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人生巅峰(13) - 曾国藩家书大全集 - 曾国藩著 雅瑟主编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45章人生巅峰(13)

第45章人生巅峰(13)

若为潜藏之计,亦有须熟筹者。大凡才大之人,每不甘于岑寂,如孔翠洒屏,好自耀其文彩。林文忠晚年在家,好与大吏议论时政,以致与刘玉坡制军不合,复思出山。近徐松龛中丞与地方官不合,复行出山。二人皆有过人之才,又为本籍之官所挤,故不愿久居林下。沅弟虽积劳已久,而才调实未能尽展其长,恐难久甘枯寂。目下李筱荃中丞相待甚好,将来设与地方官不能水乳交融,难保不静极思动,潜久思飞。以余饱阅世态、默察时局,则劝沅行者四分,劝沅藏者六分。以久藏之不易,则此事须由沅内断于心,自为主持。兄与澄不克全为代谋也。余前所谓腊月再有确信者大率如此,下二次更当申明之。

同治四年十二月十五日

【注释】

1龃龉(juyu):牙齿上下对不上,比喻不相投合,抵触。

【译文】

澄弟、沅弟左右:

近来的敌情是张总愚一部还在南阳,赖文光、任柱等部尚在光州、固始一带。

听说京城的东北、山海关外、奉天等地方马匪十分猖獗,已派文尚书、福将军去剿灭,还没有得手。新近授予徐海道、张树声为直隶按察司,圣上的意思是多调派淮军去保卫京城,局势又该有一些变化了。

沅弟进退的决定,我先前多次说起过,到十二月底才有准确的消息。近来深思熟虑,劝弟出山的意思不过只占十分之三四,劝弟潜藏隐居的意思竟占了十分之六七。

部中的新规矩很多。我这里比如金陵续保一案和皖南肃清保案全被驳斥,其余小事也总遭到驳斥;而言官对于办事的官员、有功之臣,责备很苛刻,措辞十分严厉,让人寒心。军事方面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头绪繁多。西北各省军饷本来就少,转运尤其艰难。处在山西这个地方,而银钱的一分一文都要奏明朝廷,难以放开手脚办事情。如果改调于凋敝残败的省份,那么就是推行的克剥民众、敛取怨恨的政策,恐怕还是无济于事。去年三、四月间,我兄弟正当万分艰苦窘迫时,户部还把江西厘金调拨走,包围金陵的军队几乎瓦解。与共事的人容易发生矛盾,稍微露出声色,大家就批评为居功自傲。做出山的打算,实在是担心、怄气的时候多,舒服的时候少。

如果做潜藏不出的打算,也要认真筹划。凡才气大的人,都不甘心于寂寞,就像孔雀开屏,喜好自己夸耀色彩。林文忠晚年待在家里,还喜欢与大官议论时政,以致和刘制军玉坡合不来,又想出山。近来徐松龛中丞和地方官员不合,再行出山。这两人都有出众的才华,又被他老家的官员排挤,所以不愿长期隐居。沅弟虽然积久劳顿,但肯定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可能难以长期甘于寂寞。目前,李筱泉中丞对沅弟很好,将来假设与地方官不能和睦相处,难以保证不会静极思动、潜久思飞的。

凭我观察世态的丰富阅历,默默察看时局,则劝沅弟出山的想法占四分,对沅弟隐居的想法占六分。因为长期隐居不容易,那么此事必须由沅弟在心中自己决定。为兄与澄弟不能全部代为做主。我先前所说十二月再有确切的消息大致是这样,下两次更应该作详细说明。

同治四年十二月十五日(1866年1月31日)

【精华点评】

当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俩引领的湘军攻取金陵,建不世之功之后,他们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郭昆焘如此评说:“侯相兄弟克复金陵,竟犯天下之大忌,群起而力诋之。”其实,矛盾的焦点人物是曾国荃,群言嚣嚣,主要是对着他来的。曾国荃为人“傲”,自从带吉字营出征,战功累累之后,与诸将的矛盾愈益深刻。如与彭玉麟、杨载福有事相商,往往“声色俱厉”。诸将极为不满,又碍于曾国藩情面,于是不断出现“告去”的情况。曾国荃还有一点就是比较“贪”。连曾国藩都说过他“老饕名遍天下”,不改掉这个毛病,早晚会生事端。所以曾国藩苦心劝告他:“处大位大权而兼享大名,自古能有几人善其末路者?总须设法将权位二字,推让少许,灭去几成,则晚节渐可以收场耳。劝弟出山不过十分之三四,劝弟潜藏竟居十分之六七。”这次,曾国荃总算听进哥哥的劝告,在攻占金陵两个多月以后,就以“遍体湿疮、彻夜不眠”为由,奏请开缺回原籍,带着成箱的金银财宝,回湘乡享清福去了。

【经典格言】

劝弟出山不过十分之三四,劝弟潜藏竟居十分之六七。

大凡才大之人,每不甘于岑寂,如孔翠洒屏,好自耀其文彩。

行军要刻刻存爱民之心

危急之时,只有在己者靠得住

(1862年11月4日与曾国荃、曾国葆书)

【家书】

沅、季弟左右:

都将军派兵四营来助守,固属可喜,而亦未必可恃。凡危急之时,只有在己者靠得住,其在人者,皆不可靠。恃之以守,恐其临急而先乱;恃之以战,恐其猛进而骤退。幸四营人数不多,或不致搅动弟处全局。否则彼军另有风气,另有号令,恐非徒无益而反有损,弟宜谨慎用之。

去年春间,弟不要陈大富一军,又不留成大吉一军,余深喜弟之有识有志也。

予药银米,余刻刻不忘,弟刻刻宜存节省之意,不必函1函苦催。大约弟设身处地所能办到者,兄亦必能办到;兄所束手不能办者,虽弟设身处地,亦无如何也。

同治元年九月十三日

【注释】

1函:信函。

【译文】

沅弟、季弟左右:

都将军派四个营的军队来助守,固然可喜,但也未必可靠。凡是在危急时刻,只有自己的人靠得住,而别人都靠不住。靠别人防守,恐怕临战时会先乱;靠别人作战,恐怕会因猛攻快退而溃败。幸而这四个营人数不多,或许不至于扰乱弟弟的全局。不然,这部分军队就会另有一种风气、一种号令,恐怕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弟弟小心使用这支军队。

去年春天,弟弟没要陈大富一军,又没有留成大吉一军,我很高兴弟弟的有识之志。

弹药银米,我时刻不忘,弟弟要时时想着节省,不必每封信都苦苦去催。大约弟弟设身处地所能办到的,我也一定能办到;我所束手无策的事情,即使弟弟设身处地,也没有办法。

同治元年九月十三日(1862年11月4日)

【精华点评】

曾国藩说在危急时刻只有自己的人靠得住这话很是经典。春秋战国时,一个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作战。父亲已当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号角吹响,战鼓雷动,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支箭。父亲严肃地对儿子说:“这是家传宝箭,带在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要抽出来。”儿子非常高兴,贪婪地推想着箭杆、箭头的样子,耳边仿佛响起嗖嗖地射箭声音,敌方的主帅应声倒下。果然,佩戴宝箭的儿子英勇无比,所向披靡。当鸣金收兵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胜利的豪气,完全违背了父亲的叮咛,强烈的欲望驱使他嗖地一下拔出箭,想看个究竟。然而他瞬间惊呆了。一支断箭,箭囊里装的竟然是一只折断的箭,“我竟然一直带着只断箭打仗”。儿子不禁吓出一身冷汗,仿佛一瞬间失去支柱的房子,意志轰然倒塌。最后儿子惨死在乱军之中。父亲来到儿子身旁,拣起那只断箭,沉重地啐一口道:“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儿子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祖传的箭上,才有了他的骁勇无敌,而当他看到箭是断的时候,就失去了自信,结果惨死乱军中。这是多么可悲的人啊!外物总是在不断变化着,谁知道它下一秒会成什么样子,而危急关头,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是最实际的。在这世界上,只有自己才能帮助自己成就美好曾国藩手札的人生,也只有自己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而只有自信,人才能充分地认识自己,挖掘自己的潜力,克服困难和挫折,到达成功的彼岸。

【经典格言】

凡危急之时,只有在己者靠得住,其在人者,皆不可靠。恃之以守,恐其临急而先乱;恃之以战,恐其猛进而骤退。

望弟稳守,不可急于出壕打仗

(1862年11月15日与九弟曾国荃书)

【家书】

沅弟左右:

接弟二信,因余言及机势,而弟极言此次审机之难。弟虽不言,而余已深知之。萃忠、侍两酋极悍极多之贼,以求逞于弟军。久病之后,居然坚守无恙。人力之瘁,天事之助,非二者兼至,不能有今日也。当弟受伤,血流裹创,忍痛骑马,周巡各营,以安军心,天地鬼神,实鉴此忱。以理势论之,守局应可保全。然吾兄弟既誓拼命报国,无论如何劳苦,如何有功,约定始终不提一字,不夸一句。知不知,一听之人;顺不顺,一听之天而已。

审机审势,犹在其后,第一先贵审力。审力者,知己知彼之切实工夫也。弟当初以孤军进雨花台,于审力工夫微欠。自贼到后,一意苦守,其好处又全在审力二字,更望将此二字直做到底。古人云兵骄必败,老子云两军相对哀者胜矣。不审力,则所谓骄也;审力而不自足,即老子之所谓哀也。

药二万、银二万,及洋枪一批,日内准交轮舟拖带东下,其余银米子药,苦于逆风,不能到皖,望弟稳守,不可急于出壕打仗。十月间,吾再添派护军前往助弟。弟之新勇,十月亦可赶到。昨日风雨,余极忧灼也。

同治元年九月廿四日

【译文】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