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贾哈剌伏法,安平日子谁不想过?
第135章贾哈剌伏法,安平日子谁不想过? 贾哈剌之所以会选择主动请罪。
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有了活路,最终也逃不过一个死字。
只不过,他并不想那些跟随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们,也跟着他一起死。
特别是面临那些寨子的人的拼死反抗,连死都不愿意跟随他一起成为山匪。
对贾哈剌的打击非常大。
再加上后来,逃亡到了这里之后,亲眼见到了那些百姓们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安康生活,也就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似乎已经没了意义。
大明以前可能存在着无为而治的情况,地方上的官员其实对于治理一地并无太多高明的手段。
也就老百姓不造反,安安分分、老老实实地过着清贫的日子,也就行了。
可是,朱英到了大明之后,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让大明的百姓们过上了好日子,对于大明的发展的影响也非常大。
就算是这偏远之地的土酋,都能够感受到现在的大明和以往的大明不一样了。
朝廷任职的官员们也开始有了建设地方的目标,以工代赈、开垦良田,寻找一条致富之路,做出一番业绩,也好青史留名。
这种态度,或许就在于每一年的年关之际的年度总结大会上,每个部门对于自己的业绩进行了一番阐述,同时,也就会产生一些比较有才能的官员。
谁不想上达天听,谁不想自己的名字出现在邸报上,报道着他在地方上所做出的丰功伟绩?
什么大明第一官道工匠,被称为“铁人”的李三风,又或者是户部的大明第一算学,被称为算术博士的“张九章”。
四川这边虽然有一些天高皇帝远,但是蜀王朱椿还算是一个不错的藩王。
在他的带领下,蜀中的治理也一直都是向应天府看齐。
所以仅仅是几年时间的积累,蜀州来了一个厚积薄发,成为了不亚于江都地区的大明第二个鱼米之乡。
贾哈剌的谋反也就没了意义。
跟着贾哈剌,三天饿九顿。
跟着官府,一天吃三顿。
试问,只要是个明白人,应该都知道怎么选择。
贾哈剌走投无路,在听到追杀自己的卫所士兵之所以放慢了脚步,是因为大明的皇太孙殿下来到了蜀州之后,他就想到了这一招。
为此,在关渡口等待了十几天。
如果朱英临时有事儿,走的是另外一条道,他也可以从这里直接乘船去另外一个关口。
幸好,他终于等来了朱英。
“把船靠岸吧。”朱英开口道。
贾哈剌看了看朱英,发现对方只是面无神情地看着他。
而在朱英身边的杨士奇开口道:“殿下自是心怀天下万民。”
“但是国法无情。”
“你们犯了错,背负了罪责,理应受到惩罚。”
“如若就此赦免了你们。”
“那以后,大明还何以用律法管理百姓?”
“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此乃天经地义之事,也是最能体现公正之处。”
“殿下不会因为你们的兄弟情义,以及你主动请罪就可以饶恕你。”
“但是,如若当真没有犯下什么过错,也没有背负罪责的人,是可以不受大明律法问责的。”
贾哈剌再一次低头,向朱英磕了三个头,便起身撑船。
站在岸边的百姓们,一直都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
直到贾哈剌露出了真容,才有人认了出来。
起初还有不少百姓慌张不已,担心这贼子会做出什么伤天害理,伤害大明黄太孙殿下的事情来。
但是看清楚了河中发生的一切,也就瞬间佩服其黄太孙殿下的威望。
竟然连贾哈剌这样的匪徒都能够被吓得直接来殿下面前认罪伏法了。
有人在猜测,也有人打算报官。
贾哈剌起身撑船之后。
其他三条船的船家也被锦衣卫的人放开,然后撑船。
不过一会儿,就靠了岸。
贾哈剌下船之后,继续跪在了岸边。
朱英和杨士奇下船之后,锦衣卫等人控制住了贾哈剌等人。
“看来,我们要耽搁一天了。”朱英说道。
杨士奇看着面无神情的贾哈剌,对朱英说道:“殿下声名远播,竟然能够让匪徒主动请罪,古往今来,也是少有。”
“虽是耽搁一天,却也解决了蜀州最大的隐患,让蜀州的百姓过上安平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