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史海钩沉·趣话帝王
1.印加是一个盛产黄金白银的国度,但为什么每位印加王都要“白手起家”呢?印加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帝国,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社会组织结构和统治管理制度。印加王处于权力“金字塔”的最顶端,掌控着下面各等级的官员。因此,印加被誉为“有史以来世界上最成功的集权国家之一”。不过,印加帝国的王位继承制却有着先天性的缺憾,这种特殊的继承制中隐含着不可调和的经济矛盾。
对于印加王位的继承者来说,继承王位并不意味着继承先王的一切,他能得到的只有一样东西——印加王的头衔,其他如先王遗留下来的财物、宫殿等,他都无权分享。
众所周知,印加盛产黄金白银,在位的印加王都十分富有。但是正因为这种王位继承制度,使得每一位新继位的印加王都不得不自己去准备帝王生活所需要的一切,真可谓“白手起家”。
另外,印加人相信灵魂不死,他们相信到了一定时候,先王的灵魂将会回归肉体,躯体就会复苏。因此,先王的其他儿子继承先王遗留下来的住所,居住其中并负责维持先王(木乃伊)的“生活”,就如同对待活人一样,他们还会定期送先王的遗体出席国宴。这一切都与先王生前一致,他们等待着先王能在某一天突然醒来继续他的人间生活。而这些维持历代先王“生活”正常运转以及他们的后代生活、繁衍所产生的一切费用也必须由新的印加王去承担。
面对这种情况,在不能打破王国既有的经济与消费结构的前提下,印加王只有通过战争来获取新的土地,再通过划分土地、征收赋税来维持帝国的开支。
知识链接
印加赋税的征收
印加王在取得新的土地后,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土地的开垦和耕地的划分。首先,在印加人的指导下,被征服地区的土著人开始建造梯田,拓展可耕地的面积。然后对这些田地进行丈量和汇总,按照印加帝国通行的一定比例,分为太阳田、印加田、公社田。不同类型的田地征收的赋税也不一样。
除此之外,印加王还通过移民的方法来增加财税收入。比如征服地区的人口过多,耕地不够,印加王就会把一部分人迁往其他省份;如果印加王在征服过程中发现有些地区地广人稀,他就会把其他地区的人口迁徙过来开发,以此增加帝国的财税收入。
2.第8位印加王击退昌卡人的叛乱是因为维拉科查神的指点吗?
印加文化后期有一个神话故事是这样讲的:创世神维拉科查在的的喀喀湖里创造了世界和人。之后,维拉科查神便隐身海中。不过,他留下了一个儿子——万物之主帕查卡马克。
从这个神话当中,我们可以看出,维拉科查神已然是世界最大、最具权威的神。其实在此之前,维拉科查在印加是排第三位的神,位居太阳神和帕查卡马克神之后。为何维拉科查神有如此高的地位?其实这与第8位印加王有很大关系。
据印加的历史传说,在第8位印加王还是太子的时候,有一位神经常出现在他的梦中,这位神就是维拉科查神。神自称是印加王的先祖,告诫他要警惕异族的叛乱。太子于是遵照神的指示,早早做好了御敌的准备。果真,过了不久,神的预言就变成了现实,昌卡人发动了大规模的起义,反抗印加的统治。但由于太子早就做好了准备,所以轻而易举地就镇压了叛乱,维护了王权。
由于太子平叛有功,他的威信也日益增加。不久,其父亲便让位于他,使他成为了第8位印加王。为了感谢维拉科查神的指示,印加王沿用神的名字自称为维拉科查,并按照梦中的记忆为维拉科查神塑造了一座雕像,以宣扬神的功德。正是由于第8位印加王的推崇,维拉科查神才逐渐取代太阳神成了印加最具权威的神。
据说维拉科查神是一位十分人性化的神,但第8位印加王能够顺利地击退昌卡人并登上王位是否真的得益于他的指点呢?这其中恐怕也有人为杜撰的成分吧。
3.维拉科查王是如何预言印加的灭亡的?
维拉科查王是第8位印加王,是一位功绩卓越的君主,也是一位颇具神话色彩的君主。据说他曾因感知了维拉科查神的指示而成功击败了昌卡人的叛乱,为了感谢神的指点,他便以神的名字称呼自己。在他以及他的儿子帕查库特克的统治之下,印加帝国走向了全面兴盛。不过维拉科查王在生前却预言印加的兴盛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在兴盛过后,印加必然会走向灭亡。为什么维拉科查王会做出如此可怕的预言呢?
据说他曾从梦中得到启示,再加上帝国显示的其他一些凶兆,于是郑重地预言道:印加的子孙在经历12代国王之后,将会有一些从未谋面的人占领印加,他们不仅会终结印加王的统治,而且还将废止人们对太阳神的信仰。因为维拉科查王的卓越功绩和特殊身份,印加人对他的预言深信不疑,并按照他的指示在库斯科建造了一座神庙,庙里供有维拉科查的神像。
事实上,类似的预言曾在整个印第安社会广泛流行。印第安人都相信,他们的世界将会被神奇的外来民族所吞并,而这样的毁灭是他们无法改变的。维拉科查王的预言不过是这种预言的印加版本,在其他印第安部落中,也同样流传着类似的预言。
那么,维拉科查王的预言是否兑现了呢?众所周知,印加帝国确实是被外来的民族——西班牙吞并的,可这种吞并却不是必然的。因为在西班牙人到来之时,印加人就宿命地认为他们大限将至,于是放弃了抵抗。这样看来,与其说是维拉科查王预言了印加的毁灭,倒不如说是维拉科查王的预言推进了印加的毁灭进程。
4.拥有至高权力的古罗马皇帝提比略为什么要自我流放?
提比略生于公元前42年,直到公元14年奥古斯都死后他才成为罗马皇帝,此时他已经50多岁。提比略生性阴郁多疑,因几经周折才成为正式继承人,所以他总怀疑有元老反对他,对元老们的讨好和谄媚行为持厌恶和轻蔑态度。他宠信近卫军长官谢亚努斯,谢亚努斯便利用提比略的多疑,任意控告元老们有大逆不敬的行为,提比略对此深信不疑,致使很多宫廷元老遭到陷害。
公元26年的一天,提比略走出罗马城,自我放逐到当时罗马有名的流放地康帕尼亚,这一流放竟长达11年,直到提比略去世。一般来讲,流放的对象均为犯人,而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提比略居然要自我流放,这一行为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也引起了很多史学家的兴趣,他们对提比略自我流放进行了研究,企图揭开这个谜底。
提比略殿遗址
从图中残存的石柱和破损的地面依然可以看出罗马帝国昔日的辉煌。
古代的一些史学家、学者多从提比略的体质弱点和伦理道德方面对其流放原因进行猜测与解释。据说,提比略长得比较高,但肩部下垂,又瘦得出奇,脑袋上一根头发也没有,满脸长着脓疮。所以有人认为提比略是由于长相丑陋、不愿见人而选择自我流放的。罗马史学家塔西佗则认为,提比略自我流放康帕尼亚是谢亚努斯的阴谋所致。但他同时也考虑到这样一个事实,即谢亚努斯被处死后,提比略继续待在康帕尼亚并没有回到罗马,所以,塔西佗也认为提比略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决定自我流放的。苏托尼乌斯从另一个角度进行了解读,他认为是由于提比略的两个儿子在叙利亚和罗马不幸死亡,所以他想独自一人静一静。
相对于古代学者,近现代的史学家则偏重于从社会和政治方面对提比略的流放原因进行推测。苏联史学家科瓦略夫认为,提比略自我流放是因为“病态的对人的厌恶和谢亚努斯的劝说”。狄雅可夫则认为提比略是因为恐惧,为躲避共和派元老贵族对他的暗杀和人身攻击而离开罗马的。
无论如何,猜测与推断都不能得出提比略长期自我放逐的真正原因。要解开这个谜,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与发现。
5.阿拔斯王朝的第5任哈里发赖世德成为众所周知的传奇人物与《一千零一夜》有关吗?
由于第2任哈里发曼苏尔打下的坚实基础,阿拔斯王朝在他后来的几任哈里发统治时期变得十分强大。尤其第5任哈里发赖世德和他的儿子第7任哈里发麦蒙统治的这一段时期,堪称阿拔斯王朝的全盛时期。
在赖世德统治的23年间,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
在政治上,赖世德信用波斯上层贵族,委任善于施政的巴尔马克家族头领叶海亚为宰相(即大维齐尔),把管理帝国的大权交给他及其两个儿子艾敏和麦蒙。赖世德根据波斯萨珊王朝的统治经验,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司法工作,扩大法官权力,在中央设立大法官职位,并在全国各地要道设立驿站,建立严密的情报网,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在经济上,赖世德十分重视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为保证国库收入,制定了新的赋税法《地租》,改土地税和原“面积制”为“分成制”,即按当年的农业收成好坏征收赋税,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生产也遍及全国各地,阿拔斯王朝的纺织品、玻璃器皿、瓷器、宝剑和铠甲在欧洲享有盛名。
在文化上,赖世德对学术文化的发展采取宽容和热情赞助的政策。对于学者、诗人不分民族和宗教信仰都给予庇护,鼓励他们著书立说、进行古希腊哲学和科学著作的翻译,给予其学术自由,并在生活上赐予丰厚的物质待遇。这些措施使大量学者云集都城。赖世德还聘有一批著名诗人、文学家、艺人,为他歌功颂德。赖世德对学术文化的积极倡导和支持,促进了阿拉伯科学文化的发展。
这一些政策措施,使得阿拔斯王朝的势力达到顶峰。当时的巴格达不仅是阿拉伯的商业、文化中心,更是当时著名的世界市场。赖世德的英名也因此流传四方。当然,赖世德成为众所周知的传奇人物除了他的卓越功勋外,与《一千零一夜》也不无关系。在阿拉伯文学名著《一千零一夜》中,赖世德是一个非常有智慧并且十分开明的传奇式君主。他的名声随着《一千零一夜》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而更加显赫。
6.桓武天皇为什么要选择甲子之岁迁都?
延历三年(公元784年),日本桓武天皇把王都从平城京迁往长冈京,这一年恰值甲子年,这是偶然巧合还是桓武天皇有意为之?
奈良时期,佛教迅速发展,几乎达到兴盛的顶点。但由此也产生了各种弊端,因为谙熟汉学的高僧往往能直接参与政治,这就与守旧的贵族集团在利益上产生了激烈的冲突。桓武天皇即位后,扫除僧侣参政的宿弊,确立天皇的绝对权威,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
为了摆脱盘踞奈良的僧侣及其背后的豪强势力,巩固中央集权,也为了改善王都的交通状况(当时的王都平城京三面环山,水道不能,交通十分不便),桓武天皇接受了藤原种继的建议,决定迁都。
众所周知,按照中国的谶纬学说,辛酉革命、甲子革令,皆是改弦更张的良机。这种学说在日本也很流行。为了实现酝酿已久的宏大政治抱负,桓武天皇根据中国的谶纬学说,谨慎地选择了延历三年这个利于改弦更张的甲子年,而这一年十一月更恰逢二十年一度的朔旦冬至,吉上加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桓武天皇选择在延历三年这个甲子年迁都可谓用心良苦。
知识链接
桓武天皇再次迁都
在迁都长冈京的次年(公元785年),曾向桓武天皇提议迁都的藤原种继遭暗算身亡。由此,桓武天皇察知旧都势力有所图谋,于是将策划暗杀的大伴氏一族数十人一网打尽,并追究留守长冈京的皇太弟早良亲王的责任,废除早良亲王太子之位并把他流放淡路岛。早良亲王为表示自己清白无罪,在流放途中绝食自尽。此后,日本天灾人祸不断,民间谣传是早良亲王亡灵作祟,桓武天皇寝食不安,于是再次迁都,至平安京。
7.辛那赫里布是亚述帝国声名显赫、功劳卓著的君主之一,却为何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公元前9世纪到前8世纪,铁器被引进亚述。铁器的引入不仅给亚述的生产活动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为尚武的亚述人提供了更锐利的武器。这一时期,亚述四周已经没有强敌了,于是便开始了帝国扩张的征程。从那西尔帕二世统治时期开始,亚述的君主们就率领强大的亚述军队东侵西讨,南征北伐,在军事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亚述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雄踞亚洲一个多世纪,其首都尼尼微也成为了世界性的大都市。
在亚述帝国扩张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位声名显赫、功劳卓著的君主——辛那赫里布。辛那赫里布是萨尔贡二世的长子,公元前704—前681年在位。辛那赫里布在位期间扩大了他父亲的战果,在一系列扩张战争中取得了辉煌的战绩。据史载,他的战果包括89座城镇、820个乡村,俘获7200匹马、11.1万头驴、8万头牛、80万头羊以及20.8万个俘虏。
公元前689年,巴比伦的盟国埃兰发生内乱,自顾不暇。此前,亚述帝国付出了沉重代价都未能攻取获得埃兰军事支持的巴比伦,因此,辛那赫里布乘着这个机会率兵进攻巴比伦。因为没有了埃兰的支援,巴比伦很快就被强大的亚述占领。
在攻破巴比伦后,繁华奢侈的巴比伦城引发了辛那赫里布的嫉妒。一怒之下,他便命令军队将巴比伦城全部夷为平地,并放火焚烧,巴比伦顿时成为一片灰烬。作为人类文明的践踏者和破坏者,辛那赫里布必然会被永远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8.路易十六为什么对他的王后说“法国更需要一条军舰,而不是一条项链”?
1755年11月2日,玛丽·安托瓦内特出生在维也纳的霍夫堡皇宫。她是奥地利女皇玛丽亚·特里萨和弗朗茨一世的第十五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