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针灸基础理论(4)
第12章针灸基础理论(4)
21.前顶(qiánding)【命名】穴居“顶”部,百会之“前”,故名。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3.5寸。
【主治】1头痛,眩晕;2鼻渊;3癫狂痫。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高血压、鼻炎等。
22.囟会(xinhui)
【命名】穴当囟门所在,故名。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
【主治】1头痛,眩晕;2鼻渊;3癫狂痫。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高血压、鼻炎、鼻窦炎等。
23.上星*(shàngxing)
【命名】“高”处为上;“星”指穴言。形容位高,犹如星辰,故名。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主治】1头痛,眩晕;2目痛,鼻渊,鼻衄;3癫狂。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鼻炎、鼻窦炎、神经衰弱等。
24.神庭(shénting)
【命名】居处为庭。考脑为元神之府,穴当天庭之上,为神所居处。针之有镇静醒神之效,故名。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1头痛,眩晕;2鼻渊,鼻衄;3失眠,癫狂痫。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记忆力减退、精神分裂症、鼻炎、鼻窦炎等。
25.印堂(yintáng)
【命名】印指印染,居处为堂,古人常于两眉尖点染红点,显示貌美,穴当其处,故名。
【定位】在额部,两眉头的中间。
【主治】头痛,头晕;鼻渊,鼻衄,目赤肿痛,颜面疔疮。
【刺灸法】提捏局部皮肤,向下平刺0.3~0.5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神经性头痛、高血压、鼻炎、急性结膜炎、面神经麻痹、神经衰弱等。
26.素髎*(suliáo)
【命名】“素”指洁白色;“髎”泛指孔穴。考肺开窍于鼻,肺应白色,穴当鼻尖,故名。
【定位】在面部,当鼻尖正中。
【主治】1昏迷,新生儿窒息;2鼻渊,鼻衄,酒鼓鼻。
【刺灸法】向上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不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新生儿窒息、休克、鼻炎等。
27.水沟*(shuigou)
【命名】本穴位于人中沟中,状如“水沟”,故名。
【定位】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和下2/3交界处。
【主治】1晕厥,昏迷,中风,中暑;2癫狂痫,小儿惊风;3口喁,面肿,牙关紧闭;4闪挫腰痛。
【刺灸法】向上斜刺0.3~0.5寸,强刺激,或点刺出血,或以指甲掐按;不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休克、癔病、精神分裂症、晕车(船)、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痉挛、急性腰扭伤等。
28.兑端(duiduān)
【命名】“兑”通锐,古有“兑为口”之说,穴在上唇尖端,故名。
【定位】在面部,当上唇的尖端,人中沟下端的皮肤与唇的移行部。
【主治】1口喎,口臭,齿龈肿痛;2癫狂。
【刺灸法】向上斜刺0.2~0.3寸;不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癔病等。
29.龈交(kěnjiāo)
【命名】“交”指会意。穴当上齿龈与上唇相交处,此处为任、督二脉交汇的地方,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