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针灸基础理论(2) - 中医针灸与按摩 - 刘彬编著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0章针灸基础理论(2)

第10章针灸基础理论(2)

(一)五输穴五输穴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人为合。”古人把经气运行过程用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变化来形容,把十二经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穴位称五输穴。井——水的源头经气所出荥——刚出的泉水微流经气流过之处输——水流由浅入深经气所灌之处经——泉水在通畅的河中流过经气所行的部位合——经气最后如百川汇合人海经气由此深入部位五输穴又配属五行,《难经·六十四难》指出“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输土,阳输木;阴经金,阴经火;阴合水,阳合土。”

(二)原穴

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共十二原,分布在腕踝关节附近。阴经以输代原,治脏腑病变。

(三)络穴

络脉由经脉别出的部位各有一个腧穴,称为络穴。它具有联络表里两经的作用。十二经脉各有一个络穴,都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加上任脉之络穴、督脉之络穴和脾之大络,总称十五络穴。

(四)俞穴

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分布于背腰部。治疗脏腑病变及与脏腑相关的组织器官病变,多用于脏病。

(五)募穴

脏腑经气汇集于胸腹部的腧穴,分布于胸腹部。治疗脏腑病变,多用于腑病。

(六)八会穴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会聚的八个腧穴。首载于《难经》。分布于躯干部或四肢部。

(七)郄穴

郄,空隙;郄穴,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共十六郄穴(十二经、阴阳跷脉、阴阳维脉各有一郄穴),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阴经郄穴治疗本经、本脏腑的重症、急症;阳经郄穴多治痛证,阴经郄穴多治血证。

(八)下合穴

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主要分布于膝关节附近,治疗六腑病变。

(九)八脉交会穴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交会的八个腧穴,分布于腕踝关节的上下。诒本经及奇经八脉的病变,并可根据两脉相合的腧穴配合应用。

公孙通冲脉内关通阴维脉合于胃、心、胸列缺通任脉照海通阴跷脉合于肺系、咽喉、胸膈后溪通督脉申脉通阳跷脉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足临泣通带脉外关通阳维脉合于目锐眦,耳后、颊、颈、肩。

(十)交会穴

两经及两经以上的经脉相交或会合的腧穴,始见于《甲乙经》,分布于头面、躯干部。治本经及相交经脉的病变。

七、腧穴的定位方法

(一)解剖标志定位法

1.固定标志指五官、毛发、指(趾)甲、乳头、脐窝以及骨节和肌肉所形成的隆起和凹陷等。如:五官、毛发、指(趾甲)、乳头、肚脐及各种骨节突起和凹陷部。

举例:两乳中间——膻中

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

眉头——攒竹

脐中旁开2寸——天枢

2.活动标志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举例:屈肘横纹头——曲池张口于耳屏前方凹陷处——听宫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颊车3.骨度分寸定位法“骨度”折量定位法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取穴时将设定的骨节两端之间的长度折成为一定的等分,每一等分为1寸,十个等分为1尺,不论男女老幼,肥瘦高矮,一概以此标准折量作为量取腧穴的依据。

4.手指同身寸法是指以患者本人手指的某些部位折作一定分寸用以量取腧穴位置的方法。习称“手指同身寸”。

(1)中指同身寸:令患者拇、中指屈曲成环形,中指指端抵在拇指指腹,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之间距离作为1寸。适用于四肢部腧穴的直寸和背、腰、骶部腧穴的横寸。

(2)拇指同身寸:此法是以患者拇指指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

(3)横指同身寸:此法是将食、中、无名、小指相并,以中指第二节横纹为准,量取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又称“一夫法”。多用于下肢、下腹部的直寸和背部的横寸。

5.简便取穴法简便取穴法是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临床常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方法。

举例:立正姿势,自然垂手中指端——风市

两虎口交叉,食指尽端到达处——列缺

两耳尖连线中点——百会

经络腧穴各论

一、任脉

(一)经脉循行

1.体表循行路线起于会阴部会阴穴,沿腹、胸正中线上行,经颈部正中,止于颏唇沟承浆穴。

2.联系脏腑器官起于胞宫,循腹内上行,人目系。

3.循行分布特点:

(1)循行分布于胸腹正中,上抵颏部,诸阴经脉均来交会,故有“阴脉之海”之称。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

(2)共24穴,起于会阴穴,止于承浆穴。

(二)主要病候

疝气,带下,腹中结块。

(三)病症归纳

1.颈部穴位治疗哑症,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咽炎,扁桃腺炎,甲状腺肿大等。

2.胸部穴位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胸痛,胸翳,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以及乳汁少,乳腺炎。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