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生活健康篇(3)
第8章生活健康篇(3)
可乐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甜味剂、咖啡因、焦糖和一些调味剂。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首先这两种东西都没有催情效果,那么它们混合在一起会不会催情效果?有实验证明,这两者混合在一起不会发生化学变化,就意味着不会产生新的物质,那就自然不会有催情效果。这个传言的原型可能是谷氨酸钠综合征。北美曾有新闻说有人在中国餐馆用餐后发生了昏睡、心跳加速、头痛、胸闷等症状,经过调查后排除了食物中毒的可能,调查者认为是味精过量所致,并为这种症状起了个名字叫“谷氨酸钠综合征”。因为心跳加速、昏睡等症状跟催情效果很像,于是有人认为味精有催情效果。198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专家联合会发表声明,表示味精是安全的添加剂,所谓的“谷氨酸钠综合征”是由于食材混合使用不当或微生物污染引起的。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人们会把市面上一些帮助男性勃起的药物或所谓的壮阳药跟春药混为一谈,这是错误的认识,两者的药理和机制完全不同。
快餐店的鸡肉都来自多翅多腿鸡和速成鸡
自从那些多翅多腿鸡的图片风靡网络,快餐店使用畸形鸡来降低成本就俨然成了一个默认的常识,不管商家如何辟谣,专家学者如何驳斥,网友都不会相信。
多翅多腿的畸形鸡,这想起来就让人恶心,如果真的有人创造了它,而且被大规模饲养与繁殖,那么这无疑是科学界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研究成果,创造者会因此受到科学界的顶礼膜拜,说不定会颁发给他一个什么科技奖项。如果能在鸡身上研究成功,那么就可能会在人体实验成功,这样一来,截肢就不再是可怕的事情,因为还会长出来。
事情当然没这么简单,鸡要长出多少条腿、多少对翅膀完全是靠dna决定的。dna和染色体的确存在突变的可能,程度轻的会被自动修复,程度重的会导致畸形、病变和死亡。类似肢体变多这种畸形,是程度非常重的基因突变,胚胎根本等不到破壳而出就会死在壳里面。即便侥幸活下来,这种畸形能不能成为遗传特性或被大规模养殖也是个无法解决的难题,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来进行研究与实验,这个投入成本比养鸡大太多,没有商家会愿意做这种入不敷出的生意。
不过速成鸡的确是存在的,它们的出栏年龄为45天左右。很多人会担心,鸡长得这么快,一定是养殖场使用了激素的原因。
首先,45天左右的成长期并不是什么特别的事。中国在2005年修订的《商品肉鸡生产技术规程》中规定,肉鸡在6周龄的体重指标应为2420克,也就是4.84斤,所以45天成长的鸡基本上可以达到5斤左右,可以上市出售。
其次,给鸡用激素是件十分危险的事情。常用的激素中的主要成分是乙烯雌酚,这种物质非但没有催熟的效果,反而会影响鸡的内脏,让鸡随时面临生命危险。如果在养殖场大范围使用激素,本就脆弱易死的鸡会死得更快。更何况激素是一种昂贵的化学品,会增加养殖成本。
至于有新闻说有未成年人因为吃了鸡肉而出现性早熟,可以说这是偏见。性早熟不是吃些鸡肉就能发生的,它的成因非常复杂,个体的饮食习惯、生活环境都可能是原因。
趣味展读
商品肉鸡为什么成长这么快
很多人一定有疑问,为什么商品肉鸡成长这么快,即便没有激素也一定有问题。实际上肉鸡真的可以长这么快。
商品肉鸡的形成要经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第一步要引进优良品种,第二步让种鸡繁育下一代,第三步将繁育出的一代作为商品鸡来生产。
种鸡一般的出栏期都在45天左右,这是符合国家关于商品鸡生长和安全生产相关条例的。在培育的过程中,商品鸡吃的都是经过配选的饲料,而且每个阶段的饲料配方都不同。比如胚胎期的小鸡吃的是开食料,为的是让其尽早适应蛋壳外面的环境;破壳后的小鸡所吃的饲料,蛋白质和能量都相对要低,目的是保证鸡群的健康;最后才选用高蛋白饲料,让其体重快速增加。
除了饲料之外,机械化的管理也是商品肉鸡成长迅速的原因之一。比如养殖场的温度、湿度、光照都会根据肉鸡的不同生长阶段而进行调整管理,生长环境相对安全健康。
闻一下就晕的“迷魂药”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网络上流传一个新闻,大概是说有人用迷魂药来实施犯罪,那种迷魂药只要闻一下就会晕。甚至会有拍一下肩膀人就意识模糊的消息出现。伴随这些消息流传的还有大量看似真实的案例,让人不得不相信这世上真的有一闻就晕的迷魂药。
关于类似的新闻,北京市公安局很早就出面驳斥,表示这些都是谣传,并没有哪种麻醉剂可以闻一下就晕。
现在科学发现的吸入性麻醉剂有乙醚、氟烷、异氟烷、恩氟烷、笑气、七氟烷等,这些麻醉剂的都是挥发性液体或气体,当它们被人体吸入后,会经由肺部到达血液,再通过血液来影响中枢神经,导致全身麻醉。
但这些麻醉剂不可能达到一闻就晕的程度,就拿乙醚来说,乙醚是以上麻醉剂中最容易获取的一种,也是实验室里最常见的实验品。将一个在乙醚中浸湿的棉球放入广口瓶内,把小鼠的头部完全放入广口瓶,4~6分钟后,小鼠进入麻醉状态。为了延长麻醉时间,要不时增加乙醚的剂量。乙醚的麻醉效果跟体重有关,一只小鼠都需要4~6分钟才能进入意识模糊的状态,更别提比小鼠重百倍的人类了。
其他麻醉剂的效果可能比乙醚要强,但没有一种能达到一闻就晕的程度。如果要在短时间内将人麻醉,需要一个封闭的环境,还需要不停增加麻醉剂的量。可这在人流量大的地方根本不可能实现,且不说如此大动作会招致旁人的侧目,单说能够麻醉一个人的剂量就足以让周围人都遭殃。
不过还是要提醒一下,虽然闻一下就晕的吸入性迷魂药不存在,但能在较短时间内使人意识模糊的口服类药物的确是存在的,比如三唑仑。所以陌生人或你不信任的人递给你的饮料最好不要喝。
趣味展读
会不会有催眠的可能
网上的确有传言说犯罪者用催眠的方式让被害者乖乖听话,从而达到犯罪目的,这听起来比使用迷魂药更省事,也更恐怖。
世界上还没有哪位催眠大师能在熙攘的人群中、短时间、不加任何暗示地催眠一个人。是的,催眠需要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需要一个懂得催眠的人,更需要一个容易被催眠的人。事实证明,普通人在不愿意接受催眠的情况下是无法进入催眠状态的,即便是自愿接受催眠也不见得能达到催眠状态。如果面对恶意催眠,大脑会主动选择拒绝。
电脑屏幕变成绿色可以护眼
多看看远处的绿色对预防近视和缓解眼疲劳有一定的效果,于是人们以为只要是绿色的就一定护眼,比如把纸印刷成绿色,还有把电脑屏幕的背景色换成绿色。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电视媒体和网络平台都开始宣传一种电脑族保护视力的方法:在桌面单击右键,点击属性,选择外观高级项目列表中的窗口颜色1(l),在下拉的列表中将色调改为85,饱和度123,亮度205,然后确定,这时word文档的背景色会从白色变为偏灰的绿色,这种颜色有助于缓解视疲劳,起到保护视力的作用。
根据研究,在饱和度低的情况下,绿色纸张(背景色)和白色纸张(背景色)对人的视力的影响没有区别。在饱和度高的情况下,字体不容易凸显,反而会造成视疲劳。至今为止,还没有一项研究证明绿色纸张(背景色)对保护视力有效。
不过按照上面的方法把屏幕设置成绿色倒不是一无是处,起码可以减少屏幕带给眼睛的刺激,但对视力没有任何正面影响,如果你一天有6个小时不间断对着绿色屏幕,一样会造成视力下降。
视力到底跟哪些因素有关?眨眼次数、用眼卫生、用眼强度、用眼环境、坐姿与被视物之间的距离等。为什么要求使用电脑、电视或阅读一个小时就要看看远处的绿色植物,就是为了减少用眼强度、缓解视疲劳。与其说是绿色护眼,倒不如说是看远处护眼。看远处可以放松睫状体,让眼睛得到休息。
趣味展读
如何保护视力
如果你长时间使用电脑,可以通过下面的方法来保护视力:
1.在明亮的环境中使用电脑,特别是晚上,不要关灯用电脑。
2.设置屏幕亮度,可以按照上面所说的方法,降低刺激感,但也不要太暗,那样容易造成视疲劳。
3.调节电脑和人体的距离以及高度,做到在保持上身坐直的情况下可以平视屏幕。
4.在使用电脑一个小时之后,站起来活动颈部和肩部,看看远处,放松睫状体。
5.注意多眨眼,并为工作环境增加湿度,保证眼睛不干涩。
年轻近视,老年眼睛就不会花
先来弄明白什么是近视,什么是老花。近视。长期看电视、电脑、看书,会造成睫状肌紧张。一旦睫状肌适应了这种紧张状态,就很难恢复,这时再看远处就无法放松,导致视力模糊。久而久之,晶状体也变得紧张且变扁,导致看东西必须凑近看才能看清,这就是近视。
通常近视分为假性近视和真性近视,前者可以通过药物来恢复,后者则不行。真性近视是眼球结构发生了变化,具有不可逆转性。当眼睛长时间处于近距离工作时,眼外肌会让眼球向内聚,以保证近距离不产生重影。久而久之,眼球从圆形变为椭圆形,而无法恢复。
老花是指晶状体的屈光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大而衰退,表现为弹性变差,不管睫状肌怎么放松都无法松弛,或者睫状肌也因年老而松弛,失去了弹性。按照科学研究,晶状体每5年就会失去50~100度的调节能力,导致看近处时得不到足够的屈光支持,形成模糊的视力,只能通过佩戴凸透镜来辅助眼睛近距离工作。
由此可见,人可以不近视,却没办法不老花。不管你年轻时视力如何,一旦年长,晶状体的屈光力都会减弱,从而导致老花。有趣的是,如果你年轻时有低度近视,比如在100度以内,平常也没有戴眼镜的习惯,那么你老花的时间将会比同龄人晚5~10年。因为轻度近视让你积攒了一些屈光力,恰好可以跟老年损失的屈光力相抵消。不过你终有一天还是会有老花眼,到那时还得佩戴凸透镜。
一般情况下,高度近视者年老时都要准备两副眼镜,一副近视镜,一副老花镜。如果什么都不戴,那么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远处看不清,近处也看不清。
趣味展读
老花是不是远视
正如之前所说,老花是因为晶状体屈光能力衰退造成的,只会随着年长而发生。远视就不同了,它高发的年龄是7岁以前。幼儿的眼球发育还不成熟,眼球前后径较短,物体在没有成像时就到达了视网膜。为了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睫状肌必须时刻保持紧张状态,好让晶状体获得更多的屈光力。如果度数不断增大,眼球会向内聚会,形成内视,需要戴凸透镜来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