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内分泌及新陈代谢疾病(4)
第57章内分泌及新陈代谢疾病(4)
3.痛风的不同阶段治疗(1)一般治疗:饮酒必须限制,尤其是啤酒和葡萄酒。应采取低嘌呤和低脂饮食。多饮水增加尿量,促进尿酸排泄。适当锻炼,避免超重与肥胖。
(2)初期关节炎发作的治疗:治疗目的是控制发作,所以以止痛为主,可采取关节制动和服用适当抗痛风药。一般在24小时内可以控制痛风发作,最迟不超过2周。关节炎发作完全控制后即停用止痛药。
(3)控制尿酸的初期治疗:约需3~6个月。一般在间歇期进行,先用较小剂量,逐渐增加到足量,血尿酸达理想水平后再减到维持量。
(4)控制尿酸的终生治疗:控制尿酸的初期治疗6个月以后,可使用维持量。由于高尿酸血症不用药物治疗一般是不会下降的,只有坚持服药才能使血尿酸保持在正常水平,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需要终生治疗。但长时期的治疗,体内尿酸池也会不断减少,最后只要服用很小剂量的药物就可以达到治疗目的。
(5)慢性关节炎期及痛风石的治疗:进入慢性期的患者大多数是没有得到早期治疗或不正规治疗造成的,治疗效果相对较差。治疗原则仍然是避免关节炎反复发作和保护关节功能。
(6)痛风性肾病与痛风性尿路结石的治疗:控制高尿酸血症是关键,避免有害肾脏的不利因素,防治尿路感染,治疗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合并症。
4.治疗痛风的药物
(1)镇痛消炎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时的症状,消除关节的红肿热痛,同时兼有退热和改善全身症状的作用。这类药物主要有秋水仙碱、非甾体类抗炎药和肾上腺皮质激素。
(2)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目前只有别嘌醇1种。
(3)促进肾脏排泄尿酸的药:常用的有丙磺舒、苯溴马龙和苯磺唑酮3种。
(4)中药:中药对痛风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七)预防
1.预防措施
患痛风病以后,应采取措施,积极预防痛风的再次发作。具体方法有:
(1)首先要节制饮食,避免大量进食高嘌呤食物,严格戒酒,多喝碱性饮料。
(2)要多饮水以助尿酸排出。
(3)防止肥胖。
(4)保持精神愉快,避免过度劳累、精神紧张、寒冷潮湿、关节损伤等诱发因素。
(5)不宜使用抑制尿酸排出的药物,如双氢克尿塞、速尿等。
(6)接受药物治疗以降低血尿酸,并积极防治合并症。
(7)接受定期随访和定期复查血尿酸。
(8)继发性痛风的预防主要是积极治疗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慢性肾病等原发病。
2.痛风患者饮水注意事项
痛风患者要求多饮水,以便增加尿量,促进尿酸排泄。适当饮水还可降低血液粘度,对预防痛风合并症(如心脑血管病)有一定好处。但要讲究科学饮水,合理饮水。
(1)饮水习惯:要养成饮水习惯,坚持每日饮一定量的水,不可平时不饮,临时暴饮。
(2)饮水时间:不要在饭前半小时内和饱食后立即饮大量的水,这样会冲淡消化液和胃酸,影响食欲和妨碍消化功能。饮水最佳的时间是两餐之间及晚上和清晨。晚上指晚餐后45分钟至睡前这一段时间,清晨指起床后至早餐前30分钟。
(3)饮水与口渴:一般人的习惯是有口渴时才饮水,痛风患者应采取主动饮水的积极态度,不能等有口渴感时才饮水,因为口渴明显时体内已处于缺水状态,这时才饮水对促进尿酸排泄效果较差。
(4)饮茶:我国有许多人平时喜欢饮茶,痛风患者可以用饮茶代替饮白开水,但茶含有鞣酸,易和食物中的铁相结合,形成不溶性沉淀物,影响铁的吸收。另外,茶中的鞣酸尚可与某些蛋白质相结合,形成难以吸收的鞣酸蛋白。所以如果餐后立即饮茶,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易造成缺铁性贫血等。较好的方法是餐后1小时开始饮茶,且以淡茶为宜。
二、点穴按摩
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期,肿痛十分剧烈,故不宜施以点穴按摩。此疗法可于缓解期时在各关节进行,以预防发作。
(一)点穴疗法
1.取穴
宜分部取穴。
(1)跖趾关节:八风。
(2)踝关节:解溪、丘墟、太溪。
(3)膝关节:膝眼、粱丘、阳陵泉。
(4)腕、指掌、指关节:阳池、中泉、大陵、八邪。
(5)肘关节:曲池、少海、天井。
(6)肩关节:肩髑、肩髂、肩前。
2.定位
八风—足背侧,第1~5趾间,趾蹼后缘赤白肉际处,一侧四穴,左右共八穴。
解溪—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当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丘墟—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中。
太溪—内踝最高点与跟腱连线的中点凹陷中。
膝眼—屈膝,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分别称为内、外膝眼。
粱丘—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
阳陵泉—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阳池—腕背横纹中,指总伸肌腱尺侧缘凹陷中。
中泉—腕背横纹中,当指总伸肌腱桡侧的凹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