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师父二
“不能。”师父干脆的说。
他既不想说人话,就是一点一点地为郝帅翻译讲解。也不想变回原来的样子。
“郝帅,你已经18岁了,上大学了。应该有自学能力了。哪儿能还像从前那样一点一点教呢?还有,谁愿意总是以一个老人的形象出现呢?”
“可是师父,您这个样子。我找不到感觉。我怎么觉得您不是我的师父啊。”
“”我这个样子才真正是你的师父。原来那个形象叫祖师爷还差不多。你师父我这般谪仙似的存在。你作为弟子,难道不是应该感觉到荣耀吗?”
郝帅心里当然承认,现在的师傅蛮英俊潇洒的。但是。他只是依恋那个朝夕相处的老人的形象。眼前这个形象。美是美了,但却是那么生疏、遥远,而不是那么熟悉、亲近。
他执扭地说:“不,我没这感觉!我还是习惯您原来的样子。”
“那你就慢慢适应。如今的社会,可不是一个崇老的社会。谁不喜欢年轻呢?别人都是想尽各种办法显得年轻些,我凭什么要扮老呢?前些年,那是为了迁就你,才幻化成老人的形象。现在你郝帅已经成年了。我还有必要那么哄着你吗?
“师父,你,你变了。”郝帅,委屈的说。
“我变了,是因你而变。你变了,你长大了,我也应该用适合你的教育方式。”
郝帅一脸生无可恋。
这还是我的那个师父吗?这怕不是个假的师父吧?还有,以前师父教我功课时,总是要结合生活中的事情、实例,先讲一些基本的道理,然后再讲经典中的句子。今天怎么这么突兀的上来就说上这么一大段古文,都不知道来处,听得人晕头转向的,这还怎么学?
师父自然是看透了他的心思,无奈的摇了摇头说。“好吧,给你一个提示。刚才我说的这一段是孟子中的。这两年,你要仔细的研读儒家经典。自己去理解体会。能背诵的就尽量背诵下来。读得多了,你自然就懂啦。”
“师傅,我们不是持道家经典吗,怎么又学上儒家了?”
“打好了道家的基础,以后还是要学儒家。学完儒家后,回过头来再接着学道家。要先学会做人嘛。人是对的,才有可能成正仙。”
“师父,我能不能问您一个问题?郝帅严肃的说。
师傅点了点头,“”你问吧。”
“”嗯、嗯。师傅,我以前觉得您是一个和蔼善良的老先生,但是现在您给我的感觉跟以前完全不一样。说真的,您真的是我的师父吗?”
那中年人悠悠然地站起身来,道骨仙风,长身玉立。脸上带着淡淡的笑意,看向郝帅。“我不是你师父,谁是呢?”
说着,神情、面容、身形渐渐地发生了变化,那和蔼可亲的老人的形象终于出现了。
郝帅一下子扑了上去。“”哈,师父,师父,你可回来啦。我想死你啦!您就这样,保持,保持住。”
郝帅紧紧的抱住师父,唯恐他变了回去,又似乎怕他跑了似的。师父一抖双臂,甩开了郝帅,嫌弃地掸了掸自己的衣袖,不悦地说道:“这么大个的人了。成何体统!我看,你这可是有依恋症啊。”
“”我不管。师父你在我面前必须是这个样子。”
师父李昶不满的皱起眉头,撇了撇嘴,“哼,这个样子好看吗?”
“我不管好看不好看。我只管我自己喜欢。”
”你那不是喜欢,你那是习惯。你可以试试习惯我的真实形象啊。”
“”不,我只习惯您这个样子。”
师父李昶的心里都快烦死了,“这小子可太腻歪了,怎么跟个女孩子似的。哎,我这些年的教育,有些失败呀!都说慈母多败儿,我这个慈师父别回头也培养出个败弟子来,哎,惭愧呀,惭愧!”
“好啦好啦。”他挥手赶着郝帅。
“去读书。找到我给你说的那一段。搞清楚意思。就可以开饭。”
“”哦,好的师父。”郝帅心花怒放,痛快地答应了声。心想,这才是我的师傅。
师父李昶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嗨,如之奈何!还要隐藏起自己这人神共愤的盛世姿容,为你这臭小子扮演一个老态龙钟的老朽之人。哎,这个世界为什么不能容忍我的美好容颜呐。
无怪乎李昶如此内心吐槽。
云游的时候,每当他偶尔露出真容。人们也是惊讶的难以相信。只有以幻化的出来的凡人形象出现时,才能顺利的在人世间行走。
人的心也真是奇怪呀。他们追星、哈韩、整容,不惜代价孜孜以求最美好的形象。但真有一个特别完美的形象出现时。他们却是不能接受的,不能相信的。
哎,人哪,真是一个矛盾体!
而且现在的人还不如古人。
李昶记得,几百年前,当他以真容示人的时候,人们会认出他来,纷纷喊着,“神仙、神仙、仙人、仙人”并跪下来向他顶礼膜拜。而现在的人,见到他的真容,只会张大嘴巴,呆立在那里。都如同傻了一般。
见郝帅乐颠颠的去了西厢房。李昶端坐了下来。继续他的修炼。而不是去厨房装模做样的做饭。
西厢房是郝帅读书的地方。那里三面都是书柜。厚重古朴的原木书柜中摆满了线装书。
到书柜中找到了孟子这本书。郝帅认真的研读了起来。
很快就翻到了。原来,这段话在《孟子尽心上》中。“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郝帅反反复复地读了几遍。终于读懂了其中的含义。
尽了心力去做事,这就是觉悟了人的本性。了解了人的本性,就懂得了天命。保持人的本心,培养人的本性以顺应天命。不论寿命是长或是短,都不改变这种态度。只是修身养性,等待天命。这就是确立正常命运的方法。
原来如此。郝帅心态放松了。他以为佛教经典要很难的。但是现在读起来似乎并不是很难。这得感谢师傅的培养。从小在师父的带领下学习道教经典。比如说道德经、庄子、列子?还有关尹子等等,所以打下了很扎实的古文功底。一般的古文读上两遍,他就明白了。
郝帅看时间尚早,师父的饭,应该还没有做好。就又往下面看了下去。“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于危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这段话的意思很简单明了,一读就知道了。意思是说:没有一样不是天命决定的,顺从天命,接受天命,这是正常的命运,因此懂天命的人不会站立在危墙下面。尽力行道而死的是正常的命运,犯罪受刑而死的不是正常的命运。
如此简单,明白。比道德经容易得多呀。郝帅兴致来了,接着往下看。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嗯,这段的意思,好像是在说:寻求就能得到的,舍弃就会失掉的,这样寻求就有益于得到。因为所寻求的存在于我本身之内的缘故。寻求它有方法,得到它靠命运。这样寻求无益于得到,因为所寻求的,在我本身之外的缘故。
郝帅的兴趣愈加浓厚,继续往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