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皇陵的诅咒(1) - 羊皮古卷之长生密码 - 大漠鸣沙 - 科幻灵异小说 - 30读书

第34章、皇陵的诅咒(1)

一个经验相对丰富,岁数稍大一些的考古队员就感叹道,“古教授,自从五十年代的定陵事件后,咱们国家已经明令禁止,任何人,任何组织不得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了,而这次如果咱们考古队发现的这个古墓,真的是个规模很大的帝王陵墓的话,那咱们考古队就会有巨大的发现,而咱们的成就也会轰动全国的!”

普通人或许不太明白这位考古队员的话,不是说国家已经禁止挖掘帝王陵了,你们考古队为何可以是个例外呢?

这里面的关键信息就在于是否属于“主动发掘”,还是属于与之相对应被动性的“保护性发掘”或“抢救性发掘”。

抢救性发掘不是相对一般性发掘而言的,而是相对主动性发掘。

抢救性发掘一般是由于基建工程的原因,不得不对遗址进行清理,即是被动发掘。

保护性挖掘就是因某些人为的因素,无意中提前破坏了一部分文物,而使文物处于无保护状态下,为了使其不再受到破坏而进行的挖掘,这个挖掘是没有计划的。

比如迄今为止中国发掘最大的古墓——秦公一号大墓,就是被发现有两百多个盗洞,古墓已经遭到了破坏,因此进行了“保护性挖掘”,属于被动发掘。

抢救性发掘和保护性发掘都属于被动发掘,而与之对应的就是主动性发掘。

主动性发掘是指为了解决一个或多个考古学问题而进行的发掘,比如夏商周断代工程中,为了解决年代问题的某些发掘就是主动性发掘。但现在我国一般不允许主动性发掘,一是为了保护文物,一是为子孙后代留点东西。

目前考古队遇到的陵原村古墓,就是已经遭到了人为破坏,河水已经倒灌进了墓室,如果不抓紧时间发掘古墓抢救文物,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对陵原村古墓的发掘属于“抢救性发掘”,是符合国家政策的。

“嗯,说的对。”古教授听了这个队员的话,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其他的几个人也都表示赞同。

一旁的楚陌尘听了,却皱起了眉头,1956年的定陵事件,那可是中国考古界的耻辱啊,更是整个历史学界的教训!

正是从定陵事件的惨痛教训中,国家制定了任何单位、任何组织不得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的规定,此后也形成了考古界不挖帝王陵的传统。

而定陵,也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明十三陵中唯一的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一座按国家计划发掘的古代帝王陵墓,也是我国惟一主动发掘的皇陵。

由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当时我们的技术手段较为落后,考古发掘没有经验,再加上当时社会环境较为严峻,于是就造成了很多定陵出土的文物没有得到及时保护而遭到了不可修复的破坏。

众所周知,考古也是要“倒斗”的,因为研究历史最看重两个东西,一个是文字记载,也就是史书;另一个就是“历史遗迹”,这个叫证据。这就好比断案,需要证词和证据皆在的情况下,才能定罪。咱们的历史真相,同样也需要文字记录和历史证物的互相佐证,才能确认其真相。

一般来讲,大多的历史证物,都存在于墓葬之中。或者说从墓葬之中能够更容易的去找到历史证物,特别是皇族、贵族大墓。因为这里面会有大量的陪葬品,甚至于文字记载等等。比如金字塔遗址,帝王谷陵墓,马王堆汉墓,海昏侯墓等,这些都是考古界的重大发现,价值极高。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历史学界便有一大批的实践派,他们热衷于“倒斗”,即开掘墓葬,继而从开掘的墓葬中获取大量的珍贵的文物,再从对文物的研究中得出许多重大的结论,以此来彰显“成绩”,这就是他们的“科研成果”。

但是发掘墓葬,却不是那么容易,这是一个技术活。当然这里不是说像盗墓小说那种怎样去规避机关,玄乎其技,而是如何保证这些文物的完好,不去破坏历史遗迹。因为那些文物尘封于墓穴,之所以能够保存下来,那是因为与世隔绝、缺氧密封的环境所致。一旦“重见天日”,那么时间的痕迹便会找上他们,氧化、腐烂,风化、蒸发等等问题就会出现。

而这方面最惨痛的例子就是秦始皇兵马俑,当初兵马俑刚被发现的时候,并不是咱们现在所看到的那样,其刚出土时,身上还带有彩色颜料,栩栩如生。但因为保护工作不到位,陶俑接触了空气,迅速氧化,结果就变成了咱们今天看到的“灰头土脸”!

而“明定陵”事件,更是一起因为技术原因而造成的文物“灾难”。

1956年,历史学家吴晗、郭沫若等人对定陵进行了科研发掘!起初他们本来是准备挖掘长陵(永乐皇帝陵墓)。但遭到了文化部文物局局长郑振铎的反对,当时我们古物的保存、修复技术不过关,而且对皇家陵墓这种大型陵墓进行发掘,连发达国家都都感到头疼。

于是郭沫若他们就选了比较小的“明定陵”,郑振铎虽然一再反对,但最终还是没能阻止。

明朝的定陵是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陵寝,也是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园之一(明成祖长陵、明世宗永陵、明神宗定陵),该陵墓于万历十二年开始动工,历时6年完成,共耗用白银八百万两。

相传定陵地宫很邪门,自古以来曾口口相传一个诅咒:“挖掘者不得善终“,所以很多“摸金校尉”都是对其敬而远之,没有盗取。民国时,孙连仲曾经带领大军挖过定陵,正打算要开工的时候,竟然有参与挖掘的士兵当场吐血而死,挖掘工作也告停止。

但是记住挖掘的郭沫若根本不相信这些传闻,并亲自组织挖掘了明定陵,然而随即而来的却是一系列的怪事诡异事件。

由于发掘工作量太大,发掘委员会雇请了十三陵周围村庄的农民60多人。1956年5月17日,声势浩大的定陵发掘工作正式开始。

起初进展很顺利,考古队很快就在定陵外围宝城的一处内侧墙壁上,发现了一块刻着“隧道门”的石条。考古队判断后面就是通向地宫的隧道,大家都感觉挖到地宫入口指日可待,十分高兴。然而,一个多月过去了,考古队却并没有发现通往地宫的隧道。考古队想了各种办法,查阅了各种文献古籍,然而依旧是找不到地宫入口,挖掘工作一度陷入了停滞状态。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