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国公府也就是看着面上光罢了,若是杜青此次春闱真中了,日后前程必然差,迎春反倒配不上他了。
要知道不单单是商户人家喜欢榜下捉婿,那些勋贵也喜欢,只是新科进士未成亲的少之又少。
杜青登门那日,林海就顺着他的籍贯大致把他的来历查清楚了,若不然岂能让他再次登门。
杜青是庄户人家出身,虽性子上有些汲汲经营,可也算是踏实能干。
他当初就是不想家中卖掉年幼的妹妹供他读书,才想起卖茶方的主意,想来是个有主见和底线之人,与迎春的性子正好想和。
迎春这样的木头性子,但凡是嫁给勋贵人家,骨头渣子都要吞没了。
可她只是迎春的姑妈,最多在一旁说和,迎春之事到底是要让贾赦拿主意,再不济贾琏应当也可以。
贾敏想了想,让杜青坐下来,只道:“我那侄女是荣国公府大房的姑娘,在家中行二,还不曾定下人家。这事我虽做不了主,却能告予她兄长,若是你诚心,等他父兄首肯之后,请官媒去贾府提亲就是。”
杜青满脸惊喜站起身来,深深朝贾敏一拜:“那便多谢林夫人了。”
他目的达成,辞了贾敏脚下便如踩云一般走了。
贾敏当日果然把贾琏叫到家中来,只把杜青的情况与他说了一遍,贾琏倒有几分意外之喜。
贾琏去年便让凤姐儿留着心,他估摸着这几个月调令就要下来了,也好在离京之前把迎春的亲事定了。
他与迎春虽然不亲近,可贾赦是个万事不管的,日后给他添一个麻烦的妹婿,又或者出了什么卖女求荣之事,连累的是贾琏的名声。
迎春年纪不小了,她又是庶女,本来就不好定人家。再加上贾琏眼界开阔了之后,更不愿意选一个纨绔子弟。
这不就是瞌睡遇到了枕头。
贾琏并不打算让迎春攀高枝,只希望迎春的亲事不给自己拖后腿,让人看轻他就是,万万没想到竟然能捞到一个年轻的举人。
虽然这位举人家中清贫,可对于贾琏这样从未正经短过银钱的勋贵子弟来说,穷不穷的并没有什么要紧的,重要的是名声好听啊。
他满口应了下来:“既然是姑妈掌过眼的,必然是十分好的人选,我先代二妹妹谢过姑妈了,今日夜里便与大老爷说去。”
在贾琏心里,迎春的亲事能做主的只有老太太和贾赦,既然贾敏能在一旁说和,老太太那里应当无二话。
至于贾赦,不是贾琏盲目自信,从他到户部任职之后,贾赦待他便不似从前那般呼来喝去了。多数情况下他还是能听得进去贾琏的意见,况且这桩亲事百利而无一害,贾琏想不出贾赦反对的理由。
贾敏见贾琏只听是一位少年举人,其他情况便都不再打听,也不问迎春意愿如何。虽说是信任自己,又何尝不是对迎春的轻视。
她一时之间有些说不上的悲哀,匆匆打发了贾琏,便来黛玉屋子里看她。
黛玉屋子里铺了一床的春衫,中间还夹着几套胡服,都是前段时日英莲做的。
去年年底家中的老仆便把封氏从姑苏带到了上京。
因得知自幼走失的女儿便在上京,封氏不顾兄长的阻拦,执意要与那老仆一道北上。
封氏的长嫂早就不满家中多养一人,也使劲地撺掇,封氏兄长拿林家老仆递上来的名帖去官府中备了案后,也立刻松了口。
乍一见到英莲,封氏只凑近端详了她片刻,便软在地上哭了起来,只说英莲还未脱幼时的模样,且与她父亲长得十分相像,正是她的英莲没错。
不单封氏如此,英莲见到母亲之后,也模糊记起了刻意遗忘的幼时之事,母女二人抱头痛哭。
她恢复了姓名,冯渊也说自己父母早亡,必定把封氏当亲母一般赡养。
因想在上京安顿下来,冯渊变卖了在金陵的产业,拿了本钱在上京开了一间卖布料的铺子。没想到封氏竟然绣工了得,靠着这门手艺也渐渐在京中有了一门营生。
只她年轻时就把眼睛熬坏了,英莲在她的教导下也学得有模有样的。她得林家相助,寻到了生母,自觉无以为报,黛玉夸她的绣活好,便十分殷勤地要替黛玉做衣裳。
见黛玉看了衣裳之后并未嫌弃,英莲松了一口气。林家给她的都是好料子,她生怕黛玉不喜毁了料子。
“这件胡服瞧着简单,是我娘亲自做的,针眼密到都看不出来,等天晴了玉儿妹妹穿着去跑马最好不过。”
“伯母眼睛不好,怎好让她亲自做?”黛玉拿起胡服细看了一眼,袖口的花纹确实栩栩如生,便兴致勃勃地拉着英莲,要听她讲绣法。
贾敏便笑她:“瞧你这模样,不知道的还以为你绣活有多好呢。”
贾敏从未要求黛玉练习绣活,这几年她就断断续续做了几个香囊,林海和贾敏各得了一个,还有一个两年了都没做完,砚哥儿还在眼巴巴地望着。
“就不兴我问问。”黛玉努了努嘴,“等我研究清楚了,赶明儿也给母亲做一件。”
贾敏只是笑了笑,慈爱地摸了摸黛玉耳边的碎发,柔声道:“好,我就只等着你的衣裳了。”
没过几日,贾琏那里便传了消息过来,贾赦与邢夫人已经同意了迎春的婚事,贾琏便约了杜青出来,二人商量着如何提亲走六礼之事。
因杜青传了书信告知族中亲长,等他们赶来上京已是一个月之后的事了。
贾琏的调令也差不多是同时下来的,巧的是他补的缺正东昌府下属高唐州,乃是一个从七品的判官。
从正九品到从七品,连升了三阶,虽离了上京,可也让贾琏少熬了五六年。
判官是一州同知的佐官,东昌府也是富饶之地,高唐州的同知与贾琏大舅舅师出同门,想来张家在贾琏补缺一事上也是出了力的。
不说贾琏,缮国公府的石光珠补了五成兵马司的缺,更让人眼红,一时之间观望的勋贵们一股脑涌向户部,争着还国库的欠银。
只后头还欠银的勋贵们圣上虽都有褒奖,可到底没有石光珠和贾琏这般令人垂涎了。
便是在还了银子后还有些心疼的贾母和贾赦得了消息,心里也不由得舒坦了起来。
惟独王夫人不快活。
花了几十万两银子,到头来只为贾琏做了嫁衣。
娘娘建省亲别院的银子正缺着,好不容易年底各地交账过后手头松了一些,大房又给迎春定了一门亲事,公中还要出一份嫁妆。
王夫人恨的牙都要咬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