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点到为止:批评要讲究一点方法(1)
第18章点到为止:批评要讲究一点方法(1)
批评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手段,但有些人批评起来简直让他人无地自容、下不了台。其实,这种批评方式不但无法达到让他人改正错误的目的,而且有碍于自己的人际关系。既然如此,为何还要使用这种“残酷”的手段呢?在生活和工作中不可能没有批评,但我们要学会巧妙地批评,让他人既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尽快改正,同时也理解我们善意批评的意图,使他人真正对我们心存感激。说话不妨拐点儿弯
在日常交往中,最忌四面树敌,无端惹是生非。所以,即使陈述利害,为避祸免灾,也应刚柔并济,以退求进,装点糊涂,拐弯说话。须知时势有变化,命运有沉浮,少一点锋芒,便多一分平安。
公元961年,赵匡胤在平定了扬州李重进的叛乱之后,以自己曾经担任过殿前都点检这一职务为由,说是出于避嫌或是避讳,解除了慕容延钊的这一职务,从此,这一禁军中的最高职务就消失了。但赵匡胤仍不放心,他觉得禁军中的高级将领如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人虽然曾经拥立过自己,但还谈不上是自己的心腹,况且他们在军中日久、根基深,自己如果出征在外,实在很难保证他们不生异心。于是,他想出了一条解除他们兵权的计策。
就在这一年的七月,赵匡胤专门设宴,把石守信等人招来一起饮酒。在宴会之上,赵匡胤特意劝大家开怀畅饮,在酒酣耳热之际,赵匡胤忽然屏退左右,装出一副深有感慨而又推心置腹的样子,长叹一声说:“我若不是靠你们出力,哪里能当皇帝?但你们不知道,当皇帝也真是太难了,倒不如当个节度使痛快些。我啊,晚上就从来没有睡过安稳觉!”
石守信等人一听,觉得大为不解,忙问为什么,赵匡胤说:“这还不明白吗?我这个皇帝的位子谁不想坐呢?”
石守信等人听了,知道赵匡胤话中有话,明摆着是怀疑将领们有谋权篡位之心了,慌忙跪下,边叩头边问道:“陛下怎么这么说呢?现在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呢?”
赵匡胤一脸的真诚与无奈,慢悠悠地说:“是啊,你们是没有异心,但你们怎么知道你们手下的人不贪图富贵呢?一旦有人把黄袍加在你们的身上,你们就是不想当皇帝,也是推脱不掉啊!”
石守信等人吓得汗流浃背,慌忙顿首哭道:“我们这些人愚昧得很,没有想到这个问题,请求陛下开恩,给我们指示一条生路。”
赵匡胤见火候已到,就缓和了一下紧张的气氛,劝他们说:“人生好比白驹过隙,飞逝而过,所好者也无非就是富贵,不过想多积钱财,厚自娱乐,遗福子孙。你们何不释去兵权,出外当个地方官,再多买些良田美宅,多置些歌儿舞女,日夜宴饮,以终天年。我再与你们结成儿女亲家,这样一来,臣君相安,两无猜忌,该是多好的事啊!”
赵匡胤的这一番话,说得石守信等人茅塞顿开。话说得如此明白,哪还有回旋的余地,而赵匡胤当时在禁军中的地位还不可动摇,他们只好在第二天上表称病,乞求解除兵权。赵匡胤一见大喜,当即批准了他们的请求。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一滴血没流,一句口角没发生,酒酣之间,赵匡胤假意诉苦一番,兵权就这样得手了。赵匡胤真是会玩大糊涂。
批评时要照顾对方的感受
俗话说:“人活脸,树活皮。”此话道出了人性的一大特点:爱面子。可是我们不能只爱自己的面子,而不给他人面子。每个人都有一道最后的心理防线,一旦我们不给他人退路、不让他人走下台阶,他人就只能使出最后一招——自卫。因此,我们处事待人时,应谨记一条原则:别让人下不了台阶。
说一两句得体的话,宽容他人的态度,这些都可以减少对别人的伤害,保住别人的面子。
多年以前,通用电器公司面临一项需要慎重处理的工作:免除查尔斯·史坦恩梅兹计算部门主管之职。史坦恩梅兹在电器方面是第一等的天才,但担任计算部门主管却是彻底的失败。然而公司却不敢冒犯他。
公司绝对解雇不了他,而他又十分敏感。于是他们给了他一个新头衔。他们让他担任“通用电器公司顾问工程师”——工作还是和以前一样,只是换了一项新头衔——并让其他人担任部门主管。
史坦恩梅兹十分高兴,通用公司的高层人员也很高兴,他们已温和地调动了这位最暴躁的大明星职员,而且他们这样做并没有引起一场大风暴——因为他们让他保住了面子。
让他人保全面子!这是多么重要呀,而我们却很少有人想到这一点!我们残酷地抹杀了他人的感情,又自以为是——我们在其他人面前批评一位小孩或员工,找差错,发出威胁,却不去考虑是否会伤害到别人的自尊。下一次,当我们必须解雇员工或惩戒他人的时候,不要忘了这点。
会计师马歇·葛花杰说:“解聘别人并不有趣,被人解雇更是没趣。我们的业务具有季节性,所以,当所得税申报热潮过了之后,我们得让许多人‘走路’。我们这一行有句笑话:没有人喜欢挥动斧头。因此,大家变得麻木不仁,只希望事情赶快过去就好。通常,例行谈话是这样的:‘请坐,史密斯先生。旺季已经过去了,我们已没什么工作可以给你做。当然,你也清楚我们只是在旺季的时候雇用你,因此……’”
“这种谈话会让当事人失望,而且有种损及尊严的感觉。所以,除非不得已,我绝不轻言解雇他人,而是会婉转地告诉他:‘史密斯先生,你的工作做得很好(他的确做得很好)。上次我们要你去纽瓦克,那工作很麻烦,而你却处理得很好,一点儿也没有出差错。我们要你知道,公司十分以你为荣,也相信你的能力,愿意永远支持你,希望你别忘了这些。’结果如何?被遣散的人觉得好过多了,至少不觉得‘损及尊严’。他们知道,假如我们有工作的话,还是会继续留他们做的。而等我们又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会很乐意再回来。”
宾夕法尼亚州的佛雷德·克拉克谈到了发生在他们公司的一段插曲:
“有一次开生产会议的时候,副总裁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是有关生产过程的管理问题。由于他气势汹汹,矛头指向生产部总督,一副准备挑错的样子,而为了不在同事中出丑,生产部总督对问题避而不答。这使副总裁更为恼火,直骂生产部总督是个骗子。”
“再好的工作关系,都会因这样的火爆场面而毁坏。凭良心说,那位总督是个很好的雇员。但从那天开始,他再也不能留在公司里了。几个月后,他转到了另一家公司,据说表现很不错。”
安娜·玛桑也谈到相同的情形,但因处理方法不同,结果却大不一样。玛桑小姐在一家食品包装公司当市场调查员,她刚接下第一份差事——为一项新产品做市场调查。她说道:
“当结果出来的时候,我几乎崩溃,由于计划工作时出现了一系列错误,整个结果当然完全错误,必须从头再来。更糟的是,报告会议即将开始,我已经没有时间同老板商量这件事了。”
“当他们要求我做报告的时候,我吓得发抖。我尽量使自己不致哭出来,免得又惹得大家嘲笑。因为太过于情绪化了,我只能简短地说明一下情形,并表示要重新改正过来,以便在下次会议时再做详细报告。坐下后,我等待老板大发雷霆。”
“出乎意料的是,他先感谢我工作勤奋,并表示新计划难免都会有错。他相信新的调查一定正确无误,会对公司有很大助益。他在众人面前肯定了我,相信我已尽了力,并说我缺少的是经验,而非能力。”
“我挺直胸膛离开会场,并下定决心不让这种情形再次发生。”
现实中,即使我们是对的,别人绝对是错的,我们也会因为让别人丢脸而毁了别人的自我。具有传奇性的法国飞行先锋和作家安托安娜·德·圣苏荷依写过:“我没有权利去做或说任何事以贬抑一个人的自尊。重要的并不是我觉得他怎么样,而是他觉得他自己如何,伤害他人的自尊是一种罪行。”
间接地指出别人的过失
我们在说服别人时,常常会犯这样一个错误,就是当发现对方有明显的错误时,会毫不客气地批评对方说:“那是错的,任何人都会认为那是错的!”这样一来,对方会因自尊心受到伤害,而突然陷入沉默,或挑剔你的言辞来拒绝你的说服。
因此,为了不触犯对方的自尊心,即使发现了对方的错误,也不要立刻指出,而应采取间接的方式,继续进行说服。据说,美国政治家富兰克林年轻时非常喜爱辩论,尤其是对于别人的错误更是不能容忍,总是穷追到底。因此,他的看法常常不能被人接受。当他发现了自己的缺点之后,便改以疑问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后来,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由此可知,不要用“我认为绝对是这样的!”这类口气威压对方。用“不知道是不是这样?”这种委婉的态度与对方交谈效果会更好。
批评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手段,但有些人批评起来简直让他人无地自容、下不了台。其实,这种批评方式不但无法达到让他人改正错误的目的,而且有碍于自己的人际关系。既然如此,为何还要使用这种“残酷”的手段呢?在生活和工作中不可能没有批评,但我们要学会巧妙地批评,让他人既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尽快改正,同时也理解我们善意批评的意图,使他人真正对你心存感激。或者批评之前先总结一下他人的优点,然后慢慢引入缺点。在他人尝到苦味之前,先让他尝点儿甜味,再尝这种苦味时就会好受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