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人生巅峰(14)
第46章人生巅峰(14)
【经典格言】“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望以讲求将略为第一义,点名看操等粗浅之事必躬亲之,练胆料敌等精微之事必苦思之。
观人以有操守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
(1860年8月24日与曾国荃、曾国葆书)
【家书】
沅、季弟左右:
初七日接沅弟初三日信、季弟初二日信,旋又接沅弟初四日信,所应复者条列如左:
辅卿而外,又荐意卿、柳南二人,甚好!柳南之笃慎,余深知之,惠卿亮亦不凡。余告筱荃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又嘱其求润帅、左、郭及沅荐人,以后两弟如有所见,随时推荐,将其人长处短处一一告知阿兄,或告筱荃,尤以习劳苦为办事之本。引用一班能耐劳苦之正人,日久自有大效,无以不敢冒奏四字塞责。
季弟言出色之人,断非有心所能做得,此语确不可易。名位大小,万般由命不由人,特父兄之教家、将帅之训士不能如此立言耳。季弟天分绝高,见道甚早,可喜可爱!然办理营中小事,教圳弁勇,仍宜以勤字做主,不宜以命字谕众。
润帅先几陈奏以释群疑之说,亦有函来余处矣。昨奉六月廿四日谕旨,实授两江总督兼授钦差大臣。恩眷方渥1,尽可不必陈明。所虑考,苏、常、淮、扬无一支劲兵前往。位高非福,恐徒为物议之张本耳。
余好出汗,沅弟亦好出汗,似不宜过劳,宜常服蜜芪。京茸已到,日内专人送去。
咸丰十年七月初八日
【注释】
1恩誊方渥:指皇上的恩典如此优厚,隆重。
【译文】
沅弟、季弟左右:
初七接到沅弟初三的来信和季弟初二的来信。接着又接到沅弟初四的来信。应答复之事,回答如下:
除了辅卿以外,又推荐意卿、柳南两位,很好!柳南的诚笃谨慎,我很了解。意卿看来也不同凡响。我告诉筱荃观察人的方法,主要是有爱憎分明操有原则而没有官气,办事有条件有理而不是口出狂言。又嘱咐他求润帅、左、郭以及沅弟荐人,以后两位弟弟如果有所发现,随时推荐,把推荐人的长处短处一五一十告诉兄长,或者告诉筱荃,尤其是习惯于劳苦为办事的根本。引用一班能吃苦耐劳的正人君子,日子久了自然可以看见大的效应,不要以“不敢冒奏”四个字为借口来搪塞。
季弟说出色的人,绝不是有心就能做得出来的,这话是至理不可更改。名位的大小,万般都是由于天命不由人定的。只是父兄的教育家庭,将帅的训导士兵,不能这么说罢了。季弟天分很高,见道很早,可喜可爱!然而办理军营中小事,教训士兵,仍然以劝导为主,不适宜以命令口吻来训谕大家。
润帅先前几次陈奏,以释大家疑团的说法,也有信到我这里。昨天奉到六月廿四日的谕旨,实授我为两江总督兼授钦差大臣。皇上的恩典如此隆重,如此受到信任,尽可以不必陈明。现在所忧虑的是,苏、常、淮、扬没有一支强有力的部队可以前往。地位高了不是件好事,恐怕白白作为人为议论批评的材料。
我爱出汗,弟弟也爱出汗,似乎不适宜过于劳累,应常服一些蜜芪等补药。京中的鹿茸已到,近日派专人送去。
咸丰十年七月初八日(1860年8月24日)
【精华点评】
《清史稿·曾国藩传》记载:“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悚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这段话是说,陌生人只要被曾国藩的三角眼静静地望一会儿,其才情品性就会被曾国藩看得一清二楚。曾国藩作为清代的中兴名臣,对用人之道极为重视。他善用人,源于善知人,在知人方面更是眼光锐利,经验丰富。曾国藩不仅留心察人,还将其相人经验总结成口诀,其中总结“贵相”和“富相”的口诀是: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涵容是贵相;事有归着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总结“邪正”“真假”“功名”“主意”“条理”等的口诀是: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经典格言】
余告筱荃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
引用一班能耐劳苦之正人,日久自有大效,无以不敢冒奏四字塞责。
行军最忌有赫赫之名
(1862年11月24日与九弟曾国荃书)
【家书】
沅弟左右:
排递一缄,知守局平安如常,至以为慰。大官圩等处之粮多为我军所焚,则金陵援贼之粮必难久支,城贼之粮多寡,则不敢必耳,计忠、侍引退之期必不甚远。
吾前有信嘱弟以追为退,改由东坝进兵,先剿溧阳1,以至宜兴。先占太湖之西岸,水师亦由东坝进兵,俾李朝斌先在太湖西岸立住脚跟,则战船处处可到,而环湖之十四府州县处处震动,贼则防不胜防,我则后路极稳。较之株守金陵者,有死活之分,有险易之别,但无赫赫之名耳。
凡行军最忌有赫赫之名,为天下所指目,为贼匪所必争。莫若从贼所不经意之处下手,既得之后,贼乃知其为要隘,起而争之,则我占先着矣。余今欲弃金陵而改攻东坝,贼所经意之要隘也。若占长兴、宜兴、太湖西岸,则贼所不经意之要隘也。愿弟早定大计,趁势图之,莫为浮言所惑,谓金陵指日可下,株守不动,贪赫赫之名,而昧于死活之势。至嘱至嘱。
如弟之志必欲围攻金陵,亦不妨掀动一番,且去破东坝,剿溧阳,取宜兴,占住太湖西岸,然后折回再围金陵,亦不过数月间事,未为晚也。
吾兄弟誓拼命报国,然须常存避名之念,总从冷淡处着笔,积劳而使人不知其劳,则善矣。
同治元年十月初三日
【注释】
1溧阳:位于江苏省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
【译文】
沅弟左右:
从排筏递送来的这封信中,得知金陵守局平安如常,心中很是欣慰。敌军大官圩等处的粮草多被我军焚毁,那么敌军金陵援军的粮草势必难以长久支持下去,城中敌军的粮草多还是少,我不敢肯定。估计敌援军的忠王(李秀成)、侍王(李世贤)两部撤退的日期应该是为期不远了。
在前一次的信中,我就已经嘱咐弟弟要以追为退,改从东坝进军,先行围剿溧阳,灭溧阳之敌后,再往宜兴方向行进,以占领太湖西岸,水师也由东坝进军。若使李朝斌先在大湖西岸站住脚跟,那么我军的战船处处可到,而环绕着太湖的十四个府州县也会处处震动,敌军对我们防不胜防,我军的后路就很稳固了。这一战略,比起在金陵守株待兔,形势有死活之分、险易之别,只不过是没有显赫的名声罢了。
行军打仗之时,最忌讳有赫赫之威名在外,为天下人所瞩目,为敌人小心防范。与其贪图虚名,还不如从敌人不注意的地方下手,待得势之后,敌人才悟出要害在何处,这时再奋起争夺也无济于事,因为我们已抢先一步下手,占了先机。若现在放弃金陵,改攻东坝,正是敌人注意的要害之处;占领长兴、宜兴、太湖西岸,恰为敌人不注意的要害之处。希望弟弟早日下定决心,制定出统领大局的谋略,以便趁势攻占。千万不可被浮躁的传言所迷惑,说什么金陵指日便可攻下,为贪求赫赫大名,就死守此地不动,而不明了死活之势。至嘱至嘱。
如果贤弟的意愿一定要想围攻金陵,也不妨先就势掀动一番,先去破东坝,剿溧阳,取宜兴,占住太湖西岸,然后挥军折回再围攻金陵,这也不过是几个月内的事情,不会影响围攻金陵的大计。
我们兄弟立誓拼命报国,但也须常存避开大名声的念头,做事总要从冷淡的地方下手,积功劳而又使人不知我们的功劳,那就最好不过了。
同治元年十月初三日(1862年11月24日)
【精华点评】
在作战指导方面,曾国藩以总揽全局、审势审力为制定战略的出发点。认为制定战略方针,“宜从大处分清界限,不宜从小处剖晰微茫”;要“审势”,对地势、敌势详查清楚;要“审力”,弄清敌我双方兵力兵器的对比;要倾听各种意见,择善而从。基于上述原则,他用来对付善于防守的太平军的战略方针是:争上游,争要地,节节进击;先扫清外围,最后夺取金陵。他所制定的镇压善于流动作战的捻军的战略方针也体现了“以静制动”、争取战场主动权的思想。
【经典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