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余晖残照(6) - 曾国藩家书大全集 - 曾国藩著 雅瑟主编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60章余晖残照(6)

第60章余晖残照(6)

“顺斋排行”虽为身旁小人所愚弄,然心术亦欠光明,惟最善联络京官,牢笼乡绅,鄂人官京师者津津乐道。近年如沈幼丹在江,蒋芗泉在浙,皆以联络绅士大得名誉,跪道攀留。而云仙以疏斥绅士,终不得久于其位。闻渠与左季高甚为龃龉,罢官后必更郁郁。弟此次赴鄂,虽不必效沈、蒋之枉道干誉,然亦不可如云仙之讥侮绅士,动成荆棘。大约礼貌宜恭,银钱宜松,背后不宜多着贬词,纵不见德,亦可以远怨矣。接两弟正月廿三日信,澄弟以金陵驳案宜一办再办,现拟附片办之。尧阶全愈,至慰至慰。老年服大黄,体气诚不可及,然谓是乾隆间生人,则实非也。此后凡兄寄鄂之信,或将原信付澄一阅,或抄一分寄湘,听沅弟斟酌。顺问近好。

同治五年三月十六日

【译文】

澄弟、沅弟左右:

三月十五日收到沅弟二月廿四从县城发出的信,知道沅弟已起程赶赴湖北上任,这时大约就要到武昌了,心里想着再多嘱咐你一句。

这里的军事,初四潘军打了一个胜仗。初六马队受到小挫,步军小胜。初七李幼泉一军小败。他所率领的一万人还有一半没到齐,太轻敌了,以致损兵折将。十三日敌人向西南窜退,潘军追了上去。十四日获一小胜,敌人又折回向北逃窜,想全力进犯运河,不知山东诸军能不能抵挡得了,真让人焦虑。以前听说捻匪不如发逆厉害,张总愚一股又不如任、赖等一股敌人厉害,却不知道张总愚逆贼居然如此狡猾剽悍,竟没有办法可以制住他。

沅弟到任以后,仍然须以治兵自强为第一要义。小宋到湖北任藩台这事,已经写信和乔鹤侪商量,请他一面派人接待,一面附片奏明。颜光杰也奉命到湖北去了。弟在襄阳驻守很好,春霆可以驻扎在南阳,让他把粮台设在襄阳,刘仲良就改为驻守徐州等地吧。

谢恩的奏折写得还算稳妥适当。写奏折的好手竟然找不到一个。我也早就想着要找一名写折高手,却太难挑选了。能勉强请得意城出山,帮助两三个月,或许可以从容找到代替的人。有号称名士,眼高手低,不懂事理,不合时宜的人,却不可以请。

“顺斋排行”(官文上奏折排挤曾国荃)虽然被身旁小人所愚弄,然而其心术也有失光明磊落,只是最善于联络京官,笼络乡绅,在京城做官的湖北人对他津津乐道。近些年如沈幼丹在江苏,蒋芗泉在浙江,都以笼络绅士而名声大振,人都跪在路上挽留他们。而云仙上疏斥责绅士们,终究官位坐不长。听说他和左季高很不合,罢官后一定更加郁郁寡欢。弟这次到湖北去,虽然不必仿效沈、蒋那样沽名钓誉,但是也不要像云仙那样讥讽侮辱绅士,动不动就搞得周围遍是荆棘。大体在礼数神态上应恭敬谦逊,在银钱上应豪爽大方,而在背后也不应多说别人的坏话,这样纵然不被认为有德,也可以远离怨恨了。接到两弟正月廿三日的信,澄弟认为金陵驳案应该一办再办,现拟好附片办理。

尧阶病全好了,至感欣慰。老年服用大黄,体力确非常人能比,然而说是乾隆年间出生的人,实际上并非如此。以后凡是我寄到湖北的信,或将原信交给澄弟看,或者抄一份寄回湖南老家,沅弟可视情况而定。顺问近好。

同治五年三月十六日(1866年4月30日)

【精华点评】

曾国荃奉旨授湖北巡抚,曾国藩嘱咐他“到任后,须以治兵自强为第一义”。为挽救摇摇欲坠的清王朝统治,曾国藩殚精竭虑,不遗余力地镇压太平军。不仅创建了湘军,还参与组建了淮军、练军,在建军、治军和作战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方针原则,由文臣而成为著名的军事家,并为推进晚清军事近代化作出了贡献。他大量网罗、培育军政人才,涌现了如左宗棠、李鸿章等一批军政要员,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军事政治集团,对晚清政局影响颇大。

曾国藩强调军人行为以“勤恕廉明”和“谦慎”为准则。要求各级官长勤以治事,恕以待人,廉以服众,明以应务,身体力行,知人善任,使部队保持紧张、融洽的气氛。告诫部属务必谨慎谦虚,戒骄戒惰,因为军队有了骄气、惰气,必然要打败仗。曾国藩认为“精练勤训”为提高战斗力的重要措施。指出不练之兵断不可用,训练不精,不可征战,要求营官坚持不懈抓好部队训练。还将“训”和“练”分开,分别提出具体要求。训分“训营规”和“训家规”两种。训营规主要是点名、操练、巡更李鸿章、放哨。训家规主要是禁嫖赌、戒游惰、慎语言、敬尊长。练分“练技艺”与“练阵法”,并说明阵法虽好而士兵无胆艺,临阵还会奔逃,还强调“立法行令”“宽严相济”的治军方针。认为溺爱不可以治家,宽纵不可以治军。强调部队要规矩森严,进止划一。为此制定营制、营规以为准绳,编《水师得胜歌》《陆军得胜歌》《爱民歌》等歌诀让士兵学唱,以求自觉遵守。提出治军应宽严相济,宽在利和名,严在礼和义;四者兼备,即使骄兵悍将也能统驭。

【经典格言】

大约礼貌宜恭,银钱宜松,背后不宜多着贬词,纵不见德,亦可以远怨矣。

位重权高皆危道也

(1867年2月26日与九弟曾国荃书)

【家书】

沅弟左右:

日内有战事否?留霆军剿任、赖一股,昨已附片具奏1,另有弟案。嗣后奏事,宜请人细阅熟商,不可一意孤行,是非己人,为嘱。

弟克复两省,勋业断难磨灭,根基极为深固。但患不能达,不患不能立;但患不稳适,不患不峥嵘。此后总从波平浪静处安身,莫从掀天揭地处着想。吾亦不甘为庸庸者,近来阅历万变,一味向平安处用功。非委靡也,位太高,名太重,不如是,皆危道也。

同治六年正月廿二日

【注释】

1附片:这里指附在公文后。

【译文】

沅弟左右:

最近几天有战事吗?决定留春霆率领军对和任柱、赖文光一股敌军作战,昨天已将此事附在公文后奏明皇上,并另写了一件咨文给你。我劝你以后上奏什么事情,应该先请人仔细审阅、认真商量,不要一意孤行,总是觉得自己都对,别人都是错。

你收复了两个省,这个功劳绝不会被磨灭,你的地位也是很稳固的。只担心你做事不够圆融,不怕不成就功名;只怕不稳当,不怕不显耀。这以后总要平平稳稳地做人,不要总想做什么翻天覆地的事情。我也是个不甘于平庸的人,近年来我经历了许多变化,总是在平稳安全上下工夫。不是委靡不振,而是位置太高,名望太重,不这样做,到处都是危险的道路,容易招来灾祸。

同治六年正月廿二日(1867年2月26日)

【精华点评】

这是一封简短的信,信中曾国藩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向曾国荃讲“位太高,名太重,不如是,皆危道也”。四十岁之前就建立了大功大业,于曾国荃来说,他需要的是如何安稳地把官当好,不需要再建功立业。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曾国藩深知“处大位大权而兼享大名,自古曾有几人能善其陌路者”。

老子曾说过“物极必反”,如果太过炫耀自己的功劳,早晚有一天危险会到来。做事圆融,踏踏实实,正如曾国藩所说的并不是甘心做平庸的人,而是一种成熟的处世方法,只有这样藏而不露才不至于招来灾祸,而不按事情的客观规律做事,凡事一意孤行,终究会遭受挫败。

【经典格言】

此后总从波平浪静处安身,莫从掀天揭地处着想。吾亦不甘为庸庸者,近来阅历万变,一味向平安处用功。非委靡也,位太高,名太重,不如是,皆危道也。

人以极品为荣,吾以为苦恼之境

(1867年7月7日与四弟曾国潢书)

【家书】

澄弟左右:

闻弟与内人白发颇多,吾发白者尚少,不及十分之一,惟齿落较多,精神亦尚能支持下去。诸事棘手,焦灼之际,未尝不思遁入“眼闭箱子”之中,昂然甘寝,万事不视,或比今日人世差觉快乐。乃焦灼愈甚,公事愈烦,而长夜快乐之期杳无音信,且又晋阶端揆,责任愈重,指摘愈多。人以极品为荣,吾今实以为苦恼之境。然时势所处,万不能置身事外,亦惟有做一日和尚撞一口钟而已。

哥老会1匪,吾意总以解散为是。顷已刊刻告示,于沿江到处张贴,并专人至湖南发贴。兹寄一张与弟阅着。人多言湖南恐非乐土,必有劫数。湖南大乱,则星冈公之子孙自须全数避乱远出。若目前未乱,则吾一家不应轻去其乡也。

南岳碑文,得闲即作。吾所欠文债甚多,不知何日可偿也。

此间雨已透足,夏至插禾尚不为迟,但求此后晴霁耳。

同治六年六月初六日

【注释】

1哥老会:在四川称“袍哥”,自称“汉留”,在长江中下游则称“红帮”。它与洪门(天地会)、青帮齐名,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的三大帮会之一。

【译文】

澄弟左右:

听说你们夫妇白了很多头发,我的白发还少,不到我头发的十分之一,就是牙齿落得比较多,精神也还能支持下去。各种事情都很难办,焦虑的时候不是没想过逃到棺材里,毫无顾忌地睡甜美的觉,什么事都看不见,也许比活在人世更觉快乐。于是焦虑的越多,公事就觉得杂乱,而长夜快乐之期却毫无音信。我又升为大学士,责任越重,受到的指责也越多。别人以官品最高为荣耀,可我现在真是把这事当成痛苦的事。但时势处于这种状况,绝不可能置身事外,也只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罢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