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神话传说·奇闻逸事
1.人类历史上是否存在过“食人之风”?
在今天看来,食人现象不仅过于残忍,而且也是难以置信的。这种荒唐的事情应该只出现在艺术作品之中,而不应该出现在现实生活中。那么,人类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过“食人之风”呢?答案是肯定的。考古发现向人类的承受力提出了挑战,将人吃人的场景摆在了人们面前。达尔文在《一个自然科学家在贝格尔舰上的环球旅行记》中描述过南美火地岛吃人的情形:“在冬天,火地岛人由于饥饿的驱使,就把岛内的老年妇女杀死和吃食,反而留下狗到以后再杀。”1863年出版的英国赫胥黎的《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一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在非洲刚果的北部,过去住着一个民族叫安济奎,这个民族的人民非常残酷,不论朋友、亲属,都互相吃食。他们的肉店里挂满了人肉,以代替牛肉和羊肉。他们把在战争时捉到的敌人拿来充饥,又把卖不出好价钱的奴隶养肥了,宰杀果腹。”
从这些对现代吃人现象的记述便可得知,人类历史上一定是存在食人之风的,且现代的吃人现象应该就是古代食人之风的遗留。
其实,远古时代不仅存在食人之风,而且还一度盛行。在斐济群岛,土著人常将打死的敌人烤熟或煮熟后分食。到了氏族时期,阿兹特克人仍然保留着宰食战俘的习俗。在古希腊,阿卡地亚国王也有吃人的习惯,每当他杀死一个人后,就会将其分成两半儿,一半儿煮熟吃,另一半直接用火烤着吃。非洲中部的贝拉尔人,常生食死去的同族成员。达尼人则通过分吃战败者的尸体来表示对敌人的蔑视。此外,16世纪前的台湾土著和20世纪前的毛利人等也是著名的“食人部落”。
直到19世纪末,甚至20世纪中期,在太平洋地区、澳洲、欧洲与印度尼西亚的某些海岛上,以及非洲和南美洲的某些地区,还生存着数十种食人部落。
知识链接
最残忍的食人部落
食人之风虽然在远古时代比较普遍,但更多地表现为部落之间的冲突,食用本族成员的现象还是极个别的,即使有也是食用死去同胞的尸体。然而在澳洲,却生活着一个非常残忍的食人部落,他们分食的不仅有自己的同胞,而且还有自己的亲生骨肉。最为残忍的是,他们要将孩子活活杀死,然后再与其他人分享。据黎明志的《简明婚姻史》记载:“澳洲土著人中,如公社来了显贵的客人,而又没有好食物待客,便杀掉一个孩子,把他的肉煮给客人吃,这算是最高的礼遇。”
2.人类的发源地在非洲吗?
关于人类的发源地,历来都是人们争论的焦点。起初,达尔文曾提出非洲起源说,但这一说法随着爪哇人和北京人的发现而被否定。不过,东非人和能人的发现又使考古学界倾向于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说法。那么,人类的发源地究竟在不在非洲呢?
人类的历史是随着考古发现而不断向前推进的。起初,人们认为人类的历史不过数千年;后来,随着尼安德特人、克鲁马农人的发现,人类历史向前推进到10多万年前;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爪哇人、北京人的发现又将人类历史改写为50万年;到了20世纪50年代,人类历史被推进到百万年前;而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东非一系列人类化石的发现,人类的历史已经被改写为350万年。
人类进化史
目前发现的年代较早的人类遗迹,都是在非洲发现的。1959年在坦桑尼亚奥铎威峡谷一带出土的“东非人”、1963年在同一地层被发现的“能人”,以及1975年在坦尼亚北部的莱托利地区发现的“能人”足迹等,都让人们将目光投向了非洲大地。无论是距今175万年以前的“东非人”,还是距今185万年以前的“能人”,都要比其他地区发现的人类遗骨早得多。至于后来发现的人类足迹与化石,则更是将非洲的人类史向前推进了一大段。
达尔文曾得出过人类起源于非洲的推论,而他的这一推论也得到了大部分人类学家的肯定。他们的依据有三:一是只有在非洲大陆发现了迄今为止人类进化各个阶段的化石,从古猿到拉玛古猿、南方古猿,以及“完全形成的人”——能人、直立人、智人和现代人;二是非洲地域辽阔、地形多变,适合猿类的进化;三是分子生物学最近的研究也表明,非洲的大猩猩和黑猩猩与人有最近的亲缘关系,这也给达尔文的推论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由此看来,人类的发源地很可能就在非洲。不过目前这种说法还只是人们根据科学发现作出的推论。相信随着科学的进步和考古的发现,人类的起源之谜最终会被解开。
3.史前曾经爆发过核大战吗?
有一种观点认为,地球上曾先后出现过5次高度发达的文明,但由于自身或气候变化等原因最后都毁灭了。史前文明的发达程度目前还无法准确衡量,但从陆续发现的史前遗址中,我们也可以窥知一二。
随着考古工作的进行,人们一次又一次被史前文明的高度发达所震撼。于是,有人推想,史前可能也曾爆发过核大战。这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核武器是近代才出现的,遥远的史前时期连核武器都没有,又怎么可能爆发核大战呢?
1972年,考古工作者在非洲加蓬共和国境内发现了一个20亿年前的铀矿——奥克洛铀矿。在矿里还发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史前遗迹:一个古老的核反应堆。它是由6个区域的大约500吨铀矿石组成的,其运转时间已经有50万年之久。现代事物出现在遥远的50万年前,这足以让我们相信人类早期应该存在高度发达的文明。如果核反应堆确实存在,就具备了爆发核战争的条件,但这样的战争究竟有没有发生呢?
在秘鲁,人们发现了一座岩石呈玻璃化状的石壁。这样的石壁只有在极高的温度下——要么是核爆炸,要么是陨石坠落——才能形成。如果是陨石坠落,那就一定会在周围找到陨石坑,可在这座石壁的周围并没有发现任何陨石坑,因此可基本排除是陨石造成的。那么,剩下的可能就只有一种了。
其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都可以找到史前核大战的证据。如哈特萨城、摩享佐·达罗古城等都是在极高的温度下毁灭的,而且在这两个城市都可以找到只有核爆炸才能形成的托立提尼物质。此外,如今残存的古巴比伦塔废墟上也有人工造成的高温痕迹。一位研究者曾这样写道:“不仅烧红了数百块砖,还熔化了它们,全部塔的骨架和整个泥墙也被烧焦了。”这显然不是一般的火灾所能造成的。
由此看来,史前核大战并非耸人听闻,只是,要证实它的存在,还需要更多的考古证据。
4.“箕子入朝”是否确有其事?
古朝鲜位于中国东北部,包括现在的朝鲜和韩国。关于朝鲜的起源,存在“箕子入朝”的说法。不过对于其真实性,却始终有人持怀疑态度。那么,“箕子入朝”是否确有其事呢?
相传箕子是中国殷商时期的大贵族,有人说他是商纣的叔父,也有人说他是商纣的庶兄,说法不一。商朝末年,纣王昏庸无度,残暴成性,整日沉湎于酒色之中,不理朝政,且听信谗言,滥杀无辜,致使社会动荡,危机四伏。
当时,朝中有一批忠于殷商的大贵族,如箕子、微子、比干等,他们意识到了殷商危在旦夕,就劝谏纣王远酒色、亲忠良,勤于政事,改革朝纲,以挽救江山社稷。可屡次进谏都没有效果,还触怒了纣王,使得比干被杀,箕子被囚,微子出逃。
周武王灭商后,箕子被释放。获释后的箕子无法接受周武王取代商朝的事实,就率领5000不满现状的人逃到周朝的东部边陲——东夷,即朝鲜半岛北部一带定居下来,据地称雄,建立了古朝鲜。周武王听说后,就将朝鲜封给了箕子。
关于这段“历史”,有人表示认可,有人拒不承认,还有人保持中立。
肯定论者认为“箕子入朝”确有其事。最直接的证据是中国古籍和朝鲜古籍都有关于此事的记载。此外,学者们也通过考证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有学者认为,平壤附近的“箕田”即是“箕子入朝”的物证。“箕田井井方方的,和商代甲骨文田字相合,而一区七十亩则和孟子所说‘殷人七十而助’相合,这种划分的方法则是箕子从商朝传来的”。
否定论者认为根本就没有“箕子入朝”之事,在朝鲜出现的箕子墓和平壤的箕子井田也都是后人的附会。否定者中有人提出,《尚书大传》中记载的“释箕子之囚”是武王十三年,而东走朝鲜的箕子又“于十二祀来朝”,在同一年内往返朝鲜和镐京两地,这在交通工具极不发达的古代是不可能的,因此“箕子入朝”实是子虚乌有。
中立者则认为存在“箕子入朝”的可能性,但不能轻易下定论。从考古学上虽然不能证明箕子开辟朝鲜的传说,但从考古学上也还未证明其没有。
由此可见,在究竟有没有“箕子入朝”一事上,目前还无法形成定论。
5.匈奴人也会摆“鱼丽阵”吗?
据《汉书·陈汤传》记载,公元前36年秋,西域都护甘延寿与副校尉陈汤率领的4万汉军与匈奴郅支单于的军队在康居对峙。在汉军营地,可以“望见单于城上立五采幡织,数百人披甲乘城,又出百余骑往来驰城下,步兵百余人夹门鱼鳞陈”。这里的“鱼鳞陈”即“鱼丽阵”,引起了中国学者的兴趣,而这支会列布“鱼丽阵”的军队则引起了历史学家的关注。
“鱼丽阵”一说,在中国古籍中是绝无仅有的。如果没有经过严格的组织训练和相应的阵列条规指导,是不可能将军队列阵布局成鱼鳞状的。而对于匈奴这样的游牧部落来说,组织训练和条规指导都无从谈起,他们打起仗来往往凭借自身的勇敢,基本无章可循,因此要布列“鱼丽阵”可以说是天方夜谭。那么,这支会摆“鱼丽阵”的“匈奴”军队又是怎么回事呢?
1955年,英国牛津大学学院研究员德效骞教授在一次演讲中提出,汉军在郅支都城见到的“鱼丽阵”是典型的罗马阵列——龟甲型攻城阵。他们使用的是长方形盾板,其正面呈圆凸状,士兵手持盾板上端,并肩站在一起,极似鱼鳞,因此才有了“鱼丽阵”的说法。由于这种阵列只有罗马军队使用,因此甘延寿和陈汤见到的摆“鱼丽阵”的百余人可能并不是匈奴人,而是罗马人。
在这场战争中,甘延寿、陈汤共斩郅支阏氏、太子、名王以下1500余人,生擒145人,降虏千余人。德效骞断言,这生擒的145人即布以“鱼丽阵”的百余人,在郅支被杀后,可能自动停止了抵抗,也可能自愿降服了中国人。汉军将他们安置在一个特设的边境城镇之中,并以汉代对罗马国或罗马人的称谓“靬”为该城命名。
对于德效骞的推测,中国著名的史学家余英时并不认同。他指出,依照汉朝制度,设县至少要有几千人口,145名罗马军显然不符合设县的条件。
中国是否曾有过“罗马城”暂且不论,但从未摆过“鱼丽阵”的匈奴人是不太可能忽然布设此阵的,因此,虽然这些会摆“鱼丽阵”的人出现在匈奴军中,却极有可能是善摆此阵的罗马人。
知识链接
匈奴军队中的罗马人
澳大利亚专家戴维·哈瑞斯对匈奴军队中的罗马人来历进行了解释。公元前55年,出任叙利亚总督的克拉苏因为缺少罗马人敬重的军事上的建树,急于通过战争来表现自己,遂发动了对帕提亚的战争。公元前54年,他率领4万余人的军队入侵帕提亚,与帕提亚军在卡雷进行了正面交锋。结果,克拉苏在这场战争中被杀,罗马军2万人丧生,1万人被俘,近1/4的士兵逃至叙利亚。此外,还有一支小部队由克拉苏的儿子率领,这支军队后来可能成了北匈奴的附庸,被编入匈奴军中。
6.亚马孙女儿国在历史上真的存在过吗?
有关亚马孙女儿国的故事最早起源于古希腊神话,传说在黑海沿岸、小亚细亚地区有一个由女人组成的部落王国。这个王国的成员个个骁勇善战,为便于交战时拉弓射箭,她们甚至割去了右侧的乳房。为传宗接代,她们与邻近部落的男子婚配,之后又把丈夫送回部落,生下婴儿如果是女孩就留下抚养,长大后培养成勇猛的女将,如果是男孩或交还其父,或将其杀掉。她们自诩为战神阿瑞斯的后裔,黩武好战,经常出征到欧亚国家,据说还参加了著名的特洛伊战争。
这个神话传说在中世纪欧洲流传甚广。正因为如此,1539—1541年,当西班牙探险队在南美洲一条称为“圣玛丽亚淡水海”的河流附近遭到一群手持利器的印第安女勇士袭击时,立即使他们联想到了亚马孙女儿国,从此这条大河就以亚马孙命名了。
不仅在许多希腊神话传说中,就是在许多史籍中也有关于亚马孙女儿国的记载。希罗多德的《历史》就提到了亚马孙人;阿里安也在其著作中叙述了亚历山大讨伐亚马孙女儿国的故事;普鲁塔克则干脆说庞培在宿敌米特拉达梯军队中看见过她们;中国的《大唐西域记》《西游记》《山海经》等名著中也有关于女儿国的记载,人们甚至还认为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所描述的西女国指的就是亚马孙女儿国。
亚马孙女儿国的故事不仅在欧亚流传,而且在美洲也有关于女儿国的神奇传说和美妙故事,加勒比人和纳瓦人也有这类神话。
那么历史上确实存在过亚马孙女儿国吗?许多人把它看成纯属虚构的神话传说。其中一些人认为,希腊人与亚马孙人战争的故事,是黑海地区殖民地希腊文化与土著文化之间的冲突在神话中的反映。而现在一些学者认为,这些神话传说多少带有事实的成分,从希罗多德的历史著作来看,亚马孙人应该存在过,而且雅典人以战胜他们为荣。
1976年,苏联考古学家在伏尔加河中游古巴尔加斯附近发现了一座2000年前的女人墓,墓中有一把剑和几个箭头,这个发现成为亚马孙女儿国存在的一个佐证,因为这里与希罗多德所说的地理位置基本一致。
7.传说中的“巨人”真的存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