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求援信(5/5)
第232章求援信(55)临淄那边传来消息,都虞侯苏虎带着大军追击的时候,中了贼寇的埋伏,如今已以身殉国。
这样的事情,不由得让临淄那边的情况雪上加霜。
临淄城内的军力不多,一些州县杂役加上苏虞候带过去,也就一千五的正军,其他的都是临时征集来的民壮。
吃饭还可以多吃几碗,但若是说到具体的战斗力,恐怕就要打出个大大的问号了。
苏虎虽然贪功冒进,但具体的能力还是有的,原本靠着这一千五的正军和其他的民壮,也是勉强能将县城守住的。
但如今,连他都已经被贼寇杀死,求援的信件送来,这在许多人眼中,或许意味着临淄即将失守。
李革迈步从都总管府里走了出来,而陪在他身旁的是左兴国。就在刚才不久,都总管府里已经做出了决定。
命泰宁军大部在明日午时之前,前往临淄作为增援,而其他的那些州军则原地留守,以防府城有失。
这样的决定其实没有什么好说的,但李革心中却总是心神不宁。
他作为按察转运使,这些日子以来,也受到了不少其他州府的消息,但其中就没有见过一个好的——除了潍州那边。
先是旱灾的影响,各州府向转运司送来要赈济粮的公文,这个不说,之前因为潍州那边的事情,多得了许多粮食,但这些对于下面的灾情并未太大的影响。
而这之后的坏消息更是一个接着一个,仿佛将前些年的都攒到了一起。
先是滨州粮食告急,转运司的粮食还在你路上,滨州的动乱就已经彻底爆发,其中的主谋后之前的庆云盐场联系在了一起,被认定是一场早有预谋的暴乱。
而之后就像是捅了马蜂窝一般,其他州府也陆陆续续的传来镇压叛乱的消息。
莱州的莱阳几十户百姓喊着起义,登州黄县那边一伙山贼也响应起来,海州的荣成盐场也出了问题.
但大致都是几十上百人,暴动还未开始就直接当地官府给及时镇压的,不过这其中难免有成气候的。
比如潍州那边,从送过来的战报计算,居然也策划了上千人的行动,不过好在被州衙及时阻止,这才没有酿成大祸。
但这边被镇压了,那边却又暴动起来,加上潍州的事情没有做到完美,让其中的组织者给逃了出去。
贼首刘二祖带着人南下不过半月,就再次揭竿而起,不过这次却是将目标换在了沂州,短短几日便呼啸成群,汇聚到上万的流民开始成军。
对外宣称成红袄军,说有三万多的兵力,当然这在事后被证伪,和都总管府这边统计的数据差距很大。
从前几天的数据看来,红袄贼的人数或许不会低于八千,如今还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
如今甚至开始在潍州的方向聚集,大有报仇雪恨的意思,当然据统军司里的判官们分析,贼寇或许是想北上跟庆云贼汇合,意图共同牟图益都府。
但在这样的情况下,都总管府这边依然对潍州的求援做出了回绝,甚至还下出了“人在城在”的命令。
这对下属的其他州府造成的压力可想而知,之前的会议也商议过此事,但都总管府的态度也很明确,什么援助都可以尽量满足,但援军是派不出去的。
李革虽然是尽力争取,但都总管为了府城的安危果断的拒绝了,这才导致会议商谈到此刻。
冷冽的晚风吹来,总管府外地大街之上,几点灯光悠悠的在马车上挂着,车前的两匹驽马呼出一股雾气。
“潍州难了啊”李革叹出口气,“统军司这边不发出命令,就算是我,也没法派出援军。”
按察司手下是有杂军的,但在战时的权利上却颇有不足,都总管府下的统军司在战时有统领全军的权利。
因此就算他是按察使,也不能说些什么。
“潍州地处腹地,根本就没有驻军,之前能将叛乱镇压下去就已经极为难得,如今恐怕是坚持不下去了。”
左兴国皱着眉头说道,之前潍州爆发叛乱的消息传来,当时就将他吓了一跳,因为潍州的驻军之中,只有都军司有五百军卒,其他的便多是些民壮。
“恐怕是我这位小友早已做好了准备。”李革这时回想起来,之前李全曾向他要过的军额,原本是没有多想的,但在这时候看来,却极为不简单。
或许,李全早就遇见了这一幕。
唏律律——
车马夹着马车过了来,稳稳地停在两人身前,在上马车之前,便先从怀里掏出封信来递给了李革。
“大人,潍州送来的信。”
“哦?”李革皱了皱眉,对于里面的内容有了些猜测,或许是李全送过来的求援信。于是打开一看,在心底将信上的文字读了一遍。
皱起的眉头顿时舒缓了下来,嘴上轻笑着说道。
“或许我这位小友真有这个能力”
说完将信递给了左兴国,自己哈出口气,抓住扶手便钻进了马车。
左兴国略微扫了一眼,满眼震惊的同时,便紧跟着钻了进去,在车里小说的嘟嚷起来。
“他可真敢要啊!”
马车开始向前行驶,李革透过车窗向外看了几眼,沉默片刻,这才叹出口气。
“统军司派不出援军,这个我也没有办法,但其他的却没有任何问题,别说是个都虞侯,他要是真能将州城守住,我给他个都指挥使又有什么关系?”
“他毕竟只是个九品判官.”
李革笑了笑:“能做事与否与官职大小无关,他既然敢说出这句话,那肯定是有这个能力的。”
“那倒也是。”左兴国点点头,将自己的声调压低,“如今府城派不出军队,这时候若是咋们把按察司的从权处置的权利发放下去,让他借着名头召集起大军来,然后还有咋们送去的军备,要是,要是.”
最后这几个字他重复了几遍,但终究是没有说出个所以然来。
但其中意思李革十分清楚,在这个四处动乱的时候,若是李全借着按察司的名头召集起民壮造反,那将来论起责任来,他李革肯定是要全部担上的。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样的情况之下,过多的猜疑是没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