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童学
第220章童学
户部尚书杨靖第一个站出来,躬身道:“皇上,在各地建立县学和州学,还要让八岁以上的孩童免费入学,如此一来,便是非常大的花销。” “就算是大明如今财力还算是尚有盈余,也不能如此铺张,一旦有什么需要用钱的地方,朝廷可就没钱了啊。”
“这每一年承担的饷银,可能必要军饷还要高,大明如何能够承担得起?”
杨靖廉洁奉公,绝对算得上是忠臣,执政的能力也非常强。
他为户部尚书之后,这户部也就很少出现什么财政上的漏洞,出现偷税漏税,以及户部官员中饱私囊的事情。
历史上,这位户部尚书在洪武三十年的时候,因为给同乡的人代改状纸,以至于被朱元璋处死。
而现在,因为有着朱英在,朱元璋在洪武三十年的时候,已经退居幕后,让朱英监国。
这件事情,也就被朱英调查清楚,让杨靖免于处罚。
朱英直言道:“用钱比较多,这是肯定的,毕竟大明如今疆域辽阔。”
“真要是在各地建立县学和州学,一座学院,以三千学子、五十位老师为标准,每一天的吃食,就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再加上,这建立学校也是一项比较大的工程。”
“但是事在人为,朕准备让各地商会开始组织,商贾入股,建成之后,给他们十个学子的名额。”
“至于以后每一年的费用,从其他地方节省一些,放缓修建水泥路的进程。”
“还有一个就是征加商税和关税,户部在这件事情上也要做好统筹规划。”
“每一年各个地方需要用的钱财支出,你们也要做好预算,还要进行实地调查,不能地方上说需要多少钱,就拨出去多少钱。”
“钱财都要用在征途上,拒绝铺张浪费。”
“还有,加强对官员的管理,对大明商贾的监督,一有发现不法之事,官员则是罪加一等!”
“教育乃是大明国朝之本,朕不求大明人人都可参加科举考试,成为大明的官员,辅佐朕管理这大明江山,只希望人人都能知晓大明律法,人人都可读书识字,到时候,他们可以直接看大明邸报,可以明辨是非。”
“孔圣人有言,仁、义、礼、智、信,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守。”
“只有让大明的百姓知礼节、懂道理、明是非,才能更好地存于世。”
朱英的态度也很坚决,那就是这个县学是必定要建起来,也必须让人人都能读书识字。
现在,并不存在什么读书人觉得让那些厨子还有那些农户识字,是拉低了他们读书人的身份。
在大明可没有。
在他们看来,人人都能读书识字,并不代表着人人都能够科举考中,都能够升官加爵。
面对朱英突然提出来的要在地方上建立县学和州学,让八岁以上的孩童都能读书识字,很多大臣都觉得,这是一个有些冒失的行为。
下了早朝,六部的尚书,还有徐辉祖等人,都在书房内,等着朱英。
换了朝服,身穿大红袍的朱英,走进了书房。
“臣等拜见皇上。”
朱英坐在位子上,看着他们,开口道:“免礼。”
詹徽第一个上前,躬身道:“皇上,童学一事事关重大,建学校不难,难的是八岁以上的孩童,年龄还是有一些小,父母能不能愿意把他们送到县学求学,还不一定。”
“三千位孩童学子,如何管理,如何保证他们的安全,如何让他们能够学到知识,也是一个未知啊。”
“皇上圣心,可是也要考虑一下如今的实际情况,臣以为,现在的时机还不成熟。”
他们并非是不想建立这样的童学,让八岁以上的孩子,都能够读书识字,都能够成为学子。
以后,这大明天下万民都将成为儒家学子。
而且,建立童学之后,更多的读书人,也都有了另外一个出路,那就是成为童学的老师。
朱英其实也有想过,把年龄提高一些。
可是大明现在的情况是十几岁之后,贫苦的百姓人家的孩子,已经成家,而条件稍微好一些的,也有私塾,再好一些的,已经有了自己的名师。
受教育的资源就是一个倒金字塔,底层的百姓的孩子,根本就没有那个机会,也没有那个条件,好不容易把孩子养大了,不去帮忙耕种,还要想办法让他读书识字,十年二十年考不中,连个养活自己的生计都没有。
肩不能扛,手不能提。
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作为读书人,一个是吃不了那个苦,而是抹不下那个面子,三是真没那个力气。
这样一来,人也就废了。
二十好几不成家,家中的父母都能被气死,自己的脊梁骨都能被戳穿。
大明有太多太多的孔乙己。
詹徽等人何尝不明白?
朱英的心中又何尝不清楚?
所以在这一次建立了军事学院之后,就先把这件事情提出来,至于能不能现在建立起来,那就要看讨论的结果,看民意如何。
这件事情也确实不能急于一时。
“嗯。”
“朕明白,不过,此事利国利民,朕希望你们也可以想办法,拿出一个万全之策。”
“如今的大明,是今时不同往日,相信你们也能切身感受到大明的兴盛,也能感受到百姓们的日子,比以前好很多。”
“而随着大明人口越来越多,地方上的管理也就要有所加强,到时候,就需要更多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