担繁重的劳动。
7.终结了埃及法老王朝的亚历山大为什么被视为埃及人的“解放者”?
早在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就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奴隶制王朝——埃及。美尼斯还开创了法老专制的政治制度。埃及文明曾盛极一时。公元前525年,埃及被波斯王朝征服,建立了第27王朝。后来,埃及人发动起义,推翻了此王朝。而在公元前343年,波斯人再次入侵埃及,建立了第31王朝。此时的埃及已不像从前那样强大,开始衰败。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时,法老王朝只是徒有虚名而已。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大帝击败了波斯王朝的大流士,《亚历山大远征记》中描述了大流士逃跑时的落魄模样。他的落败从侧面反映出亚历山大当时的风光。虽然亚历山大征服埃及也算得上是对埃及的侵略,但是这次侵略却将波斯王朝从埃及的土地上赶走,使埃及摆脱了波斯人的统治。
亚历山大接管埃及后,埃及的僧侣兴奋地将他礼拜为埃及的法老。亚历山大的到来开启了埃及的希腊化时代,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进入了大融合时代。亚历山大在埃及建立了亚历山大城,建造了古代世界的七大奇迹之一的亚历山大灯塔,将希腊语定为埃及的官方语言,埃及的文明似乎再次繁盛起来。
亚历山大毫不费力的入侵,结束了埃及持续近3000年的法老王朝。亚历山大被当时的埃及人视为“解放者”。
8.巨都平城京因何会突然遭弃?
纵观日本的历史,飞鸟、奈良、平安、镰仓等朝代都以王朝的王都或幕府的所在地命名,这说明迁都代表着朝代的变迁,而8世纪后期,日本王都平城京为什么会突然遭弃,改平安为王都呢?其中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吗?
平城京是一块风水宝地,元明天皇在和铜元年曾颁《迁都诏》说:“方今平城之地,四禽叶图,三山作镇,龟筮并从,宜建都邑。”迁都是地理位置的移动,古人非常重视都城的风水。按中国的说法,“四神相应”之地乃风水宝地,东有河川,南有沼泽,西有大道,北有高山,是理想的帝宅。日本受中国的影响,亦非常重视都城的风水,这从元明天皇颁布的诏书中就可以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