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科学自然篇(3)
第12章科学自然篇(3)
碘盐防辐射自从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以来,关于碘盐防辐射的消息便不胫而走,国内掀起了大规模的抢购碘盐的风潮,令人哭笑不得。而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碘片则在几天内销售一空。大家之所以如此疯抢碘,是因为有专家称,适当服用碘化钾可以减轻辐射带给人体的负面影响。
在核辐射中有一种放射性碘,可以入侵人体,而人体有一种器官非常喜欢“收集”碘,就是甲状腺。专家之所以说含有碘化钾的碘片可以在辐射前后适量服用,是因为当甲状腺吸收了足量的碘之后就不会再吸收放射性碘,从而起到保护甲状腺的作用,减少未来爆发甲状腺癌的概率。
服用碘片其实也颇具风险,因为过量的碘也会损伤甲状腺,而且并不是所有人群都适合服用碘。因此服用碘片,还需要咨询医生。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报告,在防辐射的功能中,成人需一次性摄入130毫克碘化钾(其中含有大约99.4毫克碘元素),儿童、婴幼儿则要依次减半。而且24小时之内只能服用一剂碘化钾,多了会对人体造成损害。
现在来看,吃碘盐能不能起到跟吃碘片一样的效果?
碘盐的出现是为了平衡人体内部的碘含量,碘缺乏会造成甲状腺肿大,碘过量则会导致甲亢,所以国家在食盐中加入碘化钾或碘酸钾的剂量是经过严格计算和控制的——每千克食盐中的碘元素含量应为20~30毫克。按照这样的含量计算一下,一个成年人要达到130毫克碘化钾,也就是99.4毫克碘元素,一次就要吃掉3.3~4.97千克食盐。而世界卫生组织所规定的食盐量,是每天摄入6克左右,中国人普遍偏高,在十几克到二十克。根据研究,一个70千克重的成年人,一次性摄入70克食盐就会出现生命危险。因此,靠食用碘盐来防辐射,会在碘元素累积够量之前先被食盐杀死。
趣味展读
海带和碘酒的防辐射神话
用海带和碘酒防辐射,跟碘盐一样是个不可能实现的美丽构想。每千克海带大约含有2.4毫克碘元素,比碘盐还要少,必须吃下近50千克的海带才能累积足够的碘元素。碘酒也一样荒谬,不仅荒谬而且还十分恐怖。碘酒的主要成分是碘单质、碘化钾、酒精和水。其中,碘单质是最主要分解碘元素的物质,碘化钾是为了更好溶解碘单质才加进去的。碘单质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和毒性,如果是口服的话,只需要2~3克碘单质就能使人死亡,因此喝碘酒是在拿生命开玩笑的恐怖谣传。
碘酒的主要作用是外伤消毒,皮肤只能吸收微量的碘单质,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但即便如此,医生也不会反复用碘酒为你消毒,因为长时间使用碘酒会对皮肤造成伤害。
飞机失事时空姐会拿笔纸让你写遗嘱
许多电影、电视剧中会有这样的场景:飞机要坠毁了,空姐在左摇右摆的机舱内、躲过乱飞的行李为大家发纸和笔,让大家写下遗嘱。首先,国际上从来没有飞机坠毁时写遗嘱的惯例,目前也没有发现哪家航空公司有相关条例说明这点。
其次,飞机如果真的要坠毁,空乘人员是不允许从椅子上站起来的。
航空条例上明确规定,不管飞机发生什么状况,飞行人员都要首先确保乘客的安全,要想方设法让飞机安全着陆。如果出现了不可扭转的坠毁情况,机组人员首先要做的是尽最大努力保护乘客,飞行员会要求所有乘客系好安全带,不要到处乱走。空乘人员在逐个检查之后,也要坐到自己的座椅上系好安全带。就算这时有哪个乘客想写份遗嘱,也没有空乘人员会站起来去拿纸跟笔。
有一种情况可以除外,就是飞机被劫持。可能有些恐怖分子会让乘客和机组人员写下遗嘱。当然,这也需要恐怖分子有人性才行。
趣味展读
飞机上会不会给飞行员配备降落伞包
这要看是什么飞机,军用飞机一般会给飞行员配备,但民用飞机则没有相关规定。一般而言,飞机上会配备的应急设备有:氧气面罩、便携式氧气瓶、释放工具、防烟面罩、发报机、救生衣、演示包、海伦灭火瓶、手电筒、扩音器、药箱、石棉手套、安全包、加长型安全带。如果说飞行员一定要有例外的话,那么飞行员头顶两侧有逃生绳,用于迫降后从驾驶舱撤离。民航有严格的规定,飞行员不能独自逃生,必须在保证了所有乘客的安全后才能离开飞机。也就是说,飞行员必须最后一个离开飞机。
如果遇到危险怎么办?除了以上那些应急设备之外,空乘人员还会教乘客一套保护自己的动作——防冲击姿势。这套动作是针对飞机遇到迫降或坠毁情况时,用来保护乘客的四肢和头部。千万不要小看这套动作,它的确能有效将伤害减轻到最低。比如1991年,北欧航空公司一架飞机发生坠毁,尽管有人身受重伤,却没人丧生。事后证明,这套动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汗液很臭
汗液并没有味道,这点从汗液的组成结构中就能看出。100毫升的汗液里有98%~99%的水,ph值为4.2~7.5,氯化钠的含量为300毫克/100毫升。剩下的1%~2%分别由尿素、乳酸、脂肪酸、碳酸钙等构成。显然,汗液不具备发出气味的物质。可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汗液很臭?这需要我们弄明白汗液到底是什么东西。
汗液中的无机物,也就是氯化钠、碳酸钙等物质,它们会以不同的酸碱特性对皮肤发生腐蚀、破坏皮肤组织细胞等作用,导致皮肤不断老化。汗液中的有机物则会累积在皮肤表层,经过高温天气的作用而滋生出大量的细菌、寄生虫等,从而散发出异味。也就是说,所谓的汗臭其实是汗液经过细菌分解发出的气味。如果细菌增多,可能会导致各种皮肤病,比如汗疹、毛囊炎、湿疹、痱子等。
而且,当汗液分泌过多的时候,会破坏汗液与皮脂的比例,导致皮脂变薄,抵抗和杀死细菌的能力减弱,导致皮肤越来越粗糙。
不过不需要担心,就健康人而言,每天进行适度锻炼而分泌的汗液不会影响健康,反而会排泄掉一些毒素,减轻了肾与肝的负担。锻炼结束半个小时后,洗个温水澡,不要洗太久,大约10分钟就可以,这样可以清洗掉汗液,也可以缓解肌肉酸痛,更不会让皮肤造成缺水。
趣味展读
出汗的作用
出汗大致分为两种,主动性出汗和被动性出汗。主动出汗通常是指人因为运动而产生的汗液,比如体育活动、走路、做家务,等等。被动出汗是指因为气温高、心情烦躁、紧张以及生病而导致的出汗。
粗略来说,出汗的作用是调节身体温度。不管是因为温度高、紧张,还是因为运动,都会造成人体温度的升高,为了降温,人体会分泌大量汗液。如果环境寒冷,人体会收缩汗腺,防止体温流失。
当然,汗液还有一种功能是排毒。在中医理论里,人体排毒的方式有两种——小便和出汗,这两种排毒可以提高人体新陈代谢的速度,维护免疫系统的健康。
不过出汗过多可能会导致脱水,特别是习惯进行体育活动的人。美国运动医学学院报告指出,运动前两小时最好先补充500毫升液体,如果是夏季,则要提前补充700~1000毫升的液体。这听起来有点可怕,很难一次性喝下这么多液体。不需要担心,可以分开进行,运动前先补充200~400毫升液体,每运动15~20分钟,就要补充150~250毫升的含有电解质的液体。比如锻炼60分钟,那么整个过程需要补充450~750毫升液体,剩下的液体饮用量要在运动停止后的6~12小时内陆续补充完整,这样才能保证身体不脱水。
做梦影响大脑休息
首先,任何关于做梦的研究都是试探性而非结论性,也就是说,所有研究者的研究成果都没有得到统一的认同,包括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理论。如果有人跟你说:“做梦影响大脑休息”或“做梦不会影响大脑休息”都是片面的,不能武断地加以判断。
迄今为止,关于做梦有四大理论:
1.大脑在进行自我调节。这个理论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以弗雷德·斯奈德为代表的心理学家们认为,做梦是大脑在进行自我调节,好让“大脑在休眠状态也能保持活性”。他们研究发现人在rem(全称为rapideyemovement,意思是“快速动眼”。当人进入该睡眠阶段时,眼球会快速运动,因此得名。科学家们发现,人醒来后能回忆起的梦境都发生在rem睡眠期)睡眠期内,一些神经传递质会保持活跃,一些则进入休眠状态。而在清醒状态下,进入休眠状态的神经传递质会保持活跃,而活跃的部分则会休息。因此,佛雷德·斯奈德认为做梦是大脑在进行自我调节,让平时清醒的大脑区域活跃起来。
2.保持警惕。人类学家唐·西蒙斯认为,人在做梦的时候,梦境十分生动,但是听觉、嗅觉和一些其他身体感觉处于失效状态,这是因为人在熟睡的时候,身体会完全暴露在外部环境中,为了防止现实出现危险危及到身体,大脑会让嗅觉、听觉等感官保持警觉。
3.危机演练。这一学术观点认为人之所以会做梦,是因为大脑在模拟一个虚拟的世界让我们进行危机演练。大脑将现实生活中已经遇到或可能遇到的危机以复杂的组合放置在梦中,好让我们学会处理危机。
4.答疑解惑。人们会带着许多疑问入睡,这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会以复杂梦境的形式出现。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让志愿者在睡觉之前解一道数学题,志愿者无论如何努力都解不开,在他入睡后,便梦到自己在画廊里数画,怎么数都数不清楚。
趣味展读
弗洛伊德和荣格对梦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梦境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无论梦到什么,都是取材于现实,能从现实中找到类似甚至是一模一样的例子。有些梦境我们觉得陌生,而且在现实中找不到类似的事件或人物,是因为我们早已将其忘记。那些我们忘却的记忆,会在某一天突然受到某种刺激而以梦境的形式出现在梦中。
荣格则认为梦是对意识做出的一种反应,也就是潜意识信息或自发性冲动传递给意识的结果。做梦最大的功能是补偿和预示,补偿是指潜意识会补偿被忽略的心灵信息,预示是指对未来有一定的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