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科学自然篇(1)
第10章科学自然篇(1)
有一只蟑螂,就必然有两万只蟑螂蟑螂是所有蜚蠊目昆虫的统称,现在发现的种类有4300多种,中国常见种类超过250种,进入居住场所的有几十种,常见的有美洲大蠊、澳洲大蠊、德国小蠊、日本姬蠊等。
蟑螂的生命力强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不是有一只蟑螂就有两万只蟑螂至今没有得到科学验证。准确一点来描述,如果你的家里在白天经常看到有蟑螂出没,那的确可能有很多只。因为蟑螂是夜行类动物,白天它们都挤在缝隙里。如果缝隙都挤满了,那么挤不下的蟑螂只好在白天外出溜达了。这里说的是经常,倘若是偶然有一只在白天出没,也不能代表有很多只。
因此,有一只蟑螂就必然有两万只蟑螂是个十分武断的结论,可以说是很荒谬。中国北方经常出现的是德国小蠊,它身长1.5厘米左右,相比起南方的大型蟑螂算是小巧,即便如此,两万只德国小蠊头尾相连在缝隙里,那也需要一条长达300米的缝隙。就算它们是肩并肩挤在缝隙里,那也需要数十个宽敞的缝隙。
趣味展读
关于蟑螂的那些事儿
蟑螂吃什么?美国专门研究蟑螂进化的生物化学家约瑟夫·g·孔克尔表示,蟑螂是杂食性动物,主要食谱是有机物,比如毛发、木材、胶水等,不过他们只吃死的或不能动的东西,不会捕捉活物。
蟑螂会不会飞?北方常见的德国小蠊不会飞,南方常见的大型蟑螂比如蜚蠊科和地鳖科是可以飞翔的,不过飞行技术并不高,但这并不影响它们在空中做出俯冲、转弯、爬升等动作。
蟑螂的历史?关于蟑螂的历史至今没有找到确切时间,可以肯定的是,在恐龙时代它们就已经存在了,甚至比恐龙还早,因为生物学家发现的蜚蠊目化石可以证明,起码在距今约3.2亿年的时候,蟑螂就已经出现了,而恐龙则到2.45亿年前才出现。
蟑螂打不死?总有人因为“打不死的小强”这句话而迷惑,蟑螂是不是真的打不死?首先,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恐龙都灭绝了,蟑螂竟然还在繁殖”,针对的是蟑螂的生存进化史;其次,蟑螂的确很耐打,但绝非打不死,只要是生命体就能被打死。不过如果死的是一只怀孕的雌蟑螂,事情就没那么简单了。雌蟑螂的卵成熟后不靠母体来吸收营养,因此就算母体死亡,它们依然能够孵化。通常情况下,蟑螂会避免自己遭受生命威胁,因为它的触角非常灵敏,可以在危险抵达前逃之夭夭,这也是“打不死”的原因之一。
怎么灭蟑螂?有一种方法非常有效:去药店买些硼酸粉,跟两勺糖和等量的熟土豆泥搅拌在一起,放在房屋的角落、缝隙里,大概一周左右,蟑螂就非死即走,不会再打扰你的生活。注意要看紧小孩和宠物,避免误食。
手机电量只剩一格时辐射是平时的1000倍
手机辐射是指手机发射的电磁波的功率,跟电池没有关系,不管是满电还是只剩一格电。真正跟手机辐射有关的是手机信号。就像我们知道的那样,基站负责手机信号的强弱,当手机信号弱的时候,最近的基站会加大这部手机的辐射强度,以增强信号,保证通话畅通。反过来也一样,当手机信号太强,对其他手机造成了干扰的时候,基站则会削弱这部手机的辐射强度,以保证其他手机的通话畅通。
因此,手机信号越弱,辐射越强;手机信号越强,辐射越弱。而且在信号弱的时候,辐射很有可能是平常的1000倍。比如一部普通的gsm手机,在一格信号的时候,它的辐射功率大致是1瓦;在信号满格的时候,它的辐射功率是1毫瓦,相差基本上是千倍。不管是gsm手机,还是一直以来强调低辐射的3g手机,功率最高值和最低值都可能相差千倍。
趣味展读
1000倍的辐射影响健康吗
尽管gsm手机、cdma手机包括3g手机在内,最高辐射都可能是最低辐射的1000倍,但这并不恐怖,因为出现这么大倍数完全是最低辐射值太小而不是最高辐射值太大。这就像一个正在滴水的水龙头和开到最大的花洒,后者的水流量完全可以是前者的1000倍,不是因为花洒水流量太大,而是因为滴水的流量太小。一部质量过关的手机,即便是辐射强度最大的时候也不会超过国家标准,不会对人体造成损害。有人说手机会致癌,特别是脑癌。致癌的原因有很多,饮食不当、环境污染、生活不规律等,很难说清原因是什么。不过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手机和癌症之间没有关系。
那么手机会不会影响胎儿的脑部发育?
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曾做过这方面的实验,但实验对象是小鼠,不是人类。研究人员分别将两部静音状态的手机放置在两个怀孕小鼠的笼子上,一部手机保持通话,一部手机不通话。经过一系列的脑电波、心理、行为测试发现,前者的小鼠胎儿出生后,行为亢奋,记忆力差,也就是多动症;后者则正常。研究人员认为,小鼠在胎儿期间受到的辐射影响了它的前额叶皮质神经的发育,所以出现异常。
不过研究人员称,啮齿动物的孕期只有19天,脑部发育跟人类不同,如果要证明手机辐射对人类胎儿有影响还需进一步实验。
不管科学研究如何,孕期减少辐射是最安全的方法。
减少充电次数会延长电池寿命
首先现在已经告别了镍镉电池和镍氢电池的时代,迎来锂离子电池时代。锂离子电池的理论寿命可以允许几百次充放电循环。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几百次充放电循环是指电池用光,然后充满的过程。因此有人认为,只要减少充电次数,就能延长电池的寿命。然而,就算你不舍得用它(比如很多人会拆下笔记本电脑的电池,认为这可以保证电池的使用寿命),它的容量也会损失。影响锂离子电池寿命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个是电压,一是个温度。一个充满电的锂离子电池,在40c的环境下闲置一年,容量损失会达到35%;一个电量只剩40%的锂离子电池,在零摄氏度以下闲置一年,容量损失仅有2%。
因此,要想减少容量损失,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不是减少充电次数,而是增加浅度充放电的次数——时不时给电池充个电,不需要充满就拔掉。还有就是不要让电池在满格状态下待太久,因为充足的电压也会让容量受损。
趣味展读
充电过度会爆炸吗
虽然不要让电池在满格状态下待太久,但这并不意味着充电过度会爆炸。当下使用的锂离子电池有一套极为周密的保护装置,由安全保护电路装置、排气装置、热熔保护装置等许多安全装置构成。这些保护装置可以保证锂离子电池在过度充电、过度放电、短路时自动切断电池电路,从而释放电压、停止电化学反应。
当然,没有设置如此多保护装置的锂离子电池还是具有风险的,因为它充电时的电极非常容易发生氧化反应,当面临过度充放电、短路、高温等情况时很容易发生爆炸或起火。一些没有质量保证的山寨电池很有可能会发生这种情况。不过不需要过分担心,只要是正规厂家的原装电池,基本不会发生爆炸或起火的情况。
狼在月圆之夜嚎叫
月圆之夜的苍狼嚎叫,出现在许多影视作品和文艺著作中。但在现实生活中,狼并不是只有月圆的时候才会嚎叫。大概是因为狼群经常在傍晚出来觅食,而它们需要用嚎叫来建立联系和传递信息,所以人们误以为它们只在月圆的时候嚎叫。
狼的嚎叫分为很多种,比如呼唤同伴、寻觅配偶、愤怒嘶吼、玩闹,等等。曾有动物学家研究过,狼嚎的基本频率是150~780khz,包含的音调多达12种,而且不同地域的狼的嚎叫声也不同,比如欧洲狼的嚎叫声比较有韵律感,声音持续时间长而且高亢,而北美狼的嚎叫声则相对较短,音量较小。
狼在呼唤配偶的时候,声调会拖长而且稳定;捕猎的时候,嚎叫声则会变得尖厉,音频变高;捕猎成功后,狼的嚎叫声变成长短混合;在受到惊吓的时候,狼的嚎叫声会变短,有点类似犬吠,但会持续不断发出,一边叫一边脱离危险的情况;保护食物以及幼狼玩耍的时候,嚎叫声会变得低沉,代表愤怒。
因此,狼会在不同的情况下发出不同的嚎叫声,并不是只有在月圆之夜才仰天长啸。而且有些时候,狼是绝对不会嚎叫的,比如独狼遇到狼群时,或吃饱喝足时,就算是有圆月,它也不会发出声音。
趣味展读
狼的阶级
狼群有属于自己的严格的社会阶级,最上层阶级是头狼,剩下的则分为服务阶级和最底层阶级。几乎跟人类社会一样,狼群的基本单元也是家庭,主要是成年狼及其配偶,还有它们的子女。几个家庭形成一个群体,然后在群体中推举一只最有能力的狼来当头领。当然,这只头狼必须通过残酷的争斗才能胜任。
一般而言,狼群由5只及以上的狼组成,目前为止最大的狼群由42只狼组成。就年龄而言,一个成熟的狼群中通常会有1~2只成年狼,3~6只较为年轻的狼,1~3只幼狼。一旦狼群形成,就不会轻易接纳陌生的狼。一只陌生狼如果要加入狼群,需要一个漫长的考验期,期间会发生各种试探与攻击。当然,狼群对陌生狼的年龄是有要求的,一般在1~3岁,超过这个年龄的陌生狼会被狼群杀死。所以,独狼遇到狼群的时候不会发出嚎叫,通常会退避。
那么狼可以脱离狼群吗?可以,只要年龄成熟(11~24个月),就可以独立发展自己的家庭,同时建立自己的狼群。
看见熊就装死
我们常说的熊是指棕熊、黑熊等体型庞大且住在丛林里的熊科动物,除此之外还有北极熊、懒熊、马来熊、大熊猫、眼镜熊。
熊是杂食性动物,却属于食肉目。意思是熊会吃草、苔藓、嫩枝、块根、块茎、果实、蜂蜜,也会吃花鸟鱼虫、蛙、鼠、牛、羊、鹿,但主要以食肉为主。当然,在熊科动物中,大熊猫、眼镜熊主要还是以素食为主,但也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吃肉的机会,比如野生的大熊猫会跑到附近居民家偷吃晾在外面的肉干。
人们认定一个常识,如果在野外遇到熊,最好躺下装死,因为熊不吃死物。事实上,熊从来不拒绝尸体,只是在有选择的情况下会选择新鲜的肉吃。一头已经吃饱的熊,看到死物不会吃,但会玩。如果此时你躺在地上装死,它会把你翻来覆去看个遍,然后用长满倒刺的舌头将你从头舔到脚,玩兴大起的时候还会在你身上坐一坐。这听起来很好笑,但真的发生了,你即便死不了也会丢了半条命。如果你不幸遇到一头饥饿的熊,那它会毫不犹豫将你撕扯开来。所以,在野外遇到熊躺在地上装死绝对不是个好办法。那该怎么办?
最重要的是不要拔腿就跑,也不要惊声尖叫,更不要跟它对视,因为这些动作中的任何一个都会让熊对你产生攻击性。一般而言,熊不会主动攻击人类,只会在它认为受到威胁的时候进行反击。当熊站起来的时候,并不是要发动攻击,而是进行观察,看你是否是个危险分子。如果此时你掉头就跑,那十有八九会毙命在它厚厚尖锐的爪子下,因为你根本跑不过它。而且熊还会爬树、游泳,是个身材笨拙却身手矫捷的运动健将。
当你跟它巧遇,应该冷静下来,看看周围都有哪些地方可以躲避或者逃生,然后用缓慢的动作、顺风倒退着离开。为什么用倒退缓慢的动作?因为这样会让熊放松对你的警惕。为什么要顺风?因为熊的视力并不好,它追踪猎物是靠无比灵敏的嗅觉,顺风可以让它的嗅觉灵敏度下降。
还需要温馨提示一下,在野外看到可爱的小熊千万不要上前去逗玩,最好能走多远就走多远,因为熊妈妈一定就在附近。
趣味展读
熊本性并不凶残
熊毕竟是食肉目动物,算不上温驯,但也绝不凶残。只要给它们一定的生存空间,它们就不会去打扰人类。很多科学家进入深山密林进行科学探测,他们会佩戴铃铛来告诉熊“有人出没”,一般情况下,熊远远听到这个声音就会退避三舍。当然,如果人类不断入侵熊的生存空间,让它们感觉自己以及幼崽受到了威胁,它们会袭击人类;又或者人类不断破坏生态环境,导致熊在自然界的食物减少,它们就不得不冒险去跟人类争夺食物。如果碰巧遇到了人,它们会为了维护食物而攻击人类,或者索性把人当成食物。
如果人类不破坏它们的生存环境,不捕杀它们以获取暴利,让它们安静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就不会有熊伤人事件发生了。
公牛看见红色就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