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流沙墓
尽管居于三秦大地的古城市和陈仓市地理位置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属于地道的北方地区,但是它的气候却又不同于其他的北方地区那么干旱少雨,反倒是雨季绵绵,尤其是陈仓市更是被评为西北唯一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中国最佳人居环境奖获得城市。
然而,气候干旱,空气干燥,有利于文物保存,反之气候湿润,空气潮湿却是不利于文物的保存的,尤其是青铜器之类的金属文物,还有壁画之类的彩绘,在潮湿的空气中很容易生锈或者脱落,完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在当地文物部门和村干部的安排下,考古队全部驻扎在了距离村子不远处的一处土地庙内。这样既方便大家与村里保持联系,又能保持考古队工作的独立性和保密性。
大队人马安顿好之后,已经是当天的傍晚时分了,古月枫顾不得舟车劳顿,没有休息,立即带着楚陌尘和另外两个考古队人员即刻前往墓地所在地进行了考察。
墓地离村子并不远,在村民带领下,他们几个人很快就赶到了墓地附近。几个人穿着厚重的雨靴,“吭哧吭哧”的跋涉在田间地头,就见远远的有半个排球场大小见方的地方已经被村名临时拉过来的泥土堆砌的田埂给围了起来。
而放眼望去,一片泥泞的田地中,赫然有一块土地,尽管也淋湿了雨水,但它的颜色却明显的与其他地方的土地泥土的颜色不一样,有些略微的发黄。而且那块发黄的土地上的绿色植物很少,几乎可以说是寸草不生,这很明显就是古墓所用的特殊泥土所致。
古月枫看了一眼,马上就意识到这下面的古墓规格肯定不小,应该至少是一个诸侯或者王爷家的墓地。
他不禁感叹道,“陌尘,这次老古队之行,看来会有大的收获啊,这个墓地很大可能会是一个帝王陵寝!”
听了古月枫教授的话后,随行的几个人不禁都感觉到十分振奋,心情激动起来,因为在中国,发掘帝王陵墓,那可是十分稀缺的事情。
“古教授,你是怎么断定这里就会是一处帝王级别的陵寝的呢?”楚陌尘听了古教授刚才的判断,不禁十分好奇,参加工作并不久的他,也并没有多少次机会可以参加今天这样的考古队的。在他看来,这里就是一处被围起来的沙地而已,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然而古教授却可以直接判断出这里会有一座帝王陵寝,这怎么能不让人好奇呢?
另外几个随行的人听了之后,也都是十分好奇,纷纷附和着让古教授给讲讲。
古月枫看到几个年轻人都是十分的好学,不禁欣慰的点了点头,他顿了顿脚下的泥土,拿出随身的水壶喝了口水,然后笑眯眯的对大家说道,“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个地方的泥土和周围环境的泥土有很大的不同呢?”
众人听了纷纷低下头去观察着周围的泥土,一个略微有些经验的人立马就发现了一些门道,“这个地方的泥土颜色发黄,且没有多少植物生长,古教授,您的意思……难道是说这里的泥土有可能就是古墓的封土堆?”
“不错,我的判断如果没有错误的话,这里,应该正好是这座古墓地宫的封土堆。”古教授听了严肃的回答道。
他指着那块被围起来的沙地,接着说道,“你们发现了这些泥土与周围其他地方的泥土有所区别,但是,你们知道吗?附近这些发黄的泥土,它并不是一种简单的黄土,它其实是一种古代用来防毒防盗的特殊泥土,这种特殊的泥土经常见于帝王陵寝。
因为古代的的一些帝王,比如乾隆皇帝的裕陵,它位于孝陵以西的胜水峪,当初下葬的时候,为了防止数年以后墓地的封土出现结块,从而方便盗墓者打盗洞的情况出现,下葬人员就将填充整个墓地的几十甚至上百吨的封土进行了特殊处理,而其中的一种方法便是把封土用大铁锅炒熟,再在土中加入一些特殊的成分,就可以避免墓地回填的封土粘结成块的现象出现。
而仅此一项把几十上百吨的泥土进行炒熟再回填的巨大的工作量,就已经远远超过了任何一个普通人的财力和物力所能承受的极限,或许也只有财力物力人力十分豪横的帝王诸侯,才能有如此大的势力来完成。
而帝王陵寝采用的防盗措施还远远不止这些,像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虚墓疑冢、武则天乾陵的铁水浇筑、秦始皇陵的伏弩、悬剑等等,无一不让盗墓贼闻风丧胆,其中有一项帝王陵墓的防范措施,叫做流沙墓。
历史上有些帝王的陵寝在把封土经过处理回填后,在封土之上还会填充大量的流沙,形成一个流沙墓。
那么什么是流沙墓呢,在古代有一种特殊的墓葬形制,在墓主人下葬之后不用泥土充墓穴,而是用大量的沙子,沙子很难结块,而且处于半流动状态,墓主人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防盗,因为当盗墓者挖掘盗洞时,沙子就会从四面八方瞬间流入,从而会把盗洞堵住,这样一来盗洞挖不成,盗墓贼也就无法进入墓室。
有些盗墓贼虽然通过一些方法打通了墓道,但在返回的过程中却大多会遭遇塌方,从而被活活埋在沙子里。
另外,因为流沙墓工程浩繁,花费巨大,所以流沙墓极其罕见,所以截止2005年全国只发现了11座,它们的墓主人大都是财力雄厚的王室贵族,而眼前这个陵原村古墓,就符合流沙墓的条件,如果最终经过发掘后,能确定这里真是一座流沙帝王陵墓,那将是考古史上又一次重大发现啊。”
待古教授说完,楚陌尘等人都不禁泛起一阵阵的敬佩之情,果然是古城市考古研究所首屈一指的专家教授,势力果然不同凡响。只是观察了一下附近的泥土,就可以得出这么多重要的结论,又怎能不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