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整顿佛门和道家
第111章整顿佛门和道家 如今的船厂在扩大了工厂,也扩招了不少工人,形成了零部件散开,关键零部件掌握在工部的世袭工匠之手。
就算是有人想要花费高价钱来买通每一个环节的工匠,却对那些世袭工匠没办法。
就算是买通了其中一位世袭工匠,那也对立面的精致弹簧没办法。
当然,如果说不需要弹簧,只是用那些技术,打造出来鸟铳,也是可以的。
然而以大明现在的环境,私人铸造鸟铳花费工价很高,远远不如直接买一把。
朱英只要是把最关键的技术封锁好,那些蛮夷想要掌握燧发枪的技术,会很难很难。
五月中旬,分发下去的土豆早已经开始丰收了。
各地藩王呈上来的喜报,都还算是中规中矩,没有出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情况。
土豆的产量其实还不如红薯,毕竟一个以茎块作为种子,小了不利于生长,大了也会浪费。
一般一个土豆,也就切成两半,成为两份种子,这样成活率会高一些。
而红薯不一样,可以用红薯茎块培育出来很多的红薯苗,把这些红薯苗种下去,靠近南方的地域,可以在红薯苗茂盛一些之后,再割断一些红薯的茎叶,然后进行二次扦插,也算是第二季红薯。
至于玉米,一颗玉米就能够收获几百颗玉米种子。
所以玉米才是真正第一等高产,分出去的种子也是最多的,至于收获,要等到七八月份。
朱英看完了各地藩王呈上来的关于高产农物种子土豆的收成,稍微松了一口气。
大明从此也算是步入真正强国的天梯。
现在慢慢地一步一步走到最高。
“殿下。”
“少詹事杨大人在外求见。”
陈公公躬身走进来。
朱元璋还在凤阳的仙岛游玩,还没有回来。
根据蒋瓛送回来的书信,看得出来,朱元璋如今每一天都非常充实,也非常开心。
最近喜欢上了钓鱼,每一次钓上来的鱼,都要送一些给朱英。
所以呢,朱元璋算是把政事全部交给了他,以至于朱英现在就直接在东宫开始办公起来。
奏折都直接送到了东宫让朱英批阅,批阅完毕之后,再送回六部。
“召!”
朱英头也不抬,看着奏折,对陈公公说道。
一身官袍的杨士奇大步走了进来,他的手中带着好几分奏折,看起来,似乎大有收获。
“殿下,这是我半年来,暗中走访各地,调查到的那些寺庙和道观的情况。”
去年的时候。
朱英就在谋划改革大明货币政策的办法,想到了从那些寺庙和道观入手。
因为他们手中掌握着不少的钱财,都是外面的商贾把钱存放在寺庙的香积厨的和尚那里,和尚再把这些钱财借贷出去,以高利贷的手段,收割着老百姓手中的田产、房契、卖身契、传家宝等等。
这种手段在隋唐时期就有了。
那时候的佛门兴盛无比,也就滋生出来这样的行业。
到了武周时期,武则天开始对佛门动手,这才削弱了佛门的实力。
而到了宋元时期,因为战争不断,而那些牧民也并不信佛,也就导致寺庙和道观减少了很多。
而大明时期,又因为朱元璋的出身,寺庙慢慢地又死灰复燃,多了起来。
因为百姓们遭受了战火,需要休养生息,需要养家糊口的资本,香积厨也就再一次兴盛起来。
朱英看完了杨士奇半年来调查到的各地寺庙的情况,其中以淮南之地的寺庙最为严重,因为这里的人口比较多,再加上靠近大明皇都。
所以寺庙也比较多,州郡之中,最多的可以达到二十多座,大大小小,正规或不正规。
香积厨也不过是为寺庙敛财罢了。
而真正最严重的还是一些寺庙就像是朱英前世见到的传销一样,直接骗取百姓的钱财,还有一些,则是成了送子寺庙。
更有几座寺庙和道观,直接关押了一些女子,以供他们肆意欺辱。
“岂有此理!”
虽然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可是当看到这白纸黑字记录下来的内容,应该是真实的不能再真实了。
朱英内心充满了怒火。
“我授你为锦衣卫同知、刑部侍郎,再加上东宫詹事府少詹事的身份,彻查这些寺庙道观。”
“凡是藏污纳垢之地,直接抄了,把寺庙给推了,那些青砖青瓦,给老百姓搭建房屋,都要比建造一座寺庙好!”
“同时,每抄一座,就上报一座,把这些寺庙的所作所为,犯下的所有过错,全部都写的清清楚楚,我让那国子监的太学生抄录,然后昭告天下。”
“要让老百姓们明白,朝廷为什么要抄这些寺庙,不然,他们肯定有怨气。”
“信奉佛门又或者是道门,这都没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