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时机把握好,该说的时候再开口(1) - 沟通,就是好好说话 - 章然编著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9章时机把握好,该说的时候再开口(1)

第9章时机把握好,该说的时候再开口(1)

不论一个人说话的内容如何精彩,如果时机掌握不好,就无法达到说话的目的。因为听者的内心,往往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要对方愿意听你的话,或者接受你的观点,就应当选择适当的时机。说话的火候一定要把握

一个参赛的棒球运动员,虽有良好的技艺、强健的体魄,但是他没有把握击球的“决定性的瞬间”,或早或迟,棒就打空了。

所以,时机对说话方非常宝贵。但何时才是这“决定性的瞬间”,怎样才能判定并咬住,并没有一定的规则,主要是看对话时的具体情况,要凭自己的经验和感觉而定。

电冰箱老化了,制冷效果很差。丈夫几次提出要买一个新的,都因妻子不同意而没有买成。

中午,妻子对丈夫说:“今天真热,你把冰箱里的冰棒给我拿一支来。”

丈夫打开冰箱说:“冰棒都化了。”

“这个破冰箱!”妻子骂道。

“还是再买一个新的吧。”

“买一个吧。”妻子欣然同意了。

到了商店,看中了一个冰箱,一问价格,要三千多元。

“太贵了,还是不买了。”妻子说。

“端午节快到了,天气这么热,单位给的肉和鱼往哪儿放?”丈夫说。

售货员这时插入一句:“这个冰箱虽然贵点,但耗电小,容积大,从长远看还是合算的。”

“那好,就买这个吧。”妻子终于同意了。

这位丈夫捕捉到了说话的时机,终于达到了目的。

在反映情况和说服人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把时机选在对方心情比较平和的时候。因为一些人在劳累、遇到不顺心或正在把注意力集中在其他事情上时,是没有心情来听你说话的。

你一定听过夫妇之间这样的抱怨:

妻子说:“他回到家来,自个儿喝茶,坐下来埋头看报。要是我问他个什么,他就含糊地答一句。要是我想和他聊聊,他的心早就离得远远的了,也许还记挂着办公室的事。我整天陪着孩子,真渴望能有点精神调剂,可是他却不理睬我。”

而丈夫也一肚子怨气:“我还没来得及关上门,她就忙不迭地向我唠叨起来:什么菜的价钱又贵了,孩子把杯子摔了,隔壁老太太又说了她几句。烦死了……”

因此,为了尊重对方,考虑对方在什么时候谈话才有较大兴趣,是十分必要的。

语言的有效性一定要把握

在辩论或说服中,我们反击的目的是调节和改善自己所处的人际关系环境,是为解决矛盾而不是扩大矛盾。这是反击有效性的重要标志。良好的口才是战胜“受气”的一大法宝,但良枪在手,用不好也会走火,伤人害己。因此,利用语言进行反击,必须把握反击的有效性。

掌握语言反击的度是反击有效性的决定性因素。所谓度,就是界限性。根据不受气的第一大准则,利用语言反击时,应按照自己对环境的敏锐判断,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准确把握该说什么、怎样说、说到什么程度。也就是说,应根据对语言出口后可能产生的后果的准确预测,确定自己的语言界限。否则,语言不准确或不到位,则会使自己陷入被动尴尬的境地。

掌握语言反击的度,首先应具有明确的针对性,不要扩大打击面。在反击时,要抓住主要矛盾,丁就是丁,卯就是卯,而不应四面树敌,把本来可以争取的中间力量甚至朋友统统都推到与自己对立的阵营中去,使自己陷于孤立、被动地位。

在北京,乘坐公共汽车时,行李超过规定标准应额外买票已是众所周知,但外地人却未必了解这一规定。一位肩扛大包的外地人上车后,因购买行李票同乘务员争执起来。他似乎也挺有道理,责问乘务员道:“我坐火车走了几千里都没因行李多而交费,单就你这公共汽车该多交费?啥子道理!”一句话把乘务员已到了嘴边的话给噎了回去,不知如何反驳。过了半天,她似乎自言自语道:“就这帮没素质的外地人把北京给搞乱了。”谁知,这趟从北京站开出的公共汽车上,乘客中三分之二是外地人。她这一句话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乘客们纷纷质问乘务员:“我们这些外地人难道都没买票?难道都不讲道理?这位老乡初来北京,是他不了解北京的规矩还是他故意蛮横无理?”乘务员一下子不知该如何回答了。

这位乘务员依照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本没有什么过错,开始时她完全受到了大家的支持,但因反击时语言的度没有把握好,才使自己一步跨入了困境当中。这是我们在进行语言反击时应吸取的教训。所以,语言反击之前应三思而后行,话语出口之前先掂量。否则,话语出口如覆水难收,自己会更加受气。

其次,应控制打击的力度,不要一棍子把人打死,一句话把人噎死。在大多数情况下,反击时应为对方留一点余地,掌握打击的分寸。因为大多数人都爱面子,给对方留有余地,实质上是为缓和彼此间的冲突留下了回旋的空间,也为自己留了一步台阶。否则,你把对方逼进了死胡同,他别无选择只能与你对垒。结果,双方剑拔弩张,到头来两败俱伤,还是没有改变你受气的境地。这并不是我们反击的目的。然而,在生活中许多人并不能深刻理解这一道理,似乎反击得越狠越好,实际并非如此。所以说,语言反击是一门斗争艺术。

阿伟暗恋上了佳佳,但佳佳心有所属,并不为他所动。终于到了佳佳的生日了,阿伟决定在生日party上“火”一把。

在摇曳的生日烛光里,阿伟动情地唱起了“爱,爱,爱不完……”。佳佳感觉阿伟在大庭广众之中令自己很难堪,但她只淡淡笑了笑,以舒缓的语调说:“看不出阿伟平时不声不响,原来歌喉如此优美。我们该为将来那位有幸拥有他深情歌声的小姐祝福。”一句话,似赞美,又似表白,却于无声处给了阿伟当头一棒,但不知情者不会有任何觉察。就这样,佳佳既给阿伟留足了面子,又使自己轻松战胜了“受气”。

以上这两个方面,可概括为一句话:只有把握语言反击的广度和深度,才能保证语言反击的力度,有效地达到反击的目的,使自己避免受气。

判断好说话的最佳时机

聪明的小孩子往往懂得在大人高兴的时候提出自己的要求,而且,这时他们的要求多半会被满足。家长们在心情比较好的时候,为了不破坏气氛,往往会比平时更加宽容大度。

在上下级相处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同样的情况。自然,下属并不是小孩子,不存在对领导的人身依附关系。但是,他们之间有着权力从属关系却是毫无疑问的,下属要取得的每一分利益都需要有领导的首肯。在中国这种文化传统下,事实上,每个领导都有一种“家长”倾向,都有恩威并举的心理,那么我们就不妨因势利导,巧妙地加以利用,在领导春风得意之时,或提要求,或进谏语,必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史载,有一次唐太宗意兴舒坦,心情十分高兴,便笑着问大臣魏征:“你看近来政治怎么样?”魏征觉得这是一个进谏的好机会,马上回答说:“贞观初年,您主动地引导人们进谏;过了三年,遇到有人进谏,还能愉快地接受;这一二年来,勉勉强强接受一些意见,可是心里总觉得不舒服。”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