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针灸基础理论(5) - 中医针灸与按摩 - 刘彬编著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3章针灸基础理论(5)

第13章针灸基础理论(5)

5.阳溪*(yángxi)经穴【命名】腕背为阳,两筋之间形似小溪,故名。

【定位】侧腕对掌,伸前臂。在腕背横纹桡侧,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1头痛,耳鸣,耳聋,咽喉肿痛;2手腕疼痛无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腱鞘炎、中风半身不遂、腕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6.偏历(piānli)络穴

【命名】两旁为偏,经过为历。大肠经由此斜行,经历手臂,别走太阴,故名。

【定位】侧腕对掌,伸前臂。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处。

【主治】1耳鸣,鼻衄,咽喉疼痛;2手臂疼痛;

3水肿。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扁桃体炎、水肿、前臂神经痛等。

7.温溜(wēnliu)郄穴

【命名】温,为阳气;溜同流。此处指阳气流行。

【定位】侧腕对掌,伸前臂。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处。

【主治】1急性肠鸣,腹痛;2头痛,面肿,咽喉肿痛;3肩臂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胃肠炎、扁桃体炎、腮腺炎、咽喉炎、面神经麻痹等。

8.下廉(xiàlián)

【命名】廉形,如棱角之状。因该穴在曲池下4寸,屈肘握拳时,穴处肌肉隆起,形如棱角,故名。

【定位】侧腕对掌,伸前臂。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4寸处。

【主治】1腹胀,腹痛;2肘臂疼痛;3头痛,眩晕。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上肢麻木及肿痛、头痛、高血压等。

9.上廉(shànglián)

【命名】廉形,如棱角之状。屈肘握拳时,穴处肌肉隆起,形如棱角,该穴在下廉上1寸,故名。

【定位】侧腕对掌,伸前臂。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3寸处。

【主治】1肘臂麻木疼痛,上肢不遂;2肠鸣,腹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臂神经痛、上肢麻木、瘫痪、肠炎等。

10.手三里*(shousānli)

【命名】里,可作寸解。若屈肘侧置,取手阳明经经穴,手三里即在肘端(肱骨外上髁)下三寸处,故名。

【定位】侧腕对掌,伸前臂。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曲池下2寸处。

【主治】1腹痛,腹泻;2肘臂疼痛,上肢不遂;

3齿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上肢瘫痪、臂神经痛、扭伤、急性胃肠炎、咽喉炎等。

11.曲池*(quchi)合穴

【命名】屈肘取穴,穴处有凹,形似浅池,故名。

【定位】侧腕,屈肘。在肘横纹外侧端,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主治】1热病,疟疾;2目肿赤痛,齿痛,咽喉肿痛;3腹痛,吐泻,痢疾;4丹毒,瘾疹,瘰疬;5手臂痹痛,上肢不遂;6癫狂。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肩肘关节疼痛、上肢瘫痪、高血压、荨麻疹、流行性感冒、扁桃体炎、甲状腺肿大、急性胃肠炎等。

12.肘髎(zhouliáo)

【命名】肘,指肘尖;髎,为骨之郄。因穴位于肘部骨尖之处,故名。

【定位】正坐屈肘,自然垂上臂。在肘臂外侧,曲池外上方1寸,当肱骨边缘处。

【主治】肘臂疼痛,麻木,挛急。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上肢瘫痪、臂神经痛、肱骨外上髁炎等。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