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不速之客(2)
佛朗机夷因为在广东屯门岛和西草湾与大明官军交过手,他们的交战是国与国之间的战斗。经过这两次战斗的失败,佛朗机夷改变了策略,不再与明军为敌,尽量避免与官军的对抗。所以,当官军围攻双屿岛时,他们的船退避到舟山外洋。而许栋一伙都是些亡命之徒,他们的命就系在自己的裤腰带上,随时拿来与人拚命的。他们不管你是不是官军,他们不管得罪官府有什么后果,只要有人去围攻他们,就是他们的敌人,所以,他们一哄而上,对着官军的船舰,一阵猛轰,一阵猛撞,把官军打得一败涂地,狼狈不堪,不但损兵折将,还颜面尽失。官军逃也似地败退了下来,再也不敢去招惹双屿岛了。堂堂官军竟然连许栋这样的乌合之众都对付不了,让各级官府无颜自容。府县都不敢上报此事,省里各有关司院也装聋作哑,都瞒着朝廷,竟然瞒天过海地把这件事给瞒了下来。
官军一败涂地,许栋一伙却在战斗中实力大增。他们不甘心就此罢手。他们明目张胆地从日本募集了一大批凶狠残暴的倭寇,每条船舶配备一批倭寇,把他们藏在船舱里。然后,船从双屿岛出发,根据沿海各地的防卫疏密情况以及财富多寡情况,四处劫掠。他们杀上了嘉兴、绍兴、宁波、台州等地的海岸,杀人放火,骚扰沿海,各地百姓苦不堪言。
这个时候,大明朝廷才知道东南沿海乱了,再想着去戡乱靖海非得下更大的血本不可,而且还得化时间准备一下,因此,一时半刻也没有办法奈何双屿岛的佛朗机夷和许栋他们。朝廷在忍耐,在等待着出手剿灭的时机,而沿海各地为了自保,竟然派人渡海到双屿岛,送酒送米孝敬佛朗机夷和许栋一伙,巴结他们,让那些海匪番夷别去他们管辖的地方抢劫骚扰。
这样一来,岛上的群寇众夷就更加有恃无恐了。他们再也不把官军当作一回事了,益发地胡作非为起来。他们会撑着二条三条的破船,来到沿海官军的卫所驻地,闯卡叩关,叫嚷着讨要粮食和酒盐,有的甚至向军方讨要军队号令指挥用的锣鼓旗帜。他们还明目张胆地敲诈勒索朝廷。许栋勾结倭寇洗劫了昌国卫石浦城,将石浦城劫掠一空,还把掳获来的备倭把总白濬和巡检汤英等官将带到双屿,开出高价要浙江都司去赎人。
浙东沿海,人情汹汹,人人自危。当然,对于郭巨千户所来说,局势就更加凶险。
双屿岛就在郭巨城的海对面,就在郭巨千户所官兵的眼皮子底下。危如累卵,却又束手无措,只有眼睁睁地看着海对面海匪倭夷势力的不断扩张。毫无办法!如果双屿是一个烂疮疤,那么,郭巨城是第一个闻到恶臭味的。可是,烂疮烂透了,你却不能动它。如果不能彻底根除的话,动一动,不但添乱,还会引祸上身,招惹不少麻烦。
太夫人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她调整了一下自己的情绪,勉强地挤出笑容来,对着谢志望歉意道:“光顾着与胡知县说着徽州的事,冷落了谢公子了。”
谢志望站了起来,恭恭敬敬地向太夫人施了个礼,说道:“太夫人,您别误会。小生刚才说话有些唐突了。小生也不是专门针对徽州人的,主要是许栋这厮太可恨了,害得我们谢氏千百年的根基毁于一旦。所以,刚才小生一听到你们说徽州人,就联想到那恶贼,想到了这滔天的仇恨,就有点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还望太夫人原谅小生的唐突。太夫人想必也听说过上个月发生在余姚泗门‘谢庄血案’,那许栋和佛朗机夷犯下了如此滔天的大罪,我谢志望与这些恶贼不共戴天。”
“谢公子这次是为了报仇,专程而来的。他原来在北京国子监读书,听闻噩耗,他辞掉了国子监里的学业,从北京赶到了余姚家乡。我这几天带着他四处逃,他年轻,血气方刚,誓与双屿海匪倭夷血战到底。他到了很多卫所军营,见到官军无所作为,就打算自己成立一支义军,募集些丁壮,他自己带着义军,要去双屿剿杀海匪倭夷。但事情又怎会如此的简单容易哪?这次我陪他来郭巨千户所,就是想让他多了解点情况,多看看,多想想,考虑问题仔细全面一点。”
“是啊,双屿岛的事决不可意气用事。”太夫人也感叹道。
“这不是意气用事不意气用事的问题。国恨家仇在心间,不报此仇誓不为人。”谢志望慷慨激昂道。
“好!谢公子不愧为泗门谢氏的子弟。豪气干云,精神可嘉!”太夫人连连点头。
谢志望的家乡——余姚县在大明王朝是名闻遐迩大名鼎鼎的一个地方,因为那里出了两个“圣贤”级的大人物。一个叫王阳明,他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四大儒家宗师”,是心学之集大成者,他的学生遍布大明王朝的各个角落,俨然是大明王朝士大夫当之无愧的精神领袖。他官任南京兵部尚书,在任职期间,率兵平定宁王之乱,立下奇功伟绩;另一个叫谢迁,谢志望的曾祖爷爷,弘治、正德、嘉靖三朝的内阁大学士,他权倾天下,门生遍天下。谢迁,他状元出身,当过弘治皇帝侍读,做过正德皇帝的太子少保、太子太傅,在弘治年间他就作为内阁宰相,与刘健、李东阳三人一起辅政,功勋卓著,被世人称为“天下三贤相”之一。如此的两个大人物,同时出现在朝廷的枢纽核心之处,相互映衬,足以睥睨所有的权阀戚党。王阳明、谢迁还仅仅是余姚人才辈出的一、二个代表。其实,小小的一个余姚县,豪门望族隐居,官绅世家辈出,绝对是一个不容小觑的地方。
大明王朝的大小官员重乡土,他们考取功名后出仕为官,家小大多留在故土。任官十年、二十年后,他们再落叶归根,辞官退隐回到家乡。王阳明、谢迁都是权倾天下的大官,他们的家眷和亲人仍然居住在余姚,他们的根一直牢牢地扎在余姚,余姚县的一举一动,牵涉到王、谢两人的家眷亲属的,都会在朝廷引起轩然大波。所以,余姚县的知县也很难当,那些县官战战兢兢地来上任,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谨小慎微地处理与王、谢等名宦望族的关系,不至于因为地方上的一点小事就被传入京城,惊动京城中的王、谢两族朝官。然而,你越是怕出事,反而越会出事。双屿的番夷海匪却不会顾虑你大明朝廷中有多少高官,他们不会怕你。由于余姚县位于杭州湾的南岸,北是大海,南是四明山,东面与宁波府的慈溪县接壤,也是倍受倭寇海匪袭扰的重灾区。佛朗机夷来到浙东后,盘踞了双屿岛,开展走私贸易。余姚也有一些射利之徒下海通番,他们这些人中很大一部分人都是势家豪户的子弟。这些势家豪户的子弟,借着他们家族的权势,在地方上我行我素,无法无天。佛朗机夷到了双屿岛后,他们也眼红走私贸易的巨大利益,纷纷下海去双屿通番贸易。
因为余姚临海控江,大明王朝为了防倭,在余姚设立了临山卫。临山卫与慈溪的观海卫一起,构筑成杭州湾南岸一道海陆联防联控的防线。然而,这种防线在神出鬼没的番夷海匪前面却毫无用处。就在一个月之前,双屿的番夷海匪袭击了位于余姚泗门的谢庄,制造了一起骇人听闻的惨案。
那是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杭州湾南侧的浅海上漂来了三、四条小渔船。夜色中,一条条渔船上人影绰绰。那些人一个个穿着紧衣黑衣,带刀携枪,一身夜行人的打扮。船上,一人把舵,其他人分坐在左右两舷,飞快地划着船桨。
岸上影影绰绰有一个大碶闸,这个碶闸是当地的一个标志性建筑。由于余姚泗门附近有一个大的湖泊,叫汝仇湖。汝仇湖原是一个天然的湖泊,湖口直通大海。后来,百姓为了阻咸蓄淡灌溉农田,在湖泊的入海口建立起一座高高地的大碶闸来。大碶闸高于岸边的其他建筑,在杭州湾南岸航海行船,这一碶闸已经成为一个航行标志。看到碶闸,船老大就知道自己的船到了余姚泗门了。这一标志很好认,即便是在伸出不见五指的夜里,船从碶闸附近经过,听到碶闸的碶板缝隙中“哗哗”地漏出来的湖水声,就能知道这是泗门的汝仇湖碶闸,就能判断出泗门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