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民声
第221章民声
当告示贴出去的时候。 建立童学的事情,已经是传遍了大江南北。
一时间,百姓们的饭后谈资全部变成了这个童学,谁不想让自己的后辈们能够有一个大好前程?
谁不想一步登天,从此掌握权柄,成为大明的官员?
县丞能被叫做县老爷,这不是贬义词,而是真正的尊称,很多百姓能够见到的最大的官员,就是县丞。
现在,他们听到自己的儿子也能读书识字,也能参加科举考试,也能有成为县老爷的机会,他们自然是趋之若鹜。
可是,还是有很多百姓们只能是听听,然后摇摇头,免费让后辈读书识字,听起来不错,可是他们的那些后辈,都不是读书的料。
送去学院读个几年书,出来还是一个农户,还是要面朝黄土、背朝天。
那么,读书又有什么用呢?
“皇上的心意是好的,可是啊,俺们这家里那狗蛋,根本就不是读书的料。”
“这童学,不读也罢。”
身边的人劝慰道:“老根叔,你这想法就错了,真要是免费入学读书识字,俺觉得还是要送去,听闻,这童学学校里面的老师,很多都是老先生,他们可是一代大儒,教导出来过不少学子。”
“到时候,就算是狗蛋没能中举,那也是大儒的学生,凭借这个身份,也好谋一个不错的差事。”
中原大地上生活的人,是最讲究人情世故的,一点点的关系,都能看的十分重要。
就像是这大儒的学生,如果能出一位三品大员,那这位大儒以后必定能够桃李满天下。
因为谁想要成为三品大员的同门,谁都想要朝廷有人,背后有个靠山。
就算是两人从来没有见过面,但是有着大儒作为纽带,谁都会看在这一层的面子上,行个方便。
李老根砸了咂嘴,觉得身边的人说的有道理,狗蛋那样子,真的不是读书的料,干粗活可以,力气也比较大,可要是读书识字,估计就是为难他了。
贫苦的百姓自然很想要自己的儿子或者是孙子,可以进入县学去求学。
真要是读书识字之后,有能中举的机会。
他们就能够翻身了。
至于那些佃户,那些乡绅豪杰,还有那些富商们,则是更加愿意支持。
到现在,商贾虽然不再遭受打压,也提高了身份,参加了商会,官府也不再为难他们,只要是按照规定交税,就能一直安稳地做生意。
可是,他们的后辈还是不能参与科举考试,他们有钱,能够请到名师,教导后辈读书识字,却无法让后辈参与科举考试,成为大明的官员。
现在这个告示发出来之后,他们见到只要是能筹办童学,他们只要是捐了钱,就可以有十个学子入学的名额,就红了眼。
他们立即开始找自己的亲朋好友,又或者是直接找关系,想要促成这件事情。
各个行省的商会,甚至是已经开始了募捐。
康百万直接拿出了三百万个银元,表示愿意支持朝廷建立童学,他还愿意支持郑州各地县学的教学费用,只为了表达对皇上的尊崇。
康守信很清楚,这是一个机会,是一个名正言顺培养自己在朝廷,甚至是在地方上的一些势力的机会。
因为康家现在家大业大,早已经建立了私塾,请了很多教书先生,教导康家的小辈们读书识字。
就算是有朱英这一层关系,康家的后人也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除非,他早已经被康家除名,又或者是养在外面的外室,甚至是最开始就没有记录在康家族谱中的小辈,更改了姓氏,才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
康家也培养出来不少的进士,从洪武二十九年之后,短短三年的时间,就有了十位学子考中了进士,在其他地方为官。
康家的悦来客栈现在已经是遍布天下,这些进士成为当地的父母官之后,也会对康家的产业多有照顾。
康守信也一直遵守着底线,就算是家大业大,也不敢以首富自居。
因为他心中也很清楚,很多手艺,那都是当今皇上恩赐,他随时都能收回去。
随着康家的三百万个银元的捐款,其他各地的商会似乎被刺激到了,一个一个都拿出了家底来。
相比较有钱,他们更想要让自己的后辈可以脱掉商贾之家的帽子,成为员外郎。
这一下子,轮到大明的官员们傻眼儿了。
百姓们也傻眼儿了。
那些商贾们都这么有钱的吗?
他们天天劳心劳力,一天最多也就三个银元,那些个商贾们,一出手,就是三百万个银元。
他们一年到头可能最多也只有三百个银元,这是要一万年,才能有三百万个银元。
至于大明的百官,看到从各地运送上来的银元,还有那些名单。
眼红不已啊!
甚至是有官员直接指责户部,是不是存在那些官员偷税漏税的情况。
还有的,直接弹劾康守信。
杨靖直接摆出来康守信一年的税务,从康家的各行各业开始,总结到最后,他们发现康家确实很有钱,已经差不多是富可敌国了。
而康家的背后站着的是谁,他们心中也很清楚。
当时,康家不过是郑州那边的一个小商贾,却因为当今皇上,慢慢地发展壮大到了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