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以理服人:言之有理让人口服心服(2)
第24章以理服人:言之有理让人口服心服(2)
常用来说服他人的方法
了解了说服的重要性和说服要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下面介绍几种常用来说服他人的方法。1.善于抓住有利的时机
一个人的心理状况是客观现实在头脑中的反映,外界的刺激会引起人的心理变化,从而导致人的心理波动。这时,人们往往情绪反应强烈,感到不安,特别是年轻人,情感更为动荡,极易冲动,情感有余,而理智不足。一旦情感的潮水漫过理智的堤坝,就会在激情的驱使下采取过火行为,事后则追悔莫及。如果抓住情绪产生强烈波动但还未导致不正常行为的时刻予以说服,加以引导,陈明利害得失,对方就会受到震动,恢复理智,幡然醒悟。而如果过早地进行说服,会被对方认为神经过敏或无中生有;如果事过境迁再去说服教育,易被对方看成“事后诸葛”或“马后炮”。这些都不能收到好的效果。要抓住最佳时机,就要善于在人的思想、情绪容易发生变化或可能出现问题的关口及时进行说服教育。
一般来说,当人们面临工作调动、毕业分配、家庭事件、婚恋受挫、提职加薪、意外事故、住房分配、子女就业等情况时,极容易产生思想波动和不安情绪,这也正是说服的好时机。至于说服的时机是否恰当,可以通过观察对方的情绪表现进行判断。如果对方心平气和,或者表现出情绪平静的迹象,这往往是说服的好时机。如果发现对方表现出反感和对立情绪,我们除应检查谈话方式、方法或自己的观点、态度是否正确外,还应考虑谈话的时机是否成熟,以便及时终止谈话,以免造成不利的后果。
这时,我们应积极观察,耐心等待;或者采取恰当措施,创造有利的时机,使说服一举奏效。实际上,我们所强调的最佳时机,并没有具体标准,而全靠我们在具体情况下从说服目的出发,针对对方的思想状态和心理特点,自己揣摩和把握。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准确地预测和灵活地掌握说服的技巧,我们的说服工作就会像杜甫诗句中“知时节”的“好雨”那样,“当春乃发生”,恰到好处地滋润别人的心田。
2.步步为营,稳中求胜
有一天,卡耐基突然同时接到两家研习机构的演讲邀请函,一时之间,他无法决定接受哪家邀请。但在分别与两位负责人洽谈过后,他选择了后者。
在电话中,第一家机构的邀请者是这样说的:
“请卡耐基先生不吝赐教,为本公司传授说话的技巧给中小企业管理者。由于我不太清楚您所讲演的内容,就请您自行斟酌吧。人数估计不超过一百人。万事拜托了。”
卡耐基认为,这位邀请者说话时平淡无力、缺乏热忱,给人的感觉是一种为工作而工作的态度,让人感受不到丝毫的热情,也给他留下相当不好的印象。
此外,对方既没有明确地提示卡耐基应该做什么、要做到什么程度,也没有清楚地交代听讲人数,教他如何决定演讲内容呢?对此,卡耐基自然没有什么好感。
而另一家机构的邀请者则是这样说的:
“恳请卡耐基先生不吝赐教,传授一些增强中小企业管理者说话技巧的诀窍。与会的对象都是拥有50名左右员工的企业管理者,预定听讲人数为70人。因为深深体悟到心意相通的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远,且部属看上司脸色办事的传统陋习早已行不通,因此,此次恳请先生莅临演讲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让所有与会研习者明白,不用语言清楚地表达出自己想法的人,就无法成为优秀的管理人才。希望演说时间控制在两个钟头左右,内容锁定在:学习说话技巧的必要性,掌握说话技巧的好处,说话技巧的学习方法这三方面。希望能带给大家一次别开生面的演讲。万事拜托了!”
卡耐基明显感觉到这家机构的邀请者明快干练、信心十足,完全将他的热情毫无保留地传达给了自己。更重要的是,对方在他还没有提出问题的情况下,就解答了所有的疑问。因此,在卡耐基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自己置身讲台的情景,并很快就能够想象出参加者的表情,以及自己该讲述的内容等。显然,这种邀请方式很能带给受邀者好感。
显然,说服别人是需要一定技巧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依循一定的步骤。像行军打仗一样,步步为营,才能稳中求胜,也易形成排山倒海的气势。
(1)吸引对方的注意和兴趣。为了让对方同意自己的观点,务必要吸引、劝说对方将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设定的话题上。利用“这样的事,你觉得怎样”“这对你来说,是绝对有用的”之类的话转移他的注意力,让他愿意并且有兴趣往下听。
(2)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明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是成功说服的首要要素。对方是否乐意倾听你的想法与计划,取决于你如何巧妙运用你的语言技巧。
准确、具体地说明你所想表达的思想。比如“如此一来,不是就大为改善了吗?”之类的话,要更进一步深入话题,好让对方能够充分理解。为了让你的描述更加生动,少不了要引用一些比喻、实例来加深听者的印象。适当引用比喻和实例能使人产生具体的印象,能让抽象晦涩的道理变得简单易懂,甚至使你的主题变成更明确或为人所熟知的事物。如此一来,就能够顺利地让对方在脑海里产生鲜明的印象。说话速度的快慢、声音的大小、语调的高低、停顿的长短、口齿的清晰度等都不能忽视。
除了语言外,你同时还必须以适当的表情、肢体语言来辅助。
(3)动之以情。说服前只有准确地揣摩出对方的心理,才能够打动人心。通过你所说的内容,了解对方对此话题究竟是否喜好、是否满足,再顺势动之以情或诱之以利,告诉他“倘若照我说的去做,绝对省时省钱,美观大方,又有销路……”,以此不断刺激他的欲望,直到他跃跃欲试为止。
一般而言,人的思维和行动都由意识控制,即使他人和外界如何建议或强迫,也不见得能使其改变。因此,想要以口才服人的人,必须意识到说服的主角不是自己而是对方。也就是说,说服的目的,是借对方之力为己服务,而非压倒对方。因此,一定要从感情深处征服对方。
(4)提示具体做法。在前面的准备工作做好之后,就可以告诉对方该如何付诸行动了。你必须让对方明了他应该做什么、做到何种程度最好等。到了这一步,对方往往就会很痛快地按照你说的去做。
3.采用点滴渗透的方法
有的时候说服别人应当采取点滴渗透的方法,逐步达到说服的目的。
(1)了解对方的想法。想要让对方同意你的意见,首先就要设法先了解对方的想法与凭据来源。曾经有一位很优秀的管理者说:“假如客户很会说话,那么我就有希望成功地说服对方,因为对方已讲了七成话,而我只要说三成话就够了。”事实上,大多数人为了要说服对方,就精神十足地拼命说,说完了七成,只留下三成让客户“反驳”。这样如何能顺利圆满地说服对方呢?因此,应尽量将原来说话的角色改变成听话的角色,去了解对方的想法、意见,以及其想法的来源或凭据,这才是最重要的。
(2)接受对方的想法,同时也让对方接受你。如果对方反对你的新提议,是因为他仍对自己原来的想法保持不舍的态度,且他的想法尚有可取之处,那么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接受他的想法,站在对方的立场想问题,最好能说出对方想讲的话。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当一个人的想法遭到别人的全盘否定时,极可能为了维持尊严或咽不下这口气,而更加倔强地坚持己见,排拒反对者的新提议。若是说服别人时沦落到这地步,成功的希望就不大了。
某家用电器公司的推销员挨家挨户推销洗衣机,当他到一户人家里,看见这户人家的太太正在用洗衣机洗衣服,就忙说:
“哎呀!这台洗衣机太旧了,用旧洗衣机是很费时间的,太太,该换新的啦……”
结果,不等这位推销员说完,这位太太就驳斥道:
“你在说什么啊?这台洗衣机很耐用的,到现在都没有故障,新的也不见得好到哪儿去,我才不换新的呢!”
过了几天,又有一名推销员来拜访。他说:
“这是令人怀念的旧洗衣机,因为很耐用,所以对太太有很大的帮助。”
这位推销员先站在这位太太的立场上说出了她心里想说的话,使得这位太太非常高兴。于是她说:
“是啊,这倒是真的。我家这台洗衣机确实已经用了很久,是太旧了点儿,我倒想换台新的洗衣机。”于是推销员马上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宣传小册子,提供给她作为参考。
这种说服技巧对推销员大有帮助,因为这位太太已产生购买新洗衣机的决心了。至于推销员是否能说服成功,无疑是可以肯定的,只不过是时间长短的问题了。
善于观察与利用对方的微妙心理,是帮助自己提出意见并说服别人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被说服者之所以感到忧虑,主要是怕“同意”之后,会不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后果。如果你能洞悉他们的心理症结,并加以防备,他们还有不答应的理由吗?至于那些令对方感到不安或忧虑的问题,要事先想好解决之法以及说明的方法,一旦对方提出问题,可以马上说明。如果你的准备不够充分,讲话时模棱两可,就会令人感到不安。所以,你应事先预想一个引起对方可能考虑的问题;此外,还应准备充分的资料,给客户提供方便,这是相当重要的。
(3)明确说服的内容。有时,虽有满腹的计划,但在向对方说明时,如果对方无法完全了解其内容,也可能马上加以否定。另外,还有一种情形,对方不知我们说什么,却已先采取拒绝的态度,摆出一副不会被说服的模样;或者眼光短浅,不愿倾听。如果遇到以上几种情形,一定要耐心地一项项按顺序加以说明,务求对方了解我们的真心实意,这是说服此种人要先解决的问题。对于不能完全了解我们所说的内容者,千万不可意气用事,必须把自己新建议中的重要性及其优点,一下打入他的心中,让他确实明白。
4.采用先入为主式的诱导
医学告诉我们,只生活在有益于健康条件下的人,虽然有健壮的身体,但对某些疾病却缺乏免疫力。为了避免病菌感染,获得抵抗力,就需要接受某种预防注射。也就是先接受少量的病菌感染,产生抗体,以便再遇到这种病菌时,有足够的力量加以抵抗。这就是医学上所谓的“接种免疫”。
这种方法同样可以用在说服中。说服者不仅希望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同时还希望他不再受相反思想的影响,经常进行这种预防性“注射”。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持有某种见解后,从未受过攻击,那么在他的周围就不会建立起任何防御系统。当他突然遇到相反意义的说服性诱导时,会感到很新鲜,易于丧失原来的立场,改变态度以顺应新观点。相反,如果这个人的见解预先受过轻微的攻击,就经受了锻炼,在他心里就围绕着这种观点建立起比较强的“防御工事”,从而可以经受别人更为有力的说服。这就是“接种效应”。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试验:实验者要使被试验者相信,某国至少在五年内不会制造出大量的原子弹。一组接受劝说后,没有给予反驳。另外一组接受劝说后,则给予轻微的攻击,即告诉他们一些相反的观点。过一段时间以后,又对所有的被试验者进行了相反的劝说。结果,第一组被试验者只有2%的人维持了原来的态度,而第二组则有67%的被试验者成功地保卫了原来的观点。
由此可见,成功的说服不仅要促使被说服者形成某种态度,还要能够预先培养他对相反观点的抵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