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点到为止:批评要讲究一点方法(2)
第19章点到为止:批评要讲究一点方法(2)
约翰找了一个就是奉承也无法说漂亮的女士为妻,可是几个月之后,他妻子却变得像“窈窕淑女”一般美丽,与之前简直是判若两人。这位女士在结婚之前,不知为什么对自己的容貌有种强烈的自卑感,因此很少打扮。虽然当时大战刚结束,物质极端贫乏,人们的穿着都很普通,但是她也太不讲究了。不,不是不讲究,而是认识出现了偏差——认定自己不适合打扮。她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姐姐,这使得她更加自卑。每当有人建议她“你的发型应该……”时,她都怒气冲冲地说:“不用你管,反正我怎么打扮也不如姐姐漂亮。”由此,可以认为她要把自己的容貌未得到赞美的不满情绪转嫁到因为不打扮这一理由上,并且加以合理化。约翰到底是怎样说服他的太太,使她发生了变化的呢?据他所说,当他的太太穿不适合她的衣服时,他什么也不说,但是,当她穿上适合她的衣服时,便夸奖说:“真漂亮!”对于她的发型、饰物也是如此。慢慢地,她对打扮有了信心,而因容貌所产生的自卑感自然也消除得无影无踪了。以上这个例子说明,人不能直接说出对方的错误,而应通过间接的方式让对方自己去发现并改正自己的错误;在禁止对方做某件事时,不应使用直接禁止的语言,而应劝说对方做与之完全相反的事情。此外,事例中的说服对象并不愿听从他人的忠告,聪明的说服者知道,要矫正因不满情绪而产生的反抗态度,如果直接禁止对方只会招致反感,而采取不禁止,只是劝说对方做与之相反的事情的方法,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批评时,没完没了是大忌
我们在沟通时,往往会发现别人身上的缺点和过错,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个人的反思再深刻,也可能不如“旁观者”看得透彻。所以,当我们发现别人的过失时,应该及时予以指正和批评,这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批评他人也是一种艺术,其出发点在于如何让对方虚心接受批评,让对方更加正确地行事,同时也使自己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因此,我们在批评他人时应时刻注意不要触犯“大忌”。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种批评如果反复进行,就会失去作用。有的人在批评他人时,总以为自己占了理,所以批评个没完没了。其实这是低下的批评方法。有经验的人在批评他人时,总是适可而止。批评别人时,每次可只提及一两点,切勿“万箭齐发”,让人难以招架,否则大多会使对方难堪。批评的话不宜反复言说,一经点明,对方已经听明白并表示考虑或有诚意接受时,就不必再说下去了。如果只图“嘴巴快活”,说个没完,就可能起到相反的效果。
另外,批评他人时,切忌用讽刺、挖苦的言辞,比如“就你了不起”“你不就是……”等。因为这是一种轻视他人的态度,也是缺乏修养、没有沟通风度的表现。有经验的沟通者,在批评他人时,会采用各种技巧提出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而不会用讽刺挖苦的言辞和粗话等污辱对方的人格。
有些人在批评他人时喜欢带着成见,因此看不到真相,看不清事实。有成见的人,自以为是,自以为了不起,其实他是幼稚、愚痴、无知的。因此,要放弃成见,凡事用客观的态度看待,不必预设立场。“是”,就还给它一个“是”的本来面目;“非”,就还给它一个“非”的真相。唯有消除成见,去除执着,才能认清实相、拥有真心,而别人也才会接受人的批评。
幽默式批评最有效
幽默式批评就是在批评过程中,使用含有哲理的故事、双关语、形象的比喻等,缓解受批评者的紧张情绪,启发受批评者思考,增进相互间的感情交流,使批评有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幽默式批评在于启发、调动被批评者积极思考,它以幽默的方式点到批评对象的要害之处,含而不露,令人回味无穷。但是,使用幽默式批评时不要牵强附会、生拉硬扯,否则,将适得其反,给人一种画蛇添足之感。
这里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何谓幽默式批评。
课堂上很乱,有的学生在说笑,有的学生在睡觉,有的学生眼观窗外。上课的老师突然不再讲课,而是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如果坐在中间谈笑的那几个同学能像那位观看窗外景色的同学一样安静的话,也就会让前面睡觉的那两位女同学睡得更香甜了。”此言一出,哄堂大笑,那几位被点到的同学的笑容里则带有羞愧之色。
幽默能使人感到亲切,使气氛变得轻松,即便是批评,也没有那么令人难以接受。
幽默不是天生的,是可以培养的。再呆板的人,只要努力都可以逐渐变得幽默起来。美国前总统里根以前也不是幽默的人,在竞选总统时,别人给他提出了意见。于是他便采用了最笨的办法使自己幽默起来:每天背诵一篇幽默故事。
但是要注意,幽默式批评不是讽刺,讽刺别人会使人厌恶,甚至产生对抗心理。
反驳也是一种艺术
当你想要驳倒对方时,除了理由必须充分外,还要靠说话的技巧。你要悉心静听对方说话,摘出他话中的要点与漏洞,如果对方不曾说完,无论如何不要插嘴,面部也不要露出什么不对的表情。等他说完,有时还需问他一句,还有其他的意思吗?言多必失,让他畅所欲言,这正是找寻反驳点的好机会。
你开始反驳时,态度必须从容,说话必须稳当,先把他的话总括扼要地提出,问他是否是这些意思,对于他对的方面,表示适当的赞同,使他高兴。之后,用“但是”两字一转,逐层反驳,把轻的放在前面,重的留在后面,越说越紧,越说越硬,直使他无法分辨。如果你要教训他几句,更要留在最后,看见他的面部表情已有感悟的表示,才好开始说教训的话。说教训的话时,态度必须诚挚才能显出你的善意,千万不要有斥责或讥笑的意思,免得他恼羞成怒,引起新的纷争。因为反驳者虽恃理由与技巧使他折服,但也必须动以感情使他心悦诚服。理由越是充分,反击越是强烈,语气就越要婉转。中间有时还要设身处地地代为表达他的苦衷与用意,然后随即加以反驳,使他知道错误。有时不妨态度激昂,接着又须和悦,春风与雷霆相互间用,充分表示你的立场的公正,表示你的凛然难犯,表示你的富于同情。就整个反驳过程而论,都是欲抑先扬,但不要扬得过分,否则反使你的抑失去了力量;也不要抑得过分,这会使你的扬引不起他的感悟。废话是绝对要避免的,但巧譬善喻绝不是废话,譬得越巧、喻得越善,越能激起他的同悟。
反驳完毕,你虽取得胜利,态度仍须谦逊,使他不至觉得是失败;然后须丢开正文,随便谈谈,总要有说有笑,把反驳时严肃的空气尽力冲淡。争辩是一回事,交谊是一回事。争辩只限于一个事项,不要牵涉到交谊。如果彼此都是代表人身份,随时要把代表人的本身分开,不要产生有直接人身攻击的嫌疑。万一对方盛怒之下,对你做人身攻击,你必须用和婉的态度向他说明你是代表人,不是当事人。经过多方的解释必可减少误会,即使对方出口辱骂,你也要大度包涵,付之一笑。
至于没有利害关系的辩论,有的是维护个人的主张,有的则是比赛彼此的口才。为维护主张而反驳,多少要承认对方若干的论点,反驳的语气有时可用补正的方式,不必完全使用攻击的态度。倘若是在会议上,只要争取多数人的同情,促使各方面的响应,让各方面群起而攻击,造成对方四面楚歌的局面,就可以不必单枪匹马地和对方相辩。这种四面合围,不但力量雄厚、声势壮大,而且可以使你不必费极大的气力就可战胜对方。
至于比赛辩论技术,原只是游戏性质,不要过分认真,倘使对方假戏真做,你便乘机退出,表示讲和。有人不能明白这一点,往往因薄物细故,极力争辩,弄得双方面红耳赤,不欢而散,其实这又何苦呢?
批评方式要灵活改变
不同的人对于批评,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因为不同的人,性格与修养都是有区别的。
为此,可以根据人们受到批评时的不同反应将人分为迟钝型反应者、敏感型反应者、理智型反应者和强个性型反应者。反应迟钝的人,即使受到批评也满不在乎;反应敏感的人,感情脆弱,脸皮薄,爱面子,受到斥责则难以承受,会脸色苍白、神志恍惚,甚至从此一蹶不振、意志消沉;具有理智的人在受到批评时会产生很大的震动,能坦率认错,从中吸取教训;具有较强个性的人,自尊心强,个性突出,“老虎屁股摸不得”,遇事好冲动,心胸狭窄,自我保护意识强,心理承受能力差,明知有错,也死要面子,受不了当面批评。
针对不同特点的人要采用不同的批评方式,对于自觉性较高者,应采用启发其做自我批评的方法;对于思想比较敏感的人,要采用暗喻批评法;对于性格耿直的人,应采取直接批评法;对于问题严重、影响较大的人,应采取公开批评法;对于思想麻痹的人,应采用警示性批评法。
在进行批评时切忌方法单一、死搬硬套,而应灵活掌握批评的方法。
正确的批评要求细密周到、恰如其分,普遍性的问题可以当面进行批评,对于个别现象应个别进行。另外,也可以事先与之谈话,帮他提高认识,启发他进行自我对照,使他产生“矛头不集中于‘我’”的感觉,主动在“大环境”中认错。
另外,还要避免粗暴批评。对下属进行粗暴批评不会产生很好的效果。因为员工听到的只是恶劣言语,而不是批评的内容。他们的心中会充满不服和哀怨,这会使其产生逆反心理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要学会运用“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防止只知批评不知表扬的错误做法。在批评时运用表扬,可以缓和批评时的紧张气氛。可以先表扬后批评,也可先批评后表扬。
批评时还要注意含蓄,可借用委婉、隐蔽、暗喻的方式,由此及彼,用弦外之音,巧妙表达本意,揭示批评内容,引人思考而领悟。万万不可直截了当地说出批评意见,开门见山地点出对方要害。
在批评时,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如:通过列举和分析历史人物的是非,烘托其错误;通过列举和分析现实中的人物的是非,暗喻其错误;通过分析正确的事物,比较其错误;还可采用故事暗示法,用生动的形象增强对其的感染力;也可用笑话暗示法,通过一个笑话,使其认识错误,这种方法既有幽默感,又不会使人感到尴尬;还有逸闻暗示法,通过逸闻趣事,使其听批评时,受到影射而易于接受。总之,通过提供多角度、多内容的比较,使人反思领悟,从而自觉愉快地接受批评,改正错误,这才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
对于十分敏感的人,批评时,可采取“不露锋芒法”,即先承认自己有错,再批评他的错误。态度要谦虚,谦虚的态度可以使对方的抵触情绪逐渐消除,使他乐于接受批评。例如,可以这样批评别人:“这件事,你办得不对,以后要注意了。不过我年轻时也不行,经验少,也出过很多问题,你比我那时强多了。”
有时,一些问题一时未搞清,涉及面大或被批评者尚能知理明悟,则批评时更要委婉含蓄。可先表明自己的态度,让对方从模糊的语言中发现自己的错误。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对于严重的错误,应当严厉批评。另外,对于执迷不悟者和经常犯错误者,则应做例外处理:要么是他们改正错误,要么是你不用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