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地域发展不平衡,西部开发,中部崛起
第105章地域发展不平衡,西部开发,中部崛起
咱们文治武功的皇太孙殿下才刚刚及冠。 古往今来可有哪一位储君可以和如今的大明皇太孙朱雄英相提并论?
要说王朝的二世祖,似乎也只有唐朝的太宗拥有贞观之治的丰功伟绩。
可大明的皇太孙殿下还非常年轻啊。
大明的百姓可以人人都吃得到精盐,大明已经修筑了可以抵御整个漠北牧民的长城,又开始修建能够从应天府通往天下各地的水泥官道,还有这亩产惊人的高产农物土豆、红薯和玉米,也有了母豚产后护养手册,只要是阉了的肉豚喂养的好,来年就可以吃上肥美的豚肉。
这日子是越来越有盼头了呀!
而这样的盼头又是谁带来的呢?!
是皇太孙朱雄英。
是那位洪武二十五年五月,朱元璋从洪泽湖仙岛上带回来的、十年前消失不见的皇太孙朱雄英。
是他带来了高产农物的种子,也是他带来了水泥,减轻了修筑长城的成本和人力,也减轻了大明的徭役之苦,还修建了不少水渠,用来灌溉良田。
丰收之年,官府收上去的那点儿粮饷并没有增加太多。
不算是佃户还是农户,他们的手中都有了不少余粮,撑过一年是完完全全没有问题的。
粮食多了起来,能够养更多的人啊。
都说钟鸣鼎食之家。
也讲究儿孙满堂。
中原汉民在这一方面,那真的算得上是整个大陆上的最强,也是最讲究的。
只要是有多的粮食,那既能够多再养两个娃。
不管有多苦,反正只要是饿不死,拖着拖着,这娃也就长大了一些,长大了一些,也就多了一个劳动力,多了一个劳动力就可以多一分收入。
这一笔账,老百姓的心中还是非常清楚的。
朱英看到了户部对于这一年大明天下整个户籍的统计,以往一些没有户籍的人,也放宽了政策,可以办理户籍。
有了户籍也就相当于是有了身份,可以拥有良田,也可以享受到大明官方的各种惠民政策。
当然,现在依然存在着奴隶制度,而且还可能长时间存在。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历史发展的局限性和必然性。
朱英算了算,如今大明人口最多的地方还是淮西、江南这些鱼水之乡。
北地太过寒冷,一年也就一季耕种的时间。
而西北更不用说,嘉峪关外,那都是漠北,都是瓦刺的地盘。
西南之地多山地,海拔也比较高,土地更是贫瘠,种植不了什么农物。
也就这东南之地,有着平原,有着发达的水系,成为了大明百姓最佳生活的地方。
似乎不管是什么朝代都会面临着地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朱元璋披着大衣走了进来。
看到朱英坐在那里沉思,就从身边的王公公手中接过来饭盒,放在桌子上,亲自打开了饭盒,拿出里面的糕点和枸杞燕窝银耳粥。
“在想些什么?”
朱英这才注意到朱元璋来了。
“皇爷爷,大明的人口似乎提升了不少,仅仅是这应天府已经有了一百多万人。”
“只是这地区的发展还是不平衡,西北之地寥无人烟、东南之地寸土寸金。”
“一旦东南之地的人口再度提升起来,我担心到时候田地都不够分。”
“也就很容易造成一些乡绅会把手伸向那些个农户,想办法收取他们手中的田地,扩大自家的良田,壮大自家的实力。”
朱元璋招呼朱英坐过来,自己则是伸手烤着火,说道:“自古以来,这江南之地便是富足之地,人口众多不说,还是一个人杰地灵之地。”
“大明如今的大部分文人墨客也都出自于鲁地、江浙、湖广之地。”
“这淮北、西北、西南、云南等地能够出几个进士,那都已经算是烧高香了。”
“因为那些学子们前来参加科考,可能要走好几个月。”
“路途遥远,很容易在这中途就出现个什么意外,就算是到了这应天府。”
“他们没有名师教导,远远不如淮南的学子。”
朱元璋似乎早就考量过,当初也正是因为出现了整个三甲进士都是淮西的人,让他不得不相处了开两场科考的点子,扶持其他各地的学子。
说白了,作为上位者,朱英和朱元璋都要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整个朝堂以后可能就是这东南之地的学子。
而直到明朝党争之祸的朱英,更是担心,自己以后也将面临这种问题。
什么东林党,又或者是楚党、浙党、孔党什么的。
作为朝中的官员,他们也似乎更加喜欢提拔自己的同乡,然后以这种方式形成一个隐形的联盟。
这种联盟其实是看不见的,平日里他们可能很少往来,有时候可能还会假装互相敌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