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时机把握好,该说的时候再开口(2)
第10章时机把握好,该说的时候再开口(2)
唐太宗听后有些吃惊,问道:“你这样讲有什么根据吗?”魏征于是便举出三件事来加以佐证,这三件事反映的是唐太宗在魏征所说的三个时期内对人的三种不同的态度。唐太宗于是明白了,说道:“若不是您,不能说这样的话。一个人苦于自己不知道自己啊!”于是,以后更加虚心地听取臣下的意见了。由此可见,给领导提建议,有一个很重要的诀窍,那就是一定要注意时机和场合,以便使领导更能用心领会自己的意见,却不会反感自己。例如,在娱乐活动中,领导的心情一般会比较好,这时候提出建议会使领导更容易接受。特别是如果你能把所提的建议同当时的情景联系起来,通过暗示、类比等,则会对领导有更大的启发。还有些比较成功的下属善于接住领导的话茬儿,上承下转,借题发挥,巧妙地加以应用,从而很好地触动了领导,使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过去有一个单位刚购置了一批计算机及相关设备,并准备修建一个机房。但在机房安置空调一事上,领导却不肯批准,认为单位的同志们都在没有空调的情况下办公,不宜单独对机房破例。虽然有关同志据理力争,说明安装空调是出于机器保养而非个人享受的需要,但仍不能打破领导的老脑筋,没能说服领导。
后来,单位的领导与同志们一起出去旅游、参观。在一个文物展览会上,领导发现一些文物有了毁坏和破损,就询问解说员。解说员解释说,这是由于文物保护部门缺乏足够的经费,不能够使文物保存在一种恒温状况下所致,如果有一定的制冷设备如空调,这些文物可能会保存得更加完善。领导听后,不禁有些感慨。此时,站在一旁的机房负责人趁机对领导低语:“其实,机房里装空调也是这个道理呀!”
领导看他一眼,沉思片刻,然后说:“回去再打个报告上来。”很快,这位领导就批准了机房的要求,为他们装上了空调设备。
对无理的行为用妙语反击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总难免碰到一些无理的行为。可若你直接对某人的不良或错误行为进行责备,他却会反过来与你顶撞。
在一球场里,一个大学生的视线完全被前面一位年轻妇女的帽子挡住了,于是他对她说:“请您摘下帽子。”可妇女连头也不回。“请您摘下帽子。”大学生气冲冲地重复了一遍,“为了这个位子,我破费了15个卢布,却什么也看不见!”
“为了这顶帽子,我破费了115个卢布。我要让所有的人都看到它。”年轻的妇女说完,仍一动也不动地坐着。她违反了公共道德,却振振有词地反驳大学生的正常干预。
年轻的朋友们,碰到这种无理行为,该怎么办?许多人常常大发一通怒火,大骂一顿无赖,可到头来,对方还是振振有词,条条有道,“理由”充足得很,可自己倒气得手脚发颤,只会说:“岂有此理,岂有此理。”
那么,应该怎样说话,才能反击这种无理的行为,使得对方理屈词穷、无言以对呢?以下四点值得注意。
1.情绪平和
遇到无理的行为,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不要激动,要控制情绪。这时候平和的心境,对反击对方有重要作用:一是能够表现自己的涵养与气量,以“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大丈夫气概在气质上镇住对方,如一下子就犯颜动怒,变脸作色,这不是勇敢的行为。古人曰:“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对方对此不但不会惧怕,反而会对你的失态感到得意。二是能够使自己冷静地考虑对策。只有情绪平静,才能从容地选出最佳对策,否则人一糊涂,就可能做出莽撞之举来,更不要说什么最佳对策了。
2.反击有力
对无理行为进行语言反击时,不能说了半天却不得要领,或词软话绵,而要做到打击点精准,一下子击中要害;反击力量要猛,一下子就使对方哑口无言。
有一个常以愚弄他人而自得的人,名叫汤姆。这天早晨,他正在门口吃面包,忽然看见杰克逊大爷骑着毛驴哼哼呀呀地走了过来。于是,他就喊道:“喂,吃块面包吧。”大爷连忙从驴背上跳下来,说:“谢谢您的好意。我已经吃过早饭了。”汤姆一本正经地说:“我没问你呀,我问的是毛驴。”说完得意地一笑。
大爷以礼相待,却反遭一顿侮辱。是可忍,孰不可忍!他非常气愤,可是又难以责骂这个无赖,因为无赖会说:“我和毛驴说话,谁叫你插嘴来着!”思索之后,大爷抓住汤姆语言的破绽,进行了狠狠的反击。他猛然地转过身子,照准毛驴脸上“啪、啪”就是两巴掌,骂道:“出门时我问你城里有没有朋友,你斩钉截铁地说没有。没有朋友为什么人家会请你吃面包呢?”“叭、叭”,对准驴屁股,又是两鞭子,说:“看你以后还敢不敢胡说。”说完,翻身上驴,扬长而去。
大爷的反击力相当强。既然你以你和驴说话的假设来侮辱我,我就姑且承认你的假设,借教训毛驴来嘲弄你自己建立的和毛驴的“朋友”关系,给你一顿教训。
3.含蓄地讽刺
对无理行为进行反击,可直言相告,但有时不宜锋芒毕露,露则太刚,刚则易折。有时,旁敲侧击,绵里藏针,反而更见力量。它能使对方无辫子可抓,只得自己种的苦果往肚里吞,在心中暗暗叫苦。
有一天,彭斯在泰晤士河畔见到一个富翁被人从河里救起。富翁给了那个冒着生命危险救他的人一英镑作为报酬。围观的路人都为这种无耻行径所激怒,要把富翁再投到河里去。彭斯上前阻止道:“放了他吧,他自己很了解他生命的价值。”
4.巧妙借用
对无理的行为进行语言反击,是正义的语言与无理的行为的对抗。所以,反击的语言一定要与对方的语言表现出某种关联,正是在这种关联中,才会充分表现出自己的机智与力量。要做到双方语言的巧妙关联,方法有三:
第一,顺其言,反其意。这种方法的效果在于使人感到那个无理的人是引火烧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德国大诗人海涅是个犹太人,常遭到一些无耻之徒的攻击。在一个晚会上,一个人对他说:“我发现了一个小岛,这个小岛上竟然没有犹太人和驴子!”海涅白了他一眼,不动声色地说:“看来,只有你我一起去那个岛上,才会弥补这个缺陷。”
“驴子”在德语中,常常是“傻瓜、笨蛋”的代名词。面对是犹太人的海涅,将“犹太人与驴子”并称,无疑是侮辱人,可海涅没有对他大骂,甚至对这种说法也没有表示异议,相反,他把这种并称换上“你我”,这样就一下子把“你”与“驴子”相等了。
第二,结构相仿,意义相对。这种方法是在双方语言的相仿与相对中,表现出极其鲜明的对抗性。
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一生简朴,常常戴顶破旧的帽子在街上行走。有个不怀好意的人嘲笑道:“脑袋上面的那个玩意儿是个什么东西,能算是顶帽子吗?”安徒生回敬道:“你帽子下面那玩意儿是个什么东西,能算是个脑袋吗?”
安徒生的话语和对方的话语结构、语词都相仿,只是将几个关键词的位置颠倒了一下,立刻使得对立色彩格外鲜明。
第三,佯装进入,大智若愚。即假装没有识破对方的圈套,照直钻进去。这种方法的效果是显出自己完全不在乎对方的那种小伎俩。
一个嫉妒的人写了一封讽刺信给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信上说:“我知道你现在是一字千金,现在附上一美元,请你寄个样品来看看。”
海明威收下钱,回答一个字——“谢”!海明威完全识破了对方刁难、侮辱人的企图,但他根本不将此放在眼里,就照他人的刁难要求办,结果反而搞得那人难下台。