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留一点余地,对彼此都好(2) - 沟通,就是好好说话 - 章然编著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7章留一点余地,对彼此都好(2)

第17章留一点余地,对彼此都好(2)

如果遇到必须取胜无法让步的事,又该怎么做呢?那也要给别人留一点余地,就像下围棋一样,“赢一目是赢,赢一百目也是赢”。只要能赢就行了,何必让人家满盘皆输?又如与人争辩时,以严密的辩词将对方驳倒固然令人高兴,但也没必要将对方驳得体无完肤。这样做不但对自己毫无好处,还会自食其果,遭到对方的反击。当我们和他人发生摩擦时,首先要了解对方的想法,然后在顾及对方颜面的前提之下,陈述自己的意见,给对方留有余地。这一点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非常重要。永远不要说“你错了”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仅是为了收获某些成果,也是为了收获好心情。

无论是别人指责我们的错误,还是我们指责别人的错误,都对心情没有好处。

既然如此,我们就没有必要执着于对或错,不如圆滑一点,按照对事情和心情最有好处的方式来做。

四千年前,古埃及阿克图国王在一次酒宴中对他的儿子说:“圆滑一点。它可使你予取予求。”

换句话说,不要对别人的错误过于敏感,不要执着于所谓正确的意见,不要轻易刺激任何人。

如果你要使别人同意你,应当牢记的一句话是:“尊重别人的意见,永远别说‘你错了’。”

在人际交往中,破坏力最强的莫过于这三个字:你错了。它通常不会产生任何好的效果,只会带来一场不快、一场争吵,甚至能使朋友变成对手、情人变成怨偶。跟别人相处的时候,我们要记住,和我们来往的不是度量不凡的超人,更不是修炼到家的圣人,他们都是感情丰富的常人,甚至是充满偏见、傲慢和虚荣的怪人。超人和圣人能够虚怀若谷地对待别人的批评,但常人不能,怪人更不能。所以,当我们想说“你错了”时,应该明白,对方十有八九不会虚怀若谷地接受。就像我们自己不会虚怀若谷地接受别人“你错了”的评价一样。

一个人说错话或做错事,总是有原因的,所以我们即使明知自己错了,也会强调客观原因,认为错得有理。

当我们犯了错误时,并非意识不到犯了错误,只是顽固地不肯承认而已。所以,当你对一个人说“你错了”时,必然会撞在他固执的墙上。

有一位先生,请一位室内设计师为他的居所布置一些窗帘。当账单送来时,他大吃一惊,意识到在价钱上吃了很大的亏。

过了几天,一位朋友来看他,问起那些窗帘时,说:“什么?太过分了!我看他占了你的便宜。”

这位先生却不肯承认自己做了一桩不划算的交易,就辩解说:“一分钱一分货,贵有贵的价值,你不可能用便宜的价钱买到高品质又有艺术品位的东西……”

结果,他们为此事争论了一个下午,最后不欢而散。

不论你用什么方式说“你错了”,不论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一种腔调、一个手势,只要让对方听出或看出“你错了”的意思,他就绝不会有好脸色给你!因为你直接否定并打击了他的智慧、判断力和自尊心。这只会使他想反击,而绝不会使他改变心意。即使你搬出孔子或柏拉图的理论,也改变不了他的成见,因为你伤了他的感情。

永远不要这样说:你的确错了,不信我证明给你看。

这等于说:我比你更聪明。我要告诉你一些事,使你改变看法。

假如对方真的错了,你必须让他承认并纠正错误,也应该回避“你错了”或类似的词语。你有必要运用一些技巧,使对方察觉不到“你错了”这三个字。正如一位哲人所说:“必须用若无实有的方式教导别人,提醒他不知道的好像是他忘记的。”

有一位先生,花三天时间写了一篇演讲稿,他认真地撰写、修改并润色,其精心程度绝不亚于鲁迅或朱自清写一篇文章——据说鲁迅写完一篇文章后,通常要改7遍,而朱自清每天只写500字。

这位先生认为演讲稿写得十分到位,就得意地读给妻子听。妻子认为这篇演讲稿写得并不出色,但她没有说:“你写得太差劲了,都是老生常谈,别人听了一定会打瞌睡的!”

她这样说:“如果这篇文章是投给报社的话,肯定算得上是一篇佳作。”换句话说,她在赞美的同时巧妙地表达出它并不适合演讲。丈夫听懂了话中的含义,立即撕碎了精心准备的手稿,并决定重写。

伟大的心理学家席勒说:“我们极希望获得别人的赞扬,同样地,我们也极为害怕别人的指责。”

既然如此,在我们觉得需要说“你错了”时,要用最大的耐心和最大的智慧,将“你错了”三个字重新咽回自己的肚子里。说“你错了”不如承认“我错了”。

没有多少人能够正视别人的批评,大人物不能,小人物更不能。

坦然面对别人的攻击

1.以理解的心情面对对方的错怪

不少时候,人和人之间相互发火,是因为互不了解、有失沟通造成的。这时候,得理的一方切不可因对方的错怪而以怒制怒。最好的方式是多加解释,想法沟通或者道歉、劝慰,与对方达成谅解或共识。

一所医院里,病人挤满了候诊室。一个病人排在队伍中,将手上的报纸都看完了也没能向前挪动一步,于是他怒火万丈,敲着值班室的窗户对值班人员大喊:“你们这是什么医院?这么多人排队你们看不见吗?为什么不想办法解决?我下午还有急事呢!”值班人员面对病人的怒火,耐心解释说:“很抱歉,让您等了这么久。是这样的,医生去开刀了,抢救一个危重病人,一时脱不开身。我再打电话问问,看看他还要多久才能出来。谢谢您的耐心等候。”

患者排大队得不到及时诊治,责任并不在值班人员身上。但是她理解病人的急切心情,因此,面对病人的错怪,能够沉住气做到一面解释、一面劝慰,这就比以怒制怒、火上浇油的回答好多了。

2.用幽默自嘲摆脱尴尬局面

一位作家刚发表一篇小说,获得了赞誉之声。另一位作家却不以为然,跑去问他:“这篇小说还不赖,是谁替你写的?”他答道:“哦,谢谢你的称赞,不过,是谁替你把它读完了?”

幽默的回敬,是对“揭短”者的一种有效的应付之道。

妻子、朋友、亲戚有时会开玩笑似的揭你的“短”,弄得你有点儿下不来台。你想默认又觉得窝囊,想还口又觉得口吃。

这时,怎样从困境中摆脱出来?不妨运用幽默的语言、滑稽的表情和笑料冲淡这尴尬的处境,活跃气氛。这也是语言机智应变的技巧之一。

显然,设法改变处境比保持沉默更能让自己处于主动位置,但有一点应当明确,那些“揭短”的人通常是你的配偶、亲友,你不能采用气愤的话予以还击,而幽默地自嘲是最好的办法。

如果自嘲运用得好,可以使交谈平添许多风采;如果用得不好,会使对方反感,造成交谈障碍。自嘲要审时度势,相机而用,不宜到处乱用。比如,对话答辩、座谈讨论、调查访问等,就不宜使用自嘲。此外,自嘲要避免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具有积极态度的自嘲,包含着自嘲者强烈的自尊、自爱。自嘲不过是当事者采取的一种貌似消极、实为积极的促使交谈向好的方向转化的手段而已。

在对付“揭短”时,尤其要注意以下方面:

(1)尽量不要认为他人别有用心。如果我们神经过敏,对别人的每一句话都琢磨一番潜台词、话外音,那就会自寻烦恼。因为在许多场合,对方的话往往是脱口而出或即兴联想的玩笑话,根本没想到会伤害你。

(2)不可反唇相讥。有人听不得半句“重话”,动辄连珠炮似的进行反讥,常因此挑起舌战,使良好的关系破裂。一般说来,开玩笑的人若是得到讥讽性质的回应,脸上常会挂不住。所以,我们不能因为笑话而失去一个朋友,甚至给人留下心胸狭窄的印象。

(3)遇到人“揭短”,如果羞怯万状,既不能淡然地保持沉默,又不能机智地改变处境,以致失态,那就显得有些“小气”了。而保持泰然自若的风度,暂时把“揭短”搁置一边,寻找别的话题,或点起一支烟、端起一杯茶,转移别人的视线等,才是上策。

3.找到攻击者的弱点以转移别人的注意力

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新政曾遭到许多政治评论家的攻击和批评,其中以亨利·门肯的批评最为严厉。

有一次,在华盛顿里迪罗俱乐部的大会上,政治人物云集,当然,新闻记者更是里里外外忙个不停。

轮到罗斯福演讲时,他清了清喉咙,对着在座的亨利·门肯笑了笑,说了开场白:“各位先生女士,我的朋友亨利……”

接下来的演讲内容却让全场观众哗然,尤其是新闻记者,彼此面面相觑,十分惊讶。

罗斯福大肆谩骂美国的新闻界,指出新闻界的记者都十分无知、没有常识,并且愚蠢而自大。在场记者觉得罗斯福简直莫名其妙,怎么好好地骂起人来了,但是再听下去就渐渐地会意了。

原来,罗斯福所讲的内容是亨利·门肯写的一篇文章《美国新闻界》,这时所有的焦点都对准了满脸通红的亨利。

本来要根据亨利抨击的重点提出问题的记者,这时却对他的评论内容起了怀疑,因为他对于记者的评论如此的离谱,那么对于罗斯福的政策抨击又能相信吗?

会后,罗斯福被人推着轮椅离开时,还特别到亨利面前微笑致意,表示出政治家的气度。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