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亮化标题,先声夺人(2)
第14章亮化标题,先声夺人(2)
4.意象组合
蓝色蛹·金色蝴蝶某考生
蓝色——流动的忧郁
我想我是迷路了。
城市里的道路兜兜转转,我却总也找不到出口,高高耸立的密密的楼群将天空割离成一张破碎的脸。除了年轻,我什么也没有。
母亲临死前冰凉的手指,父亲的叹息,后母的面孔……在我眼前飞转,织成一张网,我想逃,无奈跑不出去。
我站在堤岸上看海,那些蓝色的波涛向我涌来。我深深理解堤岸的悲哀:想远远退开,却又动弹不得。蓝色的忧郁从我的眼睛里流出,流过我的脸庞。
蛹——自缚的悲哀
我拒绝那个女人介入我的生命。我无法将她当做我的母亲。
我拒绝了这个世界,我当做整个世界都是不爱我的。
我看过一幅画:一个孩子站在广阔的芦苇丛中,没有云,没有风,没有走出去的方向,只有寂寞来来回回穿行的声音。
我也知道,我疏远了爱,疏远了世界。
梦中,一只小小的蓝色蛹在轻轻哭泣。
金色——我爱上了世界
今天,她带我去看日出。
我看着金灿灿的阳光一点点将海水忧郁的蓝色吞没。她送给我一张cd——《newbabyborn》,我不知道如何翻译,她告诉我是“新生的孩子”。
她在晨光中对我微笑,握住我的手,对我说这个世界其实很美,有很多人在爱我:我的父亲,在天堂的母亲,还有她。
我转过身去,悄悄擦掉眼泪。
蝴蝶——破茧后的美丽
我感到背后隐隐地痛,转过头,惊奇地看到了一双金色的翅膀。
原来,我正在一步一步接近爱。亲近美好,才会认识美好。
当我冷眼旁观时,生命是一只蓝色的蛹;当我热情相拥时,生命是一只金色的蝴蝶。破茧而出的过程,也是感情变化的过程,亲近世界的过程。
用爱的眼睛看世界,我也如此美丽!
【创意点评】
这是一篇以“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的满分作文。初看标题,作者巧妙地将“蓝色蛹”与“金色蝴蝶”这两个意象组合在一起,使标题具有一定的审美性,并且给读者造成了一定的悬念,使读者情不自禁地想读下去。待读完全文,不得不为作者立意的匠心深深折服。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孩子对继母感情由疏到亲的变化过程,以四个小标题将这一变化过程形象地展现出来。蓝色代表着忧郁,蛹是作茧自缚的象征,金色暗示了感情的变化,蝴蝶象征着新生与亲近。标题及内文构思之精妙,可见一斑。
5.数字入题
八·十八·二十八
福建某考生
“啪!”一巴掌猛地打在屁股上,我大哭起来。“老师怎么教你的,小草是绿的,太阳是红的。看看你,怎么画的?”我透过泪眼,看着那张被撕掉的画:小草是黄的,太阳也是黄的。为什么非要把小草画成绿的,把太阳画成红的?我在心里嘀咕。戴上爸爸那副太阳镜,看到的小草和太阳就是黄的。我不解。
“还有你的作文,”老师的喊声把我拉回现实,“让你写爸爸、妈妈,你怎么写的?妈妈是书童,爸爸是车夫。”“本来就是嘛,妈妈陪我读书,爸爸背我上学,不是书童、车夫是什么?”我不服,和老师顶嘴。
那年我八岁,还是一个不规则的多边形,新颖、多变,极富想象力。周长长,面积小,人生阅历浅。
“太过分了。”我回到家,把书包一扔,坐在沙发上生闷气。“怎么了?”爸爸关切地问。“今天考试,居然有人作弊,老师也没看到。”“他有没有抄你的?你有没有受影响?”说到作弊,父母如临大敌,紧张地问。“那倒没有,只是这样对努力学习的同学太不公平了,我要去举报。”“别傻了,没影响到你就行了。举报,万一人家报复怎么办?再说了,那么多作弊的,你举报得过来吗?”听了父母的话,有道理,于是我打消了举报的念头。
回到房间,我想起刚刚被老师读过的作文,写友情的。只是我所描述的友情与我遇到的相差甚远。文中用了很华丽的辞藻,而我拥有的友情都是简简单单、平平淡淡,却又很温馨的。“文章很唯美,但很违心。”我苦笑着对自己说。
那年我十八岁,已经被渐渐改造成规则的图形,只是棱角还在,不新颖也不规范,不多变也不稳定。周长不长,面积也不小。
“我的这件衣服怎么样?”女伴向我展示她新买的衣服。“很不错,和你很配,你穿上它年轻了十岁。”我赞不绝口。其实那件衣服很难看,但我在“赞美”的时候,竟没有任何感觉,全然没有第一次说违心话时的慌张。
老板刚刚批评了我,说我工作的方法不对,并告诉我另一种工作方法。于是,我很听话地按老板介绍的方法去工作,尽管这方法更不对。但管他那么多,这是老板交代的工作方法,出了问题不关我的事。再说了,和老板顶嘴没好下场。多年的经历,已经让我有经验了。
这年我二十八岁,已经被打磨成一个圆了,我稳定,我周长短,我面积大。我的人生阅历丰富了,我变得世故圆滑了……
一天,去幼儿园接女儿,女儿哭着扑过来。“老师说太阳是红的,小草是绿的,可我戴上爸爸那副黄黄的眼镜看到的太阳和小草就是黄的。老师说这不行,还批评我……”女儿哭哭啼啼地讲着。这些话猛烈地冲击着我的心,尘封已久的记忆大门猛地打开。我想起了那黄的草、黄的太阳,妈妈是书童、爸爸是车夫,想起那个未经世俗打磨的不规则的多边形……
【创意点评】
本文标题新颖、独特,将“我”的人生的三个阶段——八岁、十八岁、二十八岁串缀在一起,具体而形象地说明了人生就是一个由新颖、多变、极富想象力的不规则的多边形被渐渐改造成一个中规中矩、稳定而不变化的图形的过程。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阅历的不断丰富,人还将被进一步磨平棱角,打磨成一个稳定、规范的圆。这种打磨的过程,很可能会延续到下一代,就像生命的轮回。
6.标点亮眼
“什么?”——“是该这样!”
某考生
人生就是由n个“什么”和n+1个“是该这样”组成的。
——题记
1)孝子田世国
“什么?”听到田世国的事迹,我惊讶不已。一个事业正如日中天的中年男人怎么能捐人体极其重要的器官——肾呢?不是作为父母把肾捐给子女,而是作为儿子把肾捐给80多岁的老母亲。对此,连主刀医生都觉得出人意料。可是,我们静心细想一下,当面对历经沧桑把自己抚养成人的老母,当望着那双无限渴望生命的深深凹陷的眼睛,当我们想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诗句,作为儿子,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藉,这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我们要竖起大拇指对他说:“是该这样!”
2)优秀大学生徐本禹
“什么?”看到徐本禹的经历,我顿生疑问。一个出身贫寒、品学兼优的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经济专业的大学生,一个刚刚如愿以偿考上研究生的高才生,为什么偏要舍弃大好前程,选择贵州那个偏僻荒远、条件差到常人难以想象的山区小学去支教?别说其他人,就连他的老师、同学都甚感不解。可是我们静下心想一想,当徐本禹上大学经济困难受到许多好心人救助时,当徐本禹站在那群求知若渴的孩童面前时,徐本禹毅然的决定又在情理之中。我们应该竖起大拇指对他说:“是该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