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以理服人:言之有理让人口服心服(3)
第25章以理服人:言之有理让人口服心服(3)
5.“得寸进尺”的紧逼策略说服对方接受一个较小的要求后,再说服他接受一个更大的要求就有了较大的可能性。心理学家把这种逐步接近目标的说服方法叫作“登门槛术”。正如你想进一间房子,又怕遭到主人的拒绝,就先说服主人让你的脚踏上门槛;然后再说服他让你的脚踏进门槛内;达到了这个目的,再说服他让你进屋就不难了。这实际上是个“得寸进尺”的策略。
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种技巧是非常有效的。比如,父母要求爱睡懒觉的孩子早起床,可先让他每天早起半个小时就很容易做到,待他养成习惯以后,再要求他提前半个小时。而如果一下子让他提早一个小时,这比较困难。这实际上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说服方法。
有时候,相反的技巧也会起到作用。就是首先提出一个大的要求,接着再提出一个较小的要求。这与直接提出较小的要求相比,接受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这种方法是那些小商贩常使用的。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卖主先是漫天要价,再和买主讨价还价,当他降低价格的时候,买主以为他退却了,便接受了这个价格。而实际上他仍然按照自己的意图进行了交易,却让双方都得到了满意。
“登门槛术”和其相反的技术起作用的条件是不同的。当提出一个较大的要求后,立即有一个较小的要求出现,并且与较大要求有明显的联系时,相反的技术更能实现其效果。而当两个要求毫无联系的时候,“登门槛术”就会起到作用。
说服他人的实用技巧
有些人说服人时经常犯的毛病是,先想好几条理由,然后去和对方辩论;还有的是站在长辈的立场上,以教训人的口吻,指点别人该怎么做。这样一来,就等于先把对方推到了错误的一方,因此,效果往往不好。说服人的技巧很多,以下几种是比较实用和简便的。
1.用高尚的动机来激励他
在一般情况下,每个人都崇尚高尚的道德、正派的作风,都有起码的政治觉悟和做人准则。所以,在说服他人转变看法的时候,一个有效的办法是,用高尚的动机来激励他。比如说这样做将对国家、公司带来什么好处,或将对家庭、对子女带来什么好处,或将对自己的威信有什么影响,等等。这往往能够很好地启发他,让他做应该做的事。
2.用热忱的感情来感化他
当说服一个人的时候,他最担心的是怕受到伤害,因此,先在思想上砌了一道墙。在这种情况下,不管你怎么讲道理,他都听不进去。解决这种心态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要用诚挚的态度、满腔的热情来对待他,在说服他的时候,要用热忱的感情来感化他,使他从内心受到感动,从而改变自己的态度。
3.通过交换信息促使他改变
实践证明,持有不同的意见往往是由于掌握了不同的信息所造成的。有些人知识不够,对一些问题不理解;也有些人习惯于老的做法,对新的做法不了解;还有些人听人误传,对某些事情有误解;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只要能把信息传达给他,他就会觉察到自己的行为不像原来想象的那么美好,进而就会采纳说服者的新主张。
4.激发他主动转变的意愿
要想让别人心甘情愿地去做任何事,最有效的方法,不是谈你所需要的,而是谈他所需要的,并教他怎么去得到。所以,有人说:“撩起对方的急切愿望,能做到这一点的人,世人必与他同在;不能的人,将孤独终生。”
探察别人的观点并且在他心里引起对某项事物迫切需要的愿望,并不是指要操纵他,使他做只对你有利而不利于他的某件事,而是要他做对他自己有利,同时又符合你的想法的事。这里要掌握两个环节:一是说服人要设身处地地谈问题,要把别人的事当作对彼此互相有利的事来加以对待;二是在促使他行动的时候,最好让他觉得不是你的主意而是自己的主意,这样他会喜欢,会更加主动和积极。
5.用间接的方式促使他转变
说服人时,如果直接指出他的错误,他常常会采取守势,并竭力为自己辩护。因此,最好用间接的方式让他了解应改进的地方,从而达到让他转变的目的。所谓间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把指责变为关怀,用形象的比喻加以规劝,避开实质问题谈相关的事,谈别人的或自己的错误来启发他,用建议的方法提出问题,等等。这就需要说服者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6.提高对方“期望”的心理
被说服者是否接受意见,往往和他心目中对说服者的期望有关。如果说服者威望高,一贯言行可靠,或者平时和自己感情好,觉得可以信赖,就比较愿意接受他的意见。反之,就有一种排斥心理。所以,人们平时要注意多与别人交往,和他们建立深厚的感情,这样在进行说服工作的时候,就能变得主动有力。
最终要取得信任
美洲银行前总裁克劳森说他经历过一次严峻的考验。为了激励员工,他曾提出一个构想:如果下一年公司的业绩有好转,每一个员工都将收到10张公司的股票。刚宣布了这一决定,一封匿名信就寄到了他的手上:“你又来了。承诺、承诺、再承诺,明天、明天、永远是明天。我们‘今天’到底能得到什么呢?”这封匿名信给克劳森带来了沉重的精神负担,因为他不知道是谁寄出的这封信,他在整整一年中都感到所有的人都在监督着他,每日戒惧慎惕,不敢有丝毫懈怠。一年后,员工真的收到了股票,结果他又收到一封匿名信:“你果然信守承诺。”克劳森说:“我这时就像一个被释放的囚徒,真正感到了轻松自由。”
在第二封匿名信来之前,克劳森都在经历着一种信任危机。因为员工缺乏对管理层的信任,管理层发出的信息就不具有说服力。虽然对员工们来说,为了饭碗必须保持表面服从,但员工们内心却是抱着“走着瞧”的态度。有的人漠然处之,有的人满腹牢骚。顺从者没有创意,积极工作的人也许只在为自己工作,一有机会就会另谋高就。要使一项计划得到实施,如果不能赢得人们的信任,领导者的处境将十分尴尬。在接受一个新计划时,员工要重新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和胜任的感觉,这时领导人就是导演,他要引导员工进入角色。
要做到这一点,强制不仅不能奏效,反而可能适得其反,如果领导者没有耐心,随时都可能搞砸。
说服人的关键在于理由
我们在说服别人的过程中最具说服力的方法,就是强调最大最关键的理由。
多年以前,拿破仑·希尔曾应邀向俄亥俄州立监狱的服刑人发表演说。他一站上讲台,立刻看到眼前的听众之中有一位是他在十年前就已认识的朋友——d先生,d先生此前是一位成功的商人。
拿破仑演讲完毕后,和d先生见了面,谈了后才知道,他因为伪造文书而被判20年徒刑。听完他的故事之后,拿破仑说:“我要在60天之内,使你离开这里。”
d先生脸上露出苦笑,回答说:“希尔,我很佩服你的精神,但对你的判断力却深感怀疑。你可知道,至少已有20位具有影响力的人士曾经运用他们所知的各种方法,想使我获得释放。但一直没有成功。这是办不到的事!”
大概就是因为d先生最后的那句话——“这是办不到的事”——向拿破仑提出了挑战,他决定向d先生证明,这是可以办得到的。
拿破仑回到纽约市,请求他的妻子收拾好行李,他们要在哥伦布市——俄亥俄州立监狱所在地——停留一段不确定的时间。
拿破仑的脑海中有一项“明确的目标”,这项目标就是把d先生弄出俄亥俄州立监狱。他从来不曾怀疑他能使d先生获释。他和妻子来到哥伦布市,买了一处高级住宅,像要永久性住下去一样。
第二天,拿破仑前去拜访俄亥俄州州长,向他表明了此行的目的。
拿破仑是这样说的:
“州长先生,我这次来是请求您下令把d先生从俄亥俄州立监狱中释放出来。我有充分的理由,请求您释放他。我希望您立刻给他自由,为此我准备留在这儿,等待他获得释放,不管要等待多久。在服刑期间,d先生已经在俄亥俄州立监狱中推出一套函授课程,你当然也知道这件事:他已经影响了俄亥俄州立监狱中2518名囚犯中的1728人,他们都参加了这个函授课程。他已经设法请求获得足够的教科书及课程资料,使得这些囚犯能够跟得上功课。难得的是,他这样做并未花费州政府的一分钱。监狱的典狱长及管理员告诉我说,他一直很小心地遵守监狱的规定。当然了,一个能够影响1700多名囚犯努力学习的人,绝对不会是个坏家伙。我来此请求您释放d先生,是因为我希望您能指派他担任一所监狱学校的校长,这将使得美国其余监狱的16万名囚犯获得学习向善的良好机会。我准备担负起他出狱后的全部责任。这就是我的要求。但是,在您给我回答之前,我希望您知道,我并不是不明白,如果您将他释放,而且,您又决定竞选连任的话,这可能会使您失去很多选票。”
俄亥俄州州长维克·杜纳海先生紧握住拳头,宽广的下巴显示出坚定的毅力。他说:“如果这就是你对d先生的请求,我将把他释放,即使这样做会使我损失5000张选票也在所不惜……”
这项说服工作就此轻易完成了,而整个过程费时竟然未超过五分钟。
三天以后,州长签署了赦免状,d先生走出了监狱的大铁门,他再度恢复了自由之身。
拿破仑之所以能够成功地说服州长,和他的周密考虑和精心安排是分不开的。拿破仑事前了解到,d先生在狱中的行为良好,对1728名囚犯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当他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监狱函授学校时,他同时也为自己打造了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既然如此,那么,其他请求保释d先生的那些大人物,为何无法成功地使d先生获释呢?他们之所以失败,主要是因为他们请求州长的理由不充足。他们请求州长赦免d先生时所用的理由,要么说他的父母是著名的大人物,要么是说他是大学毕业生,而且也不是什么坏人。他们未能提供给俄亥俄州州长充分的动机,使他能够说服自己有充分的理由去签署赦免状。
拿破仑在见州长之前,先把所有的事实研究了一遍,并在想象中把自己当作州长本人思考了一遍,而且弄清楚了,如果自己真的是州长,什么样的说辞才最能打动自己。他绝口不提他有声名显赫的父母,也不提自己以前和他的友谊,更不提他是值得我们帮助的人。所有这些事情都可被用来作为请求保释他的最佳理由,但和下面这个更大、更有意义的理由比较起来,就显得没有太大的意义了。这个更大、更有意义的理由是,他的获释将对另外的16万名囚犯有很大的帮助,因为他获释之后,将使这些囚犯享受到他所创办的这个函授学校的好处。因此,拿破仑靠着这个最大最关键的理由获得了成功。
以情理服人,入情入理
有的话带有明显的目的性,如说服、劝解、抚慰、交心、解释等。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以情理服人,做到入情入理,这样的交谈才会有效。古人讲,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人际交往中,彼此的情感是相互作用与影响的,只有情相通、心相近,所说的话才能在对方的心灵上产生共鸣,发挥作用。因此,要向对方说理,必须先了解对方的心理与情感需求,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思想感情上接近、沟通,产生“自己人效应”,说理才能奏效。
当然,以情说理,重要的是找准对方情感上的“突破口”。先秦纵横家的鼻祖鬼谷子曾经说过:“仁人轻货(财物),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拒危;智者达(知晓)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诚,可示之以道理,可使立功。”就是说,要抓住对方心理与情感上最易打动之处,将“情理”和对方的个性、处境、心思等因素紧密相连,申明利害,满足其最高情感价值需求,使之心动。而且在说理过程中,还要善于适应对方情绪思路的变化,因势利导。如顺着对方产生的种种疑虑,层层排除;对其合理的见解,适时赞许;根据其两难的处境谋划协助之;根据他憎恶的地方献策对付之。这种揣摩情意的说理方法通常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将以情服人与以理服人结合起来,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在与人交流的时候达到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