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京宦生涯(11) - 曾国藩家书大全集 - 曾国藩著 雅瑟主编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2章京宦生涯(11)

第12章京宦生涯(11)

【译文】儿子国藩跪着禀告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八月初三日,儿寄出第十一封信。信很长,不知道是不是已经收到了?十四日接到家信,内有父亲、叔父、丹阁叔的信各一件,知道丹阁叔考取县学生员,家中各大人身体康健,非常高兴!

儿子于八月初六日,移住绳匠胡同北头东屋,房子很好,一共十八间,每月房租京钱二十千文。以前在棉花胡同,房子太促,现在房子清爽干燥,气象轩敞,儿子和九弟说,恨不能接堂上各大人来京城居住。

儿子身体健康,九弟也如常,日前不过一点小病,两天便好了,没有吃补药,甲三自病体复原后,一天天胖了,每天活蹦乱跳,精神不倦,长媳妇也如常。九弟《礼记》已读完,现在开始读《周礼》。

心斋兄在八月十六日(离开京城),儿子向他借银四十千钱寄回家用,他答应到湘乡时,送银子二十八两交勤七叔处转交儿子家,并且说万无一失。儿子与他约定,他回京城时偿还他,如果到家里,不必先还他。

另外,儿子寄有冬菜一篓,朱尧阶的寿屏一付,在心斋处。冬菜托交勤七叔送到家里,寿屏托交朱啸山转寄到香海那里,月内准定有信去。王睢园那里,去年冬天有信去,至今没有回信,真不可理解。颜字不适宜写白折,儿子准备改临褚、柳字体。

去年跪托叔父大人的事,承他找了一具寿材,感激之至!叩头万拜。如果能再找一具,就在今冬明春办更妙,敬谢叔父,另有信一封,是专门写给叔父大人的。儿子在京城一切都会小心谨慎。

儿子跪禀

道光廿一年八月十七日(1841年10月1日)

【精华点评】

文中九弟即曾国荃(字沅甫),是曾国藩父亲曾麟书的第四个儿子,族中排行第九,故人称“曾老九”。曾国荃自幼聪明灵敏接受严格的家塾教育,又曾从曾国藩学于京师,他在兄弟五人中天分最高,个性也最为倔犟,后为封疆大吏。

1840~1847年间,曾国藩一直在翰林院、詹事府担任闲职。

文中书信中,曾国藩提到移居住所,房房子共十八间,清爽干燥,气象轩敞,很希望接家中长辈来供养,说明他的境遇有了好转,生活也有了改善。

【经典格言】

男身体平安,九弟亦如常,前不过小恙,两日即愈,示服补剂。甲三自病体复元后,日见肥胖,每日欢呼趋走,精神不倦,家妇亦如恒。九弟《礼记》读完,现读《周礼》。

寄家银馈赠贫寒亲戚

(1844年4月27日与祖父母书)

【家书】

孙国藩跪禀祖父母大人万福金安:

二月十四孙发第二号信,不知已收到否?孙身体平安,孙妇及曾孙男女皆好。

孙去年十二月十八曾寄信到家,言寄家银一千两,以六百为家中还债之用,以四百为馈赠亲族之用。其分赠数月,另载寄弟信中,以明不敢自专之义也。后接家信,知兑啸山百三十千,则此银已亏空一百矣。顷闻曾受恬丁艰,其借银恐难遽1完,则又亏空一百矣。所存仅八百,而家中旧债尚多。馈赠亲族之银,系孙一人愚见,不知祖父母、父亲、叔父以为可行否?伏乞裁夺。

孙所以汲汲2馈赠者,盖有二故:一则我家气运太盛,不可不格外小心,以为持盈保泰之道。旧债尽清,则好处太全,恐盈极生亏;留债不清,则好中不足,亦处乐之法也,二则各亲戚家皆贫,而年老者,今不略为资助,则他日不知何如?孙自入都后,如彭满舅曾祖、彭王姑母、欧阳岳祖母、江通十舅,已死数人矣,再过数年,则意中所欲馈赠之人,正不保何若矣!家中之债,今虽不还,后尚可还;赠人之举,今若不为,后必悔之!

此二者,孙之愚见如此。然孙少不更事,未能远谋,一切求祖父、叔父做主,孙断不敢擅自专权。其银待欧阳小岑南归,孙寄一大箱衣物、银两概寄渠处,孙认一半车钱,彼时再有信回。孙谨禀

道光廿四年三月初十日

【注释】

1遽:急速,迅速。

2汲汲:通“急急”,急切的样子。

【译文】

孙儿国藩跪禀祖父母大人万福金安:

二月十四日我寄出了第二号家信,不知道已经收到了没有?我身体平安,您孙媳以及曾孙们都好。

去年十二月十八日,曾经寄信到家,说寄家用银子一千两,其中用六百两还债,用四百两送赠亲戚族人,分送数目另写在给弟弟的信中,表明我不敢自己专断的意思。后来接到家信,知道兑啸山百三十千,那这笔银子便亏空一百两了。刚刚听说曾受恬堂上有丧事,他借的银子恐怕难以迅速付还,那不又亏空一百两吗?所以仅仅剩下八百两,我家旧债还多,送亲戚族人的钱,是孙儿一个人的愚蠢见解,不知祖父母大人、父亲、叔父认为行得通吗?希望祖父大人裁决。

孙儿之所以急于送赠,有两个缘故:一是我家气运太盛了,不可以不格外小心,要注意持盈保泰的功夫,旧账还尽,好处最全,恐怕盈到极点便转为亏损,留点债不还清,那只以嫌美中不足,但也是处世乐道的办法。二是各亲戚家都穷,而年老的,现在不略加资助,那以后不知怎么样?自从孙儿进入京城后,如彭满舅曾祖、彭王姑母、欧阳岳祖母、江通十舅,已死了几个。再过几年,那我们想要送赠,不知道人还在不在了!家里的债,今天还不上,以后还可以还;送人的事,今天不做,以后便只有后悔了。

这两件事,是孙儿的愚见。然而孙儿年轻不懂事,不能想得很远,一切求祖父、叔父做主,孙儿决不敢自己做主。这笔银子等欧阳小岑回湖南时,孙儿会托他寄回一大衣箱衣物,连同银两一起带回。孙儿负担一半路费,到时候我再写信回去。

孙儿谨禀

道光廿四年三月初十日(1844年4月27日)

【精华点评】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祖父曾星冈对他的影响最大,即使到了晚年称侯拜相,曾国藩仍自认不如祖父。在曾国藩的心目中,祖父曾星冈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曾国藩一直把馈赠作为惜福之道。他相信富贵在天,非人力所能为之,人所能做的就是庄敬自强,走正大光明之道。曾星冈常常讥笑那些喜欢积攒私财的人家,认为那是败家的兆头。他认为,与其给子孙留下大笔财产,不如教子孙走入正道。他说,如果子孙误入歧途,将来必定锱铢必较,心胸狭隘,到了那时就难以挽回。对此,曾国藩深信不疑,文中他如此重视馈赠和祖父的影响不无关系。

【经典格言】

孙所以汲汲馈赠者,盖有二故:一则我家气运太盛,不可不格外小心,以为持盈保泰之道。旧债尽清,则好处太全,恐盈极生亏;留债不清,则好中不足,亦处乐之法也。二则各亲戚家皆贫,而年老者,今不略为资助,则他日不知何如?孙自入都后,如彭满舅曾祖、彭王姑母、欧阳岳祖母、江通十舅,已死数人矣,再过数年,则意中所欲馈赠之人,正不保何若矣!家中之债,今虽不还,后尚可还;赠人之举,今若不为,后必悔之!

说明寄银馈赠贫寒亲戚的缘由

(1844年4月27日与诸弟书)

【家书】

六弟、九弟左右:

三月初八日接到两弟二月十五日所发信,信面载第二号,则知第一号信未到。比去提塘追索,渠云并未到京,恐尚在省未发也。以后信宜交提塘挂号,不宜交折差手,反致差错。

来书言自去年五月至十二月,计共发信七八次。兄到京后,家人仅检出两次:一系五月廿二日发,一系十月十六日发,其余皆不见。远信难达,往往似此。十二月信有“糊涂”字样,亦情之不能禁者。盖望眼欲穿之时,疑信杂生,怨怒交至。惟骨肉之情愈挚,则望之愈殷;望之愈殷,则责之愈切。度日如年,居室如圜墙,望好音如万金之获,闻谣言如风声鹤唳,又加以堂上之悬思,重以严寒之逼人。其不能不出怨言以相詈1者,情之至也。然为兄者观此二字,则虽曲谅其情,亦不能不责之;非责其情,责其字句之不检点耳。何芥蒂之有哉!

至于回京时有折弁南还,则兄实不知。当到家之际,门几如市,诸务繁剧,吾弟可想而知。兄意谓家中接榜后所发一信,则万事可以放心矣,岂尚有悬挂者哉?来书辩论详明,兄今不复辩,盖彼此之心虽隔万里,而赤诚不啻目见,本无纤毫之疑,何必因二字而多费唇舌?以后来信,万万不必提起可也。

所寄银两,以四百为馈赠族戚之用。来书云:“非有未经审量之处,即似稍有近名之心。”此二语推勘入微,兄不能不内省者也。又云:“所识穷乏得我而为之,抑逆知家中必不可为此慷慨,而姑为是言?”斯二语者,毋亦拟阿兄不伦乎?兄虽不肖,亦何至鄙且奸至于如此之甚?所以为此者,盖族戚中有断不可不一援手之人,而其余则牵连而及。

兄己亥年至外家,见大舅陶穴而居,种菜而食,为恻然者久之。通十舅送我,谓曰:“外甥做外官则阿舅来做烧火夫也。”南五舅送至长沙,握手曰:“明年送外甥媳来京。”余曰:“京城苦,舅勿来。”舅曰:“然,然吾终寻汝任所也。”言已泣下。兄念母舅皆已年高,饥寒之况可想。而十舅且死矣,及今不一援手,则大舅、五舅又能沾我辈之余润乎?十舅虽死,兄意犹当恤其妻子,且从俗为之延僧,如所谓道场者,以慰逝者之魂,而尽吾不忍死其舅之心。我弟我弟,以为可乎?兰姊蕙妹,家运皆舛。兄好为识微之妄谈,兰姊犹可支撑,蕙妹再过数年,则不能自存活矣。同胞姊妹,纵彼无觖望2,吾能不视如一家一身乎?

欧阳沧溟先生夙债甚多,其家之苦况,又有非吾家可比者,故其母丧,不能稍隆厥礼。岳母送余时,亦涕位而道。兄赠之独丰,则犹徇世俗之见也。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