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废除海禁之议 - 大明:开局朱元璋流落荒岛 - 余秦唐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24章废除海禁之议

第124章废除海禁之议

今年的应天府也更加热闹了。  官方拿出钱来制作的红灯笼挂在了街道上,有人可以通过猜字谜获得红灯笼,拿回自家挂上。

从洪武二十七年开始修缮、整顿的街道和坊市,如今都是焕然一新。

水泥铺设的道路看起来平坦而又自然,以前密密麻麻的坊市房屋,如今也通过规划,利用水泥建造了小五层,能够居住更多的人,也让整个坊市看起来规整干净很多。

而这个修缮的过程中,也把隐藏在坊市之中的那些地痞混混给清出去。

什么熊火帮、黑衣帮等等帮派,直接被北镇抚司给抓起来。

连同他们后边的保护伞,也给抓起来三司会审。

整日里,会有北镇抚司的锦衣卫巡逻,一切不法之事,不管是谁,上到王孙贵族,下到地痞混混,只要是犯了事儿,都会抓起来问罪。

从此之后,应天府这座都城变得非常安全,也非常的繁华。

连小毛贼都不敢来了。

年关之后的大朝会,朱元璋亲自参与,坐在了宝座上,旁边就是朱英。

朱元璋亲自听一听百官们的年终总结。

而这一次,六部也算是尽职尽责,每一个部门的总结也都比较到位。

不管是出现了一些不可控的事情,还是做出了一番业绩出来,都言简意赅地说了出来。

没有丝毫的隐瞒,因为他们心中清楚,这些事情,不管是坐在上面的皇上,还是旁边的皇太孙,肯定都知道。

与其夸赞自己的部门做的如何如何好,有一种粉饰天下太平的虚心假意,还不如实打实地说出这一年来,自己这个部门做了哪一些事情。

朱元璋一一听完,觉得这种方式非常不错。

“嗯。”

“咱大孙想出来的这个年终总结当真是不错。”

“可以让众位爱卿知晓自己做了什么功绩出来,也知晓自己还有什么做的不够好的地方。”

“让各位可以查漏补缺、弥补不足,也可以防范于未然。”

朱元璋先是对这个年终总结高度赞扬,之后又对六部门进行了好评。

比如礼部筹办的皇太孙及冠之礼以及皇太孙大婚之礼,做的不错,值得表扬。

又比如吏部这一年的科举考试,没有出现泄题,考生们也都安然地参加了科举考试,没有出现大的意外。

还挑选和举荐了三百多的学子去东胶,帮助大明治理东胶之地。

好评之后,自然是不足。

朝堂上的官员们都打起了精神,听取朱元璋对他们的不足之处的点评。

朱元璋开口道:“礼部对待那些番邦的使臣,要做到能够威逼利诱,最好可以策反他们,让这些使臣来到大明之后,就对大明产生了敬畏之心,又或者是喜爱之心。”

“然后趁机拿捏他们,让他们成为大明的暗桩。”

“咱大孙志向远大,以后肯定需要对那些番邦出手。”

“到时候,这些个暗桩也就有了作用。”

李原名连忙上前,表示一定会想办法拉拢那些番邦的使臣,让他们成为大明的暗桩。

朱元璋继续道:“还有,这礼仪也不仅仅是王公贵族,还有天下黎民百姓。”

“如何教化万民遵守仁义礼智,乃是你们礼部的职责之一,后期,也要注重教化大明万民遵守仁义礼智。”

“如今乃是和平时代,百姓们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然有一些地方还坚守着什么祖宗之法大于国法,这就是私自行刑,让大明律法成为了摆设。”

李原名连忙躬身领命,表示一定会把接下来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教化万民的工作上。

朱元璋点评完了之后。

吏部尚书詹徽上前,启奏道:“皇上,殿下,臣有本启奏。”

朱元璋道:“准。”

詹徽躬身施礼道:“皇上,殿下,大明如今完成了东征,得到了东胶之地。”

“如今再回过头来看,此番东征乃是明智之举,为大明带来了巨大的银矿,也带来了不少物资,更有了一片肥沃之地。”

“而在西洋之地,那里拥有着更多的物资。”

“臣以为,以前开海禁,乃是因为西洋人拥有着坚船利炮,他们的海盗十分猖狂。”

“大明往来的海商,一大部分都被抢夺,损失惨重。”

“二来,也是因为这海上的商业确实可以赚大钱,让那些可以出海的海商成为了东海之地的富翁。”

“他们赚了钱,却给大明的东海之滨带来了倭寇和海盗。”

“而现在,大明也有了坚船利炮,还有征服了倭寇,拥有了东胶之地。”

“臣以为,为大明万世太平之计,当解除海禁,以皇商下西洋。”

“看一看,如今的西洋之地发展如何。”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